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培
在我國,寫作學可以說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說它古老,是因為中國很早就產生了文字,而寫作行為自有文字起便開始了。幾千年來,我們一直用寫作的形式賡續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說它年輕,是因為寫作是一個不斷創新和塑造的過程,需要注入時代的新鮮血液,推陳出新,起到思想引領的作用。
去年,我很榮幸參加了江蘇省如東縣第四期青年教師教育寫作培訓班開班儀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動。活動中,我聆聽了如東縣著名學者、縣教育局原教科室主任陳震作了題為《寫作——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的專題講座。在他的講座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對文學作品的熱愛和對閱讀、寫作的赤誠。他一直做著一件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寫作。我就在想,什么時候我也可以將寫作作為自己的生活常態,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呢?
一個人不閱讀、不寫作,就等于與社會發展脫節,失去了作品的鑒賞能力,更沒有了自我提升的藝術過程。我認為,身為教師,需有所追求,既要有長遠的寫作目標,也要有短期的寫作目標,不忘初心,不斷完成自我歷練與成長。
朱永新老師說:“一個人的閱讀史等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20多歲的我,是一個初為人師,且不知奮斗目標在哪里的人。偶然的一次講座,讓我有機會接觸到一批優秀的教育人,讓我明白閱讀與寫作的重要性。講座中,懷特海的《教育的目的》讓我知曉學習的浪漫階段、精準階段和綜合運用階段;《孔子公開課》讓我懂得為人之道;朱永新的《我的閱讀觀》讓我明白了讀書的目的。書讀得越多,我越發覺得自己很渺小,知識很淺薄,各方面都需要汲取能量,一時間更加迷茫了,我開始了自我否定。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我決定列下書單,制定閱讀計劃、寫作計劃。
閱讀是“輸入鍵”,寫作便是“輸出鍵”。寫作是情感的流露,經常寫作可以精煉人的思考力、理解力和研究力。一線教師擁有廣泛的素材優勢,可也常因為無法立即坐下執筆記錄,靈感片刻消逝。后來,我學會使用手機錄音功能,隨時隨地錄下自己的靈感,等空閑時,再開始組織語言、加工內容,形成一篇篇教育隨筆、觀察日記、讀書筆記,將閱讀、教學、思考、練筆的過程串聯起來。日復一日,當隨感多了,“細”中見了“精”,文章也就有了高度。現在,我堅持每日寫作半小時,閑暇時溫故知新,細細感悟。作為教師,我所寫的文字體現著我的思維水平,體現著我認識這個世界之后的敘述能力,這也將深深影響著我的學生們,影響著他們的思維水平、教育質量。
寫作是一種樂趣,更是一個修心養性的過程。教師的教育靈感往往源于閱讀,成于寫作,只有靜下心來,聚焦筆尖,才能遇見更多美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豐利鎮石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