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青
清朝蕭掄謂曾說:“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經典專著的引領;教師的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閱讀的滋養。那么,作為一名教師,究竟該怎樣閱讀呢?
特級教師李鎮西在進行閱讀時,總會將自己的思考一一記錄下來,勤寫讀書隨筆;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曾說,自己的人生實際上就是被閱讀改變的人生,在閱讀時她也一直有做筆記和寫讀后感的習慣;朱永新教授在探索教師專業發展模式上,提出了著名的“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三專模式”。他認為,專業閱讀是站在大師肩膀上前行,專業寫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教師要通過閱讀來汲取前人留下的知識與經驗,也要通過寫作去表達與反思自己的所讀所感,將讀與寫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可見,優秀教師都十分注重把專業閱讀與專業寫作相結合,最終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當然,我們也可以向古人尋求讀書的智慧。朱熹把讀書法概括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六條;陶淵明提倡“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會意”讀書法;諸葛亮強調讀書“觀其大略”;蘇軾采用“八面受敵”法讀書……讀書,要“肯讀”,才能“會讀”,我們要審視閱讀價值,明晰路徑選擇,找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
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后,又該讀些什么書呢?魏智源在《教師閱讀地圖》一書中,提到了教師本體知識的重要性。對教師而言,提升教育水平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進行合宜的專業閱讀。要真正理解新課程、理解教育教學,就必須從流行閱讀中解脫出來,回到經典,回到實踐。因為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領域,只有圍繞問題的專業閱讀才能夠真正改變實踐。對于新教師,則可以讀一些實操類的書籍,如學科類的課堂實錄、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導等,幫助自己較快地適應工作節奏和工作需求。
有人說,專業書籍太難讀了,讀不下去。其實,感覺“難讀”反而是一件好事。當我們遭遇困難時,代表著正在向新的知識區域邁進,代表著思維的光芒正在前方閃現,代表著學習正在進行。真正好的專業書籍,應該是挑戰我們水平的,而不是愉悅我們情緒的。凡是改變我們自身的閱讀,本質上都會讓我們經歷思想的洗禮。
在“全民閱讀”和“終身學習”已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教師更應把專業閱讀融進教育日常生活,做一名學習型教師。
(作者系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獨墅湖實驗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