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榮美

【摘要】繪本閱讀的重要價值在于讓學生在快樂的閱讀氛圍中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引導學生質疑猜測,進行思維訓練,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通過復述故事、想象創作、對話人物,在言語實踐中提升學生言語表達的能力;通過朗讀表演,在角色深度體驗中品味繪本閱讀的快樂。
【關鍵詞】繪本 閱讀 教學策略
優秀的兒童繪本都是創作者們用一顆顆富有童趣的心創造的智慧結晶。教師將這樣的繪本作為課外拓展教材,探索繪本閱讀教學的策略,滲透繪本閱讀的方法,通過設計喜聞樂見的語言實踐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提升閱讀能力。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關于繪本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質疑+猜測”,在讀與思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對于小學生而言,對課外讀物的選取是隨機性的,普遍沒有主動去思考的意識。邊讀邊思考是閱讀的良好習慣,也是提升閱讀能力的有效方法。
1.聚焦畫面,觀察質疑
繪本中,圖畫也是故事的主體,因此繪本閱讀的基本能力是要學會觀察,抓住畫面,仔細觀察捕捉畫面中的細微變化,引發思考。如繪本《毛毛蟲和蝴蝶》,筆者把連貫的畫面呈現在低年級學生面前時,讓他們看一看、說一說畫面中有誰,在干什么。學生們從畫面整體觀察,發現有毛毛蟲、蝴蝶。教師引導學生針對畫面進行提問:毛毛蟲和蝴蝶之間發生什么事了呢?毛毛蟲最后怎樣了?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觀察一幅幅畫面,提出質疑:“毛毛蟲長得白白胖胖,怎么反而不開心呢?”教師追問:“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學生們又紛紛觀察起了畫面,發現“毛毛蟲只吃了一口葉子”,“毛毛蟲嘴往下耷拉著,說明他不開心”,“他的眉毛也耷拉著,他不開心”。學生們通過前后畫面聯系觀察,揣測到了毛毛蟲對蝴蝶姐姐的羨慕和想變美的心理,了解了毛毛蟲的自卑。筆者又聚焦蝴蝶姐姐與毛毛蟲對話的畫面,學生看到蝴蝶姐姐眼角的笑意,認為蝴蝶姐姐是在安慰、鼓勵毛毛蟲,引導學生們先整體觀察再發現細節,這樣從掌握繪本整體概貌進入到深度鉆研的閱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為言語實踐奠定了基礎。
2.設置懸念,猜測期待
在日常教學中,小學生最喜歡猜謎語,猜對者歡呼雀躍,如中大獎一般開心。同樣,在繪本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們猜一猜人物性格,猜一猜故事情節的發展,并利用迫切驗證自己猜得對與不對的心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期待。
在聽費敏老師的繪本閱讀課《禮物》時,筆者發現,費老師尤其注重對學生閱讀思維的訓練,先后引導學生猜測不同動物“最想得到什么禮物”,猜測“送了什么禮物”,得到禮物后又引導學生猜測“又怎么做”,在猜測中進行驗證。筆者深受啟發,于是在進行有聲繪本《三個強盜》教學時,讓聲音和畫面戛然而止,讓學生猜三個強盜會如何對待孤兒芬妮——學生紛紛猜強盜會把孤兒殺了,或把芬妮調教成了一個小強盜,一起參與搶劫……這時畫面和聲音卻拋出了答案,竟然是與他們的猜測截然不同的故事情節。筆者又重點引導學生觀察一個強盜抱芬妮時那小心呵護的動作、表情,讓他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三個強盜善良的一面,學生都被繪本深深地打動了。
在繪本閱讀教學中,故意在轉折處、矛盾處、跌宕處停下節拍,設置懸念,在猜測中讓學生原有的認知與逆轉的情節產生情感沖突,不僅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感受能力。
二、“復述+想象”,在言語實踐中提升表達能力
1.任務驅動,復述回顧
新課標在第一學段(一至二年級)“口語交際”中提出,“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再提出在第二學段(三至四年級)“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梢岳枚嗝襟w、網絡繪本資源的隨機翻頁、聲效優勢等技術手段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聽一聽、讀一讀,進而復述故事,這樣帶著閱讀任務可以更高效地了解繪本內容。在此基礎上,出示畫面并讓學生獨立復述、同桌復述、上臺復述、集體評價。把故事說明白、清楚、通順,在評價中不斷提高復述故事的質量和能力。三年級學生在復述時可以逐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有感情地復述,復述時加一些動作和表情,比一比、賽一賽誰的復述最精彩,等等,從而激發他們參與言語實踐活動的興趣。
2.自主表達,想象創作
“繪本最能啟迪想象力,因為繪本給你部分東西而不給你全部東西,讓你通過想象力去補充出完整的東西?!痹趦炠|繪本中,都可以找到能引起學生豐富想象之處,而寫一寫、繪一繪是他們非常樂于參與的一種言語實踐表達形式,通過自主想象表達,以寫繪形式呈現自己的想象成果,是看得見的成果,容易產生成就感。
(1)捕捉跳躍,想象擴編。繪本是把幾幅圖串聯在一起,形成一種非連續性文本,也就形成了故事的跳躍性和空白,這種跳躍性也為激發學生產生無限想象創造了言語實踐的空間。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繪本創編。如在教學《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的基礎上,讓學生想象虎斑貓流浪時愛去的地方、愛做的事,讓他們用寫繪形式來表達虎斑貓的自由和快樂。
(2)抓住結尾,延伸續編。許多精彩的繪本故事讓人讀完后還覺得余音裊裊,仿佛還有未完的故事等著人們去創作,這正好為學生續寫故事創造了機會。如在教學《弗洛格和陌生人》后,學生懂得了要學會包容,接納不同性格、愛好的人。承載著這個主題思想,筆者設置懸念:“聰明、能干的老鼠朋友離開了大家,讓大家戀戀不舍。這一天,又有一位陌生人闖進了他們的生活,會是誰呢?會發生什么事呢?”讓學生先口頭講述再續編故事,在“繪本接龍”活動中學生通過傾聽他人的續編故事,又認識了更多的陌生人,如愛吵鬧的老母雞、威武的獅子……
(3)對話人物,抒發感受。兒童天真爛漫,常被繪本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所深深吸引。因此,可以鼓勵他們與書中人物進行對話。如學完《遲到大王》之后,以“老師,我想對您說”來替約翰向不分青紅皂白處罰小朋友的老師傾訴委屈,或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去安慰他。通過對話,學生還把自我學習生活中的遭遇和感受宣泄出來,心靈得到自由飛揚。筆者接著繼續鼓勵學生把對《遲到大王》故事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與任課教師、父母、同伴對話。小小的繪本中蘊含的大道理在對話中傳遞、滲透給每個人,在促進言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彰顯了人文價值。
三、“朗讀+表演”,在體驗角色中品嘗閱讀快樂
1.以讀代講,感悟魅力
雖然繪本的文字比與文本性讀物少,但有很多繪本的語言具有兒童化特征,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優美雅致、充滿詩意。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朗讀繪本,品味繪本語言的節奏和韻律,感受繪本語言的魅力。如繪本《彩虹色的花》中,彩虹花把她美麗的花瓣一片一片分別送給小螞蟻當小船蹚過水洼,給小蜥蜴配衣服參加宴會,給小老鼠作風扇驅除悶熱……情節循環往復而又生動有趣。筆者出示一組組人物對話,師生分角色朗讀,男女生分角色,小組內選自己喜歡的角色開展小組賽讀,在一輪又一輪角色朗讀中,在互相評價中,孩子們感悟彩虹花的無私奉獻,分享她收獲的快樂幸福。為了讓學生領略繪本中的意境,筆者把描繪彩虹花的生命消逝與輪回的語句改成詩行的形式呈現:
太陽隱去了自己的光芒,/彩虹色的花也折斷了,/但她仍然靜靜地站在那兒。
雪花仿佛要擁抱彩虹色的花,/輕輕地,輕輕地飄落下來……/很快大雪覆蓋了所有的東西,一片白茫茫的。/誰會想到,在這里曾經開過一朵彩虹色的花呢!
就在這個時候,/從雪中升起一道耀眼的彩虹色的光芒,把天空照亮了。/螞蟻,蜥蜴,老鼠,小鳥,刺猬都從遠處跑了過來。
配上音樂朗讀,少了對文本的過度解讀,以讀代講,以評促讀,也為繪本的復述和表演做好扎實的前奏。
2.合作表演,分享快樂
兒童繪本敘事性較強,有著活潑、鮮明的形象,讓學生進行合作表演,既是動態性閱讀,又是體驗性閱讀。可以在分組表演時,讓小組成員自主選擇角色,在教師、家長的協助下制作簡單的道具,組織排練、展演并進行評價,表演后再次回到繪本,重新推敲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心理,并繼續排練展演,引導學生完成“閱讀——表演——評價——再閱讀——再表演”的全過程,進一步在角色體驗中品味繪本閱讀的快樂,鍛煉自己的綜合能力。
綜上,教師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看、聽、猜、說、讀、寫、畫、演繪本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繪本學習中去,讓他們不僅體驗了豐富的情感,也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提升了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夏溪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