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意
(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475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促進發展的首要動力來源,通過不斷改革能夠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創新,同時通過創新來為產業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文化旅游產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為實現持續發展,打造出具有較強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如何運用創新理念、創新方法引領產業融合與升級,是當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值得深思的問題之一[1]。在“十四五規劃”中,也重點提到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在未來5年時間的規劃發展中,各地區應將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列為重點發展領域,將其與現代服務業有效結合,以此促進地區服務業經濟發展。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高度重視。
文化旅游指的是借助于地域差異性、文化差異性,將之融入旅游景點之中,從而讓游客在游覽相關旅游景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不一樣的文化氛圍,能夠產生文化上的碰撞與交流,從而增強游客的旅游感受,帶給游客更好的旅游體驗。從當前文化旅游產品表現出來的特點來看,其通常表現出民族性、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互動性等的特點,能夠帶給人一種較為超然的文化感受,體現出較強的審美情趣激發功能、教育啟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對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宣傳和發揚有著較為積極的意義[2]。
在對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為有效發揮出其價值和作用,使文化內涵和旅游景點得到充分的融合,在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注意堅持“存真”“做深”“活化”“延展”4 項基本原則。
堅持“存真”開發原則,其實質指的是在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尊重歷史特點,不一定要全盤恢復如初,但應體現出真實性。如在對“柏林墻”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為使其具有觀賞價值,部分地方可能需要修繕處理,此時應盡可能采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來完成,不必全部修繕完整,但應保證其“如舊”的特點。
堅持“做深”開發原則,指的是在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內容,使得文化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顯得更加豐富。“做深”實質上也可看作為文化旅游的細化處理,把握某段文化、歷史的細節之處,讓游客在旅游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對應的文化和歷史,利用細節打動游客,增進游客的旅游體驗[3]。
文化是一種較為虛無的事物,其需要外在事物來進行展現,才能帶給旅游者對應的文化感受,這實質上便是一個“活化”的過程。而要想讓文化旅游產品“活化”,不能只是簡單地將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雕塑、柜子、凳子等物品擺放在那里,而更多地需要演繹、互動才能讓人感受更加的深刻。例如,一直以來中國博物館不受游客喜歡,其并不是因為其中缺少文化內涵,而是沒有將所蘊含的文化“活化”,缺乏必要的互動交流,讓旅游參觀者對文化的感受不夠強烈。
在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還應當重視“延展”開發原則,將所具備的文化旅游資源以更加多樣化的形式來進行開發和利用,避免旅游參觀停留在靜態性的觀光層面上,而應當在靜態觀光基礎上積極開發參與性娛樂項目,從而增進游客的文化體驗,滿足不同類型游客人群的旅游需求。
基于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基本原則,各地區在開發文化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應注意明確開發方向與模式,將現有自然景觀、文化特色等進行有效融合,從而打造出具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旅游品牌,以此才能有效促進地區文化旅游產品的持續開發、發展。從當前開發現狀來看,常見的開發路徑與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我國擁有十分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也因此在國內各地區都可看到一些具有較強文化特色的遺址遺跡,對之進行有效的開發,可形成各種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如四川三星堆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這些遺址主要反映的是人類史前的一些活動痕跡;又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北京故宮、圓明園遺址、長城等,這些遺跡反映出來的是一段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活動[4]。這些遺址遺跡其本身便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特色,在將其打造成為旅游產品時,關鍵應保護其原真性,使之原有文化特色得到更好的展現。在對此類遺址遺跡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時,主要可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1)遺址遺跡資源開發前進行全面細致的研究。通常遺址遺跡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損毀,表現出來的往往是某個歷史時期的局部面貌,在對其進行開發時,應先熟悉和了解對應的歷史和文化,然后制定開發方案,保證資源最終展現的真實性、完整性,使游客在游覽遺址遺跡之后能夠了解到對應的文化。
(2)注意遺址遺跡的修繕處理。通常遺址遺跡都具有殘缺性特點,為提升其觀賞性,同時為遺址遺跡提供必要的保護,應對之進行合適的修繕處理。但在修繕的過程中,應注意所用物質材料的選用,避免出現現代文明和古代文明的相互交叉,使遺址遺跡的真實價值受到影響。
(3)注重文化氛圍營造,應用先進手段進行文化內容展示。遺址遺跡類的文化旅游產品,重在對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為有效增進旅游者對文化內涵體悟,便需要在環境氛圍營造上著重加強,使之與文化內涵相匹配。同時,可結合一些現代化的手段,在旅游景點現場進行文化內容的展示,讓游客能夠具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從而讓遺址遺跡所具有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能夠同時得以實現。
受區域文化差異影響、地質環境因素影響等,地區建筑物在修建的過程中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也因此形成風格迥異且獨具特色的歷史建筑群,在對其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主要應注意以下幾點。
(1)開發過程中注意保持物質載體的“原真性”。對于文化旅游產品而言,具有兩種特性:“客觀真實性”和“藝術特性”。其“客觀真實性”要求在開發歷史建筑群時,應保證資源本身的真實性;“藝術特性”要求在開發歷史建筑群時,應基于真實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藝術提煉和加工,以此有效突顯歷史建筑群的獨特之處,強化當地的文化傳統,使其更具文化內涵[5]。
(2)開發過程中應體現出歷史建筑群的空間完整性。歷史建筑群與單體歷史建筑在保護工作上存在著較大的不同,在對之進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時,具有更強的系統性。首先需要站在歷史建筑群整體角度,基于歷史性環境研究歷史建筑群整體布局特點,保護歷史建筑群空間完整性;其次,在保證空間完整性的基礎上對其內部的單體建筑進行細化保護,以便能夠進一步突顯文化特色。
(3)開發過程注意賦予物質載體生命力。歷史建筑群本身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但其終究為死物,只是一種文化的體現,需要游客體驗和感受到其蘊含的文化和美感,才能對游客產生較強的吸引力。基于此,在實際開發建設中,應注意將一些非物質文化融入其中,賦予其生命力,提升其在國內的知名程度,以此才能使之更具有吸引力。
為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旅游需求,在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時,還可采用文化復制、文化移植、文化陳列等方式,然后應用現代高科技技術進行虛擬性的環境塑造,從而營造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環境,為人們提供特定文化主題的旅游場所。從當前關于此類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現狀來看,其主要表現出3 種類型:其一,以區域環境內較為著名的本土文化作為創作開發主題,打造出對應的主題公園,如開封清明上河園、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屬于其中較為成功的案例;其二,以外來文化作為創作開發主題,打造出文化移植性主題公園,如深圳中華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等,便屬于對外來文化的成功移植,在國內乃至國外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其三,利用現代虛擬技術,以動漫、游戲等文化為載體開發主題公園,如上海迪士尼樂園、方特歡樂世界等便屬于這種類型的主題文化公園[6]。
主題文化旅游公園開發建設重在規劃設計,如何有效把握文化植入,如何營造出對應的文化氛圍,是此類主題文化旅游公園開發建設的關鍵。但在對此類主題公園展開建設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1)開發建設應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因素。如公園所在地的交通狀況、客源市場、開發建設投入資金等,在確定其切實可行的基礎上選擇是否開發建設;(2)確定文化主題,然后將相關的文化靈活植入到主題公園開發建設內容中,從而創造出具有較強特色的主題文化品牌,提升其知名度和識別度,使之對游客具備更強的吸引力;(3)深入了解“旅游者的需求”,針對主題公園所面對主要人群的旅游需求,重點突出互動參與和文化體驗,打造具有創新性的文化體驗活動,盡可能提升游客再次重游的概率,從而讓開發的文化旅游產品具有更長的生命周期;(4)完善文化主題公園的產業鏈。主題公園可在園區內出售一些與主題公園相關聯,且具有文化知識產權的旅游紀念物品,借助這些旅游紀念物品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主題公園的知名度,而且能夠為主題公園帶來較為豐富的經濟效益,對主題公園的持續發展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如上海迪士尼樂園在這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文化演藝是一種文化展現的有效方式,同時在進行文化演藝的過程中,也能有效增進與旅游者之間的互動交流,對文化旅游產品的推廣宣傳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文化演藝主要借助于地方較為特殊的旅游文化、自然人文景觀來展開,創作出具有較強觀感效果、文化體驗的表演藝術類產品。從當前此類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現狀來看,其主要表現出以下3 種形式:其一,以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作為基礎打造的文化旅游產品,如云南映像、木府古宴秀等便屬于此種文化旅游產品;其二,以豐富的物質文化為載體,在其基礎上創作和開展的文化演藝類產品,如敦煌韻、芙蓉國粹等便屬于此種類型;其三,借助于一些文化遺址或優美的自然山水景觀,創作開發的文化演藝類產品。
雖然從整體上來看文化演藝旅游產品在開發上更具靈活性,但是其對產品的獨特魅力提出較高的要求,如何讓文化演藝產品具有核心競爭力,是當前開發文化旅游產品時應重點思考的問題之一。(1)應明確文化演藝旅游產品蘊含的文化內涵,然后由專業的策劃人員進行創作;(2)有效應用高科技技術進行展現,為了讓文化演藝旅游產品更具視覺沖擊感,帶給旅游者、觀看者更強的體驗和感受,一些必要的高科技技術應用具有較高的必要性;(3)以重點景區、重點旅游城市作為載體,形成雙贏和相互促進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所選擇載體與文化演藝內涵具有較強的匹配性。
綜上所述,現階段在對文化旅游產品進行開發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應對開發創作的旅游資源及其與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展開分析,在充分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容之后,然后在其中對旅游產品做出細化和深入挖掘,使之更具文化內涵。而從當前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實際情況來看,以遺址遺跡、歷史建筑群、主題公園形式、文化演藝4 種形式開發的文化旅游產品成功案例較多,帶給人們的文化體驗和感受較為強烈,吸引較多旅游者慕名前往參觀,在后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中,可著重從這幾個方面加強開發,打造出更具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增進其文化內涵,帶給旅游者更好的旅游體驗和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