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要】《呼風喚雨的世紀》是一篇科技類說明文,短短的五百余字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教師在教學時,要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策略單元”的編寫意圖、編排特點,在關注整體的同時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關鍵之處巧妙幫扶,更好地促進學生掌握“提問”策略。
【關鍵詞】策略 特點 整體 幫扶
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策略”單元,本單元的人文主題采用的是宋代陸九淵的“為學患無疑,有疑則進”,語文要素一個指向閱讀——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指向習作——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寫出來。本單元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呼風喚雨的世紀》和一篇略讀課文《蝴蝶家》,有童話、說明文、散文等不同文體類型,每篇精讀課文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提問的方法。對《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的教學,筆者聚焦單元閱讀“策略”要求,努力將語文學習要素落到實處,具體做法如下:
一、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策略單元”的編寫意圖、編排特點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上冊)起,每一冊都編排了一個策略單元,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從不同角度指向學生語文學習的關鍵能力。在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問策略”這一環節中,根據課文的不同,教材分別給出了“嘗試提問”“示范提問”“指導提問”和“獨立提問”四種策略,循序漸進地對應著學生思考、提問的語文能力要素。
因為本單元指向的是閱讀策略、閱讀能力的培養,文本的功能發生了變化,所以課文的編排也與普通閱讀單元不同。以《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為例,在“隨文旁注”和“課后習題”環節都安排了以“提問”為主題的內容,通過示范、歸納、總結和鞏固深化,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在大力提倡由“知識本位”轉向“育人本位”的時代,幫助學生形成關鍵能力是每個學科教師的責任與使命。只有透徹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準確把握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學設計與課堂實施才能“言歸正傳”、“殊途同歸”。
二、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策略單元”的結構體例與其他閱讀單元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單元內3-4篇課文聯系緊密,是作為一個整體呈現的,突出了語文要素的遞進性與發展性。備課時,首先要把一個單元的全部教材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所有學習材料都是為整體教學目標服務的;同時,還要關注一節課的“整體”,即一節語文課中,聽、說、讀、寫、思維的訓練等,都要圍繞核心素養有序推進。基于這樣的整體觀,筆者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1.認識本課生字,讀準“潛、核”的字音,會寫“喚、紀、奧、益、善”5個字,理解“呼風喚雨、世紀”等詞語的意思,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2.能運用學過的提問策略進行課文閱讀,嘗試從課文寫法上提出自己的問題;3.指導學生把問題歸類,并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
三、聚焦“策略”要求,設計豐富、有層級的學習活動
(一)課前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1.圈畫生字、新詞,借助拼音讀正確。
2.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讀通順。
3.讀完課文后,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三個和隨文旁批不一樣的問題。
帶著以上三個任務去預習,節省了課上學習生字詞、通讀課文的時間,為有效學習“提問”方法提供了時間保證。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時指導“喚”、“紀”兩字的寫法及要領,除了注意左窄右寬外,還要注意左右的長短高低。“喚”左短右長,短的在左要往上移,讓出位置給右面;“紀”左右兩邊差不多高,左右等長要錯位,左高右低有趣味。
2.齊讀課題,理解“呼風喚雨”的意思。讀題時想到“喚”的意思了嗎?喚:呼喊、叫的意思。呼風喚雨,就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本領很大!“世紀”是什么意思?1個世紀是多少年?20世紀是從哪一年到哪一年?
在“揭示新課”環節,將2個生字的書寫要領巧妙地進行滲透指導,同時通過破解課題中的2個關鍵詞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題,激發閱讀期待。
(三)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用文中難讀的幾個句子來檢查學生讀書的情況:
1.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么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教師指導:把句中的2個問題和答案讀清楚。)
2.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教師點撥:句中“上”這個字究竟跟前面的詞連在一起讀,還是跟后面的詞連在一起讀?聯系下文想一想。讀課文時要慢慢讀、細心讀、用心讀。)
3.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秘;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系緊密的“地球村”。(教師提醒:“潛”,第二聲;“原子核”要讀準;注意分號的停頓。)
4.1923年,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歸根到底,是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時代。”(教師范讀后,提醒學生:在讀出自然停頓的同時,還要盡量把句子讀連貫。)
(四)運用“提問小妙招”自主閱讀,進一步提問、學習整理問題
1.交流預習時各自提出的問題:第二單元是提問策略單元,通過《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達》的學習,我們知道:可以從課文內容、課文寫法、聯系生活等不同角度提問。大家來交流下預習時提出的問題吧。
2.學生嘗試運用教師出示的“提問小妙招”,(文章精彩、特別之處往往蘊含著值得我們探尋的寫作奧秘。找到此處,駐足質疑:“為什么要這樣寫?”“怎么寫的?”“可以那樣寫嗎?”相信你的這次閱讀之旅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自主讀文、提問、交流。
3.學生自讀“小組在整理問題時的討論”范例,談談自己從中受到了什么啟發。
(1)讓學生讀一讀課后清單中的問題,以及小伙伴對這些問題的討論,說說哪些問題是對理解課文有幫助的,進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一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問題二和問題三則有助于更加透徹地理解課文。
(2)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問題一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交流反饋中,幫助學生明確:問題一這類問題只是作者列舉的一種新發明,暫時不知道它是什么,也可以繼續閱讀,不影響理解文章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接著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二,先讓學生交流詩句的意思,再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感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體會這樣的問題對理解課文是有幫助的。對于問題三,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4.整理“問題清單”,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
(1)出示“問題清單”
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發現”和“發明”有什么區別?“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在今天指代什么?……
(2)學生分組,按照梳理的提問類別,將上述問題歸類。
(3)從幫助理解課文內容的、引發深入思考的兩類提問中,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留待下一節課學習探究。
這一版塊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筆者從讓學生交流預習時提出的問題開始,發現學生自主閱讀時提問的角度比較單一、狹窄,于是相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小妙招”進一步練習提問,并整理“問題清單”、討論交流、梳理歸類。在此基礎上,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筆者把“學習鞏固提問策略”、“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一系列豐富的學習活動設計由淺入深,聚力關鍵之處,巧妙地化解了難點,鞏固、深化了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效果。
四、關鍵之處巧妙幫扶,促進學生成長
學情是教學的起點,教師了解了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困難的地方在哪里,指導起來才會有的放矢,起到“雪中送炭”的效果。立足于學生的學習起點,筆者把“指導學生從課文寫法角度提問”定位為教學難點;策略單元教學最核心的要點就是“實踐”,教師在課堂上既需要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又需要給予他們“提問”的方法與支架,這樣才能有效突破難點。筆者設計了一個學習支架,也就是“提問小妙招”:文章精彩、特別之處往往蘊含著值得我們探尋的寫作奧秘。找到此處,駐足質疑:“為什么要這樣寫?”“怎么寫的?”“可以那樣寫嗎?”相信你的這次閱讀之旅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提問小妙招”,再次去完成“品讀課文、找出特別之處、質疑提問、形成寫法角度問題”一系列過程。這樣一來,學生品讀有了方法和路徑,感悟就敏銳、細膩多了,再借助教師提供的疑問詞,水到渠成地進行理性思考,提出了“課文第2小節為什么要自問自答?”“第3小節連用了四個‘沒有,用一個‘沒有來寫不行嗎?”等問題,清晰勾勒出學生在嘗試運用“提問小妙招”時,提問的寬度、深度和提問的能力進階的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云龍區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