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俊鳳 陳玉芳/華中農業大學附屬學校教師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 《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各學科、各學段“教什么、如何教”成為現實問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具體要如何實施,才能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呢?我校課題組以小學低年段為研究對象,針對這一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以體驗式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親自感知、理解、驗證關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最終內化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增進傳統文化教育。[1]
低年段是學生識字、寫字的關鍵階段,課題組以統編版教科書為基礎,通過多種途徑,讓孩子們在識字、寫字實踐中,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
古人通過分析漢字結構歸納出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即“六書”。統編版教科書中主要涉及了象形、會意和形聲。一年級上冊設置了象形字識字的內容,通過“象形”這種直觀有趣的造字方法,幫助孩子們加深對漢字的印象。還涉及到了會意字識字、形聲字歸類識字等方法,讓學生們認識到漢字的部首可以表意的構字規律,進一步了解漢字的文化內涵。在生動有趣的識字過程中,孩子們親身感知漢字造字的方法,通過“知其所以然”來“知其然”,可以提高學生識字的興趣和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語文統編版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識字”單元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力圖讓學生在漢字的前世今生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貝”的故事》用文字和插圖講述了“貝”字的由來、演變和發展。孩子們了解了漢字的起源——甲骨文,明白了經歷漫長的歲月,漢字的形、音和義都在不斷變化。漢字是有趣的、靈動的。孩子們課后積極主動地查找資料,閱讀各種漢字小故事,感受漢字的神秘和特別。教師以此為契機,組織學生開展“有趣的漢字”故事比賽,“畫畫甲骨文”作品展示等活動。這些獨特有趣的方式,讓古老的文字煥發時代風采,從而激發學生識字和寫字興趣。
為了激勵孩子們好好寫字,教師開展了師生共同堅持的練字活動,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相互學習和促進,激發孩子們練字的熱情。師生書法比賽是我校的傳統賽事,在校園內營造了濃郁的墨香氛圍。黑板、墻壁、櫥窗都散發著濃濃的墨香,還有隨堂進行的“秀一秀”和“同書一字”的小型比賽,都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到練字的陣營。
通過多種多樣的識字、寫字實踐活動,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通過感知漢字書法之美,提升學生好好寫字的意識,激勵孩子們把字從寫整齊到寫美觀。在這一過程中,讓處于萌芽階段的孩子潛移默化地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神奇,感受到了中國漢字的魅力,從小就激發起對漢字的認同、欣賞以至熱愛。
閱讀教學在小學生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大量有益的閱讀,不僅關系到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而且對增強文化底蘊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借助閱讀這一重要平臺。[3]
“《弟子規》里學規矩。”一年級上學期,教師選擇了校本教材《弟子規》作為藍本,要求孩子們誦讀并學唱《弟子規》節選。在學校里,教師帶領孩子們利用早午讀時間進行誦讀、歌唱;在校外,教師引導家長以親子閱讀的形式給孩子們講《弟子規》中的故事,讓孩子們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自覺養成好習慣。[4]
“經典詩詞提素養”,從一年級下學期線上教學開始,教師就開始鼓勵孩子們利用晨起時間進行經典詩詞的朗讀和背誦。在古典詩詞內容的選擇上,主要以季節和節氣為時間緯線,緊扣傳統節日主題,并定期更新晨讀內容。此外,還組織了“我是小詩人”“李白的詩我會背”等詩歌朗誦活動,用來激勵孩子誦讀經典詩詞的熱情。
教師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平時的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閱讀了大量的傳統文學作品,如《二十四孝故事》《成語故事》《中國古代神話》《中國上下五千年》和四大名著,等等。通過閱讀和體會作品中人物榜樣的力量,來促進學生的個性和品質養成。
除此之外,還以親子誦讀的方式,將經典誦讀輻射到家庭、社會,重點關注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感受、體會和領悟[5],以期在讀、品、悟的過程中引領學生“知行合一”。
口語交際是小學語文低年段教學中的主要部分,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能夠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之間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因此,在低年段的語文教學中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還不能忽視口語交際這一有效的方式。
教師根據孩子們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的儲備能力,圍繞“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在整個二年級開展了兩種類型的口語交際活動:一是開展“文學故事品人物”的口語交流和展示活動;二是多次舉行《西游記》和《水滸傳》中的小故事講述比賽。在這兩種類型的口語交際活動中,孩子們可以通過對作品中人物榜樣的解讀,進行情感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并期待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個性和品質養成。
針對低年段孩子們的特點,圍繞“優秀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教師主要以日記和寫畫結合的方式進行簡單的習作啟蒙和訓練。這一部分的實踐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在生活中浸入式體驗傳統節日的習俗,以插圖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體驗。比如寒假時,教師要求孩子們去體驗和春節有關的習俗,用漫畫的形式記錄下“我的春節”,加入文字、圖畫、手工剪紙和生肖圖案等,開學返校后進行交流展示;二是在學校里開展各種與傳統節日、節氣相關的實踐活動,并要求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感想和收獲。如端午節在學校里組織包粽子的活動,在冬日里舉行繪制“九九消寒圖”等特色活動,每次活動后都要求孩子們通過寫日記來記錄。[6]
借助這兩種模式的具體實踐和寫作啟蒙訓練,孩子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更濃了,而且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悟也更深了。
《禮記》有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小學低年段是學生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發展的關鍵時期,體驗式教學充分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和實踐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7]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特點,在小學語文低段課程的教學中融入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能夠促進低年段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學習與情感體驗,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促進少年兒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筑牢文化自信,早日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