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在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的基礎上,尋找油藏的潛力方向,探索油藏目前開發中存在的矛盾,合理部署挖潛工作,提高油藏最終采收率,改善油藏開發效果。該塊經過多年的勘探開發,隨著側鉆技術以及水平井技術的應用,大幅提高了區塊開發效果,為老油田二次開發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塊狀底水油藏;高含水;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水平井;二次開發
前言
為進一步挖潛剩余油,利用數值模擬技術,建立了符合油藏實際的構造、屬性模型。在研究剩余油分布規律的基礎上,部署水平井、側鉆井等挖潛措施,實現區塊上產,提高油藏采收率。對底水油藏高含水開發后期,認識剩余油分布規律及改善開發效果具有很好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開發歷程
該塊于1981年4月試采齊2-7-10井(1900~1908m,8m/1層),初期日產油66t,不含水,揭開了齊2-7-10塊蓮花油層開發的序幕,到1983年2月按500m井距又投產油井3口,形成了齊2-7-10塊基礎井網。目前該塊采出程度達到34.6%,標定采收率為39.2%,油藏進入開發后期。隨著齊2-平1,齊2-蓮H2等水平井的成功部署,齊2-7-10塊將逐漸進入二次開發階段。
開發現狀
至2009年12月,該塊共有油井41口,開井17口。日產油43.4 t,日產水101.8 m3,綜和含水66.97%。累產油126.7798×104t,累產氣26356×104 m3,累產水265.9989×104 m3,采油速度0.37%,采出程度34.73%;注水井5口,關5口,累注水276.0072×104 m3,累積地下虧空172.5546×104 m3,累積注采比0.62。
根據剩余油分布認識,1994~2000年在微構造高點和錐間帶進行了200m井網加密調整,并利用高含水井和套壞井進行了側鉆挖潛,統計期間加密井和側鉆井生產情況和電測解釋資料,油水界面已整體上移至-1893m。油井水淹后,水錐半徑達到50~100m,油井可側鉆空間很小,即使側鉆,底水很快錐進,采油期短,累積采油量減少,統計歷年側鉆效果,在逐漸變差。由于是塊狀底水油藏,油層無隔層,堵水措施難以運用,效果也不理想。
挖潛工作
在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基礎上,利用水平井技術、側鉆技術挖掘剩余油,改善區塊開發效果。近兩年在該塊成功布水平井2口,側鉆井3口,累積增油4.219×104t。
水平井技術
(1)部署水平井挖掘微構造高點及錐間帶剩余油;平面上排驅面積大[4],泄油區域大,抑制底水錐進;提高縱向水驅波及體積;能夠提高油藏最終采收率。
(2)水平井段合理位置優選:水平段位置距油水界面越遠,油井見水時間越晚。水平段在底水油藏中的合理位置在ZW=0.8h左右。齊2-平1井,油層厚度25m,水平段定為距油頂5m,距油水界面20m。
(3)水平井方位的優選⑷,主要考慮三個因素:首要考慮剩余油分布情況,保證在剩余油富集區部署;其次,水平井走向盡量與構造線平行,且與河道主流線呈一定角度;最后,為減少儲層非均質性造成層內、層間干擾,水平井段盡量處于同一沉積微相內。
(4)綜合考慮以上因素,在該塊成功部署兩口水平井:
齊2-平1井:
于2004年7月份投產,初期7mm油嘴自噴生產,日產油45.5 t,含水9.8%,目前5mm油嘴自噴生產,日產油14.8 t,含水10%,已累產油3.8108×104t,開發效果較好。
齊2-蓮H2井:
于2007年8月投產,初期6mm油嘴自噴,日產油41.8t,日產氣2506m3,日產水3.2m3。目前3mm油嘴自噴,日產油5.9t,日產氣1788m3,日產水11.3m3。已累產油2865t,開發效果較好。
2側鉆技術
底水油藏早期主要利用側鉆技術挖掘錐間帶剩余油,針對高含水開發后期,側鉆效果越來越差的矛盾,我們不斷精細油藏描述,尋找有利的微構造高點部署側鉆井,同時,為了有效的抑制底水錐進速度,提高油藏開發效果,側鉆井避射厚度應達到65~70%;確定合理的工作制度,控制生產壓差。
齊2-8-310C2井是部署在微構造高點的一口井,2006年5月完鉆,位移90m,初期日產油23.5t,含水6%。目前日產油6.4t,含水68.1%。已累積增油3164t。
開發效果分析
通過對齊2-7-10塊后期的挖潛工作,區塊采油速度由0.19%上升到0.43%,上升了0.24個百分點,區塊開發效果明顯改善。從該塊采出程度與綜合含水關系曲線預測該塊最終采收率為43%,比標定采收率39.2%提高了2.8個百分點,增加可采儲量10.22×104t。從開發效果看,水平井開發效果好于直井,水平井技術可以在該塊繼續推廣應有,同類塊狀底水油藏二次開發也可以借鑒應用。
6、認識及建議
(1)齊2-7-10塊是塊狀氣頂底水油藏,邊底水活躍,隨著開發時間的延長,地層壓力不斷下降,導致底水同油層的壓差不斷增加,最終底水錐進,油井水淹,平面上和縱向上油層動用程度差異較大,嚴重制約了油藏的整體開發效果。
(2)構造高部位水淹程度相對較低,直井井間含油飽和度較高、剩余油較富集,縱向采出程度由上到下逐漸增加。
(3)部署水平井見效明顯,該塊更適合打水平井開發,下步繼續在該塊4個重點區域開展微構造和剩余油分布研究,部署水平井,提高油藏采收率[5]。
參考文獻:
[1]俞啟泰.關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討[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7,24920:46~50.
[2]張厚福.等.石油地質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9:159~160.
[3]陳曉宇.水平井技術提高底水油藏采收率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7,14(增):204~205.
[4]萬仁溥主編.采油工程手冊[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56~58.
作者簡介:
鄭世紅,1968.07-,黑龍江大慶人,副研究員,大學本科,大慶職業學院,主要從事高職教學、培訓、科研。專長:石油鉆井教學與培訓、課程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