石小倩,唐澤麗,2,李嘉勝,李旺健,韋小鳳,孟志敏
(1.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廣西南寧 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細胞與遺傳學教研室,廣西南寧530021)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和揭示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課程。同時,細胞生物學屬于前沿性學科,其從顯微、亞顯微和分子3 個水平展開對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的研究[1]。然而,細胞生物學的知識覆蓋面廣,內容微觀、抽象,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學習起來會感到吃力和難以理解。因受到授課時數、設備等條件的限制,通常傳統的線下授課模式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因而,醫學院校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授課模式,以提高授課質量。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互聯網+” 時代的到來,微課、慕課等新型線上教學輔助模式已逐漸應用到醫學教育中。微課是一種以網絡技術和資源優勢,結合多媒體技術豐富的表現手段和交互形式的微小課程[2]。微課可憑其“短小精悍”的優勢,打破時空限制,便于學生隨時隨地通過移動設備觀看學習。每個微課著重講解一個知識點或解決一個問題,其內容少,時間短,可幫助學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一個重難點知識。
目前,微課的質量參差不齊,普遍存在選題不當、內容設計不合理、制作不精良、交互性較差等問題[3-4]。微課的選題和教學設計是決定微課質量的兩大核心要素,是微課制作的要點[2]。選題的意義不明,選題過大或過小,沒有突出重難點等問題將會影響微課的進一步應用。教學設計不嚴謹、教學流程不合理等都會直接影響微課的品質。微課制作方面存在的這些共性問題阻礙了眾多高等院校對于微課平臺的建設以及推廣。
鑒于此,為了解高等醫學院校醫學生對細胞生物學微課的需求,該文以廣西醫科大學為例展開調查,并對所得數據進行歸納分析,為細胞生物學微課的設計與制作提供參考依據。
2019年12月—2020年8月,對廣西醫科大學大一、大二的515 名在校生進行調查。
從微課的選題、制作和應用3 個方面設計調查問卷——《細胞生物學系列微課程制作調查》。問卷發布于問卷星在線調查平臺,并通過QQ、微信等通信軟件進行發放。
復核排除無效問卷后,采用SPSS 26.0 軟件對所得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15 份,有效率為100.00%,其中大一醫學生有185 名(35.92%),大二醫學生有330 名(64.08%)。
調查數據顯示,對于制作細胞生物學微課的知識點范疇,分別有92.82%和82.14%的學生選擇課程的重點和難點,75.53%和75.34%選擇課程相關的趣味性知識和最新研究發現。此外,為了深入了解醫學生對微課具體選題的需求,該問卷羅列了若干個不同章節的重難點或趣味性知識點,并將學生認為應納入微課制作范疇的具體知識點按比例由高到低進行排序(見表1)。以上數據可為后續微課制作過程中主題的確定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表1 醫學生對于應納入微課制作范疇的知識點的意向排序
在醫學生對微課呈現形式的需求方面,53.79%的人選擇了雙語課件,中文講解,雙語字幕,27.18%的人選擇了雙語課件,中文講解,中文字幕。由此可見,大部分醫學生希望微課能加入英文元素以幫助其提高專業英文水平。在“您對于微課建設有何具體建議?”這道主觀題中,大部分學生希望微課偏向于簡單易懂、生動有趣,也有部分學生希望微課在突出重點知識的同時與其他知識建立聯系。以上數據為微課的設計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使微課制作有了較為清晰的定位。
對于使用微課的應用方面,選擇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的比例分別為29.51%和22.22%,選擇課堂學習及課后拓展的比例相對偏少,分別為16.31%和8.35%。由此可見,醫學生更偏向于課前或課后自由安排微課的學習時間。對于微課程的應用平臺方面,分別有24.85%和10.10%的人希望將其放在學習網站和微信公眾號上,17.48%的人選擇在課堂上播放,26.60%的人表示都需要。由此可見,多平臺發布微課更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表2 微課擬選擇知識點及其具體制作方案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雙語微課的教學模式得到了眾多學生的認可,故擬定微課的制作形式是“雙語課件,中文講解,雙語字幕”,具體擬實施方案見表2。
現代醫學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這就要求我們在微課設計及建設過程中應該基于學習者的需求為出發點。在前期研究中,我們提出了建設細胞生物學雙語微課程的必要性及其大體思路[5]。該研究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進一步明確微課的具體呈現形式及其實施方案。分析調查結果發現醫學生對于微課的關注度較高,需求較大。因此,在醫學院校建設細胞生物學微課十分有必要。目前有關于基于MOOC的醫學細胞生物學微課教學系統研究[6],以及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7],未見以學生為主體確立微課主題、呈現形式及應用方式的研究報道。為了更好地開展細胞生物學教學活動,以該次調查結果為依據,提出3 點關于建設微課的建議以供參考。
(1)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選題,合理切入教學。
細胞生物學的授課對象是大一新生,尚處在醫學知識學習的初級階段,難以建立系統性知識網絡框架。因而,微課的選題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需求以及興趣點。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學生都希望微課能夠幫助快速掌握課本的重難點知識,也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想了解相關的趣味性知識及其最新發現。因此,重難點知識是微課選題的重要對象。微課是傳統課堂的擴展與延伸,將其合理切入教學,能使學生更快掌握知識要點,做到融會貫通。
(2)以雙語教學形式呈現,豐富教學內容。
為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綜合型醫學人才,雙語教學日益受到高等醫學院校的重視[5]。通過該次調查研究發現“雙語課件,中文講解,雙語字幕”的呈現形式是學生喜愛度最高的雙語微課模式。微課優勢在于“短小精悍”,因此,在設計微課的過程中突出“精”字,做到精心設計、精益求精。微課的導入要引人入勝,例如可以用人看到美味佳肴流口水這一現象作為“信號肽假說”這個知識點的導入。微課的主體內容要做到精彩紛呈,采用動畫、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呈現。微課的收尾要簡潔明了又讓人意猶未盡,可以以首尾呼應、小結等方式結尾。
(3)多平臺多方式發布微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可以通過移動端查閱更多的資訊,也為微課的發布提供了多樣化的平臺。該次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希望能通過學習網站或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在線學習微課,這也滿足了他們隨時隨地學習的需求。多平臺多方式地發布微課,不僅便于學生實現多途徑的微課學習,還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互動,收集學生的教學反饋,不斷反思和優化教學,促進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