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瀚文,顏 軍
國家非常關注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在2014年發布的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繼續呈現下降趨勢[1]。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促進青少年人群進行體育活動,掌握至少一種運動技能,在校內每天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少于一小時,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舞龍運動是龍頭與各靶位運動員在手持龍珠的運動員的引導下,手持龍頭龍靶,根據音樂的旋律進行躍、戲、騰、游、穿和造型等動作,用來表演展示龍獨特魅力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目前的情況看,雖然國內外運用多種方法、不同運動項目干預最大攝氧量的研究很多,但是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進行舞龍運動干預的理論研究及實踐較少,并且近年來對停止訓練后一段時間的最大攝氧量數值的跟蹤也較少,大多數研究只關注于短期停訓對最大攝氧量有何影響。基于此,本研究擬對大學生進行舞龍運動干預,觀察他們在為期兩個月的訓練后和停止訓練后一段時間內有氧運動能力和身體形態的變化。為舞龍運動能否顯著促進大學生有氧運動能力和身體形態的提高以及停止系統的體育鍛煉對其有氧運動能力和身體形態狀況有何影響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選取揚州大學體育學院學生10名,平均年齡20.1歲。入選標準:自愿接受測驗,沒有心臟和肺部及其他疾病。舞龍訓練連續進行8周,每周5次,每次2個小時,在進行舞龍訓練期間,不再進行其他系統的體育鍛煉。
2.2.1 實驗法
本次實驗采用最大攝氧量直接測定法,所采用的儀器有心肺功能測定儀、功率自行車、血壓計等組成。在實驗前,要求所有受試者在測試前三天禁止有熬夜、過量飲酒的行為,前24小時停止一切與體育鍛煉相關的活動,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進行測試,測試前兩個小時禁止進食。對不熟悉功率自行車的相關測試儀器的受試者進行詳細的輔導,確保實驗過程安全,順利進行。
2.2.2 數據統計法
實驗獲得數據之后,運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將受試者訓練前后及停訓后的各項數據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分析,顯著性標準選擇P<0.05,數據以平均數值±標準差表示。

表1 受試者舞龍訓練前、后及停訓最大攝氧量和心血管系統變化一覽表
由表1所示,實驗結果表明,進行8周的舞龍訓練后,學生的最大攝氧量、相對值、安靜時心率、舒張壓與訓練之前,訓練后與停訓三個月,停訓三個月與停訓六個月相比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收縮壓在停訓六個月與停訓三個月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

表2 受試者舞龍訓練前后及停訓身體形態變化表
由表2所示,實驗結果表明,進行8周的舞龍訓練及停訓后,受試者的身體形態指標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訓練后體重值和腰圍的數據相比訓練前呈顯著性下降(P<0.05),而訓練后胸圍、臀圍和小腿圍數值相比訓練前呈顯著性上升(P<0.05)。停止訓練三個月時運動員體重、BMI值和腰圍的數據相較于訓練后呈顯著性上升(P<0.05),胸圍呈顯著性下降(P<0.05)。停止訓練六個月時運動員的體重、BMI值和腰圍相較于停止訓練三個月時繼續呈顯著性上升(P<0.05)。
4.1.1 舞龍運動訓練以及停訓后對最大攝氧量的分析
在本研究中,由表1得知,通過為期兩個月的舞龍運動訓練,受試者們的最大攝氧量與訓練前相比增加了25%。劉敏等在對北京體育大學競技體校等機構的60多名運動員分為爆發力、混合供能、耐力三組,測試其最大攝氧量發現,耐力組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高于未訓練者40%-45%,混合供能組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高于未訓練者15%左右[3]。研究結果通過與同類研究的專業高水平運動員最大攝氧量相比,最大攝氧量上升的幅度略低,可能是因為劉敏選取的都是國家級健將和國家一級運動員,這些運動員經過了數年的專業訓練,而本次的受試者即便在訓練過后其有氧運動能力也與這些運動員有較大的差異。諶曉安等測定高校舞龍隊員的最大攝氧量及相關指標,并與普通大學生進行對比,結果表明舞龍運動可以有效促進人體心肺功能的提高[4],這與本研究結果相一致。總體上說,舞龍運動套路中動作較多、難度較大、銜接較緊、轉換較快,對隊員的有氧運動能力要求較高,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對最大攝氧量的提升十分顯著。
在停止訓練后對最大攝氧量的影響上,有研究表明,最大攝氧量數值越高的受試者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后,其最大攝氧量數值的下降也就越明顯,運動員對停訓以及最大攝氧量的減少更為敏感[5]。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停止訓練后最大攝氧量的下降情況與停止訓練的時間長短和訓練前受試者最初的體能水平有關聯,7名耐力訓練受試者在停止訓練56天時最大攝氧量數值下降了16%,之后最大攝氧量的指標便趨于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了,但仍比未經訓練的對照組受試者的最大攝氧量數值高出17.3%。這表明,高水平運動員在最初8周的停訓期下降范圍為4%-20%;然而,有許多的研究提示,在這之后最大攝氧量便停止下降[6]。在本研究中,分別測試了受試者停訓三個月和停訓六個月的最大攝氧量,停訓三個月的最大攝氧量與訓練后相比降低了13%,與訓練之前相比提高10%。停訓六個月的最大攝氧量與訓練后相比降低了24%,與訓練之前相比基本在同一水平。研究結果通過與同類研究的運動員停訓后心肺功能的變化相比,停訓三個月后最大攝氧量下降的數值大致相同,但停訓六個月后最大攝氧量數值依然在下降,這與上面文獻中所提出的八周后最大攝氧量下降停止不符,可能是由于受試者在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后心肺功能已恢復至訓練前水平,而骨骼肌的攝取利用氧的能力卻還在發生明顯的變化。生理學實驗表明,肌肉利用氧的能力主要和骨骼肌線粒體的多少、骨骼肌的體積、骨骼肌內毛細血管密度有關[7],毛細血管的密度對于有氧運動時肌肉更快、更多地獲得血液非常重要。研究顯示,在經過4周不充足的訓練后,耐力運動員肌糖原水平降低了20%。經過23周的停訓后,受試者肌肉的ATP合成能力、肌組織中的毛細血管數量相比停訓前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8]。此外,研究發現,在進行訓練后受試者的毛細血管密度明顯地增加,在測試最大攝氧量,受試者在功率自行車上運動時得知,受試者的股外側肌肉的毛細血管數量與最大攝氧量高度相關,該實驗提示,最大攝氧量的提高可能是由于骨骼肌中毛細血管的密度增加而變化[9]。結合上述研究間接可以說明影響最大攝氧量下降的因素不僅與心肺功能有關,還與肌肉中的線粒體氧化酶活性降低,肌糖原、毛細血管密度下降有關。
4.1.2 舞龍運動訓練以及停訓后對心血管功能的分析
史紹蓉[10]等測定舞龍運動員安靜時的心率,發現經過訓練后的運動員安靜心率較慢;蘇苗等測定了舞龍選修課的大學生上課前與結課后的身體機能指標,發現學生的收縮壓升高,舒張壓下降[11],這與本實驗相符合。舞龍作為一項有氧運動,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后,可以使大學生的安靜心率降低。安靜心率的變慢可以使心臟的舒張期與收縮期延長,從而增加了心臟的休息時間,可以降低心臟的負擔,有利于承受更多、更高的運動負荷。科學的進行運動鍛煉,可以使肌肉血管逐漸增大增粗,管壁彈性強,血流量增加,使得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有學者認為,影響動脈血壓的影響因素主要有心率、心臟每搏輸出量和動脈彈性貯器作用等[12]。心臟越強,射入主動脈的血液也就越多,收縮壓就會明顯升高,心率上升,收縮壓和舒張壓會隨著心率而上升。停訓后,由于不在接觸較大負荷的有氧運動,運動員的安靜心率相較于訓練后呈顯著性上升,基本恢復至訓練前的水平,而且停訓后運動員心肺功能遠不及訓練后狀態,心臟的每搏輸出量降低,心率的加快導致了停訓后收縮壓的下降,舒張壓的上升。
實驗結果表明,進行8周的舞龍訓練后,運動員的體重和腰圍數值呈顯著性變化。在本研究中,舞龍運動作為一樣較大負荷強度的有氧運動,對于脂肪的燃燒有較強的效果,故體重與腰圍的數值發生了顯著性下降。而胸圍、臀圍、小腿圍數值增加,是因為舞龍運動是以數秒或數十秒各種強度的游龍、戲龍、穿龍、盤龍等舞龍技巧動作穿插進行的,其負荷可以有效地刺激全身的肌肉。大腿圍、BMI數值變化不明顯可能是因為在訓練期間,減脂與增肌是同步進行的,雖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運動能力發生了明顯的提高。
研究結果表明,停止訓練后骨骼肌會逐漸出現如肌肉力量下降,肌肉纖維變細萎縮等機能的情況;此外,訓練的停止還會引起ATP活性降低,會嚴重影響運動員的力量水平[13]。停訓后,停訓三個月時運動員的體重、BMI值和腰圍呈顯著性提高,胸圍呈顯著下降,原因在于停訓后對肌肉的刺激停止,大肌肉群的肌肉纖維變細開始萎縮,肌肉力量下降。停止訓練六個月時運動員的體重、BMI值和腰圍相較于停止訓練三個月時繼續呈顯著性上升。停止舞龍訓練后,由于不再進行較大負荷的有氧運動以及肌纖維的萎縮,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開始下降,但運動員們的飲食習慣并沒有發生變化,脂肪便開始慢慢積累,雖然體重沒有顯著性變化,但從數據上來看還是有逐漸上升的趨勢。脂肪的堆積又會從腰部開始累積,并通過體重和BMI值反映出來,所以才出現了停訓三個月和六個月體重、BMI值和腰圍持續上升和反彈的情況。至于大腿圍在停訓三個月和六個月時均沒有顯著性變化,可能是因為停訓后,肌纖維萎縮與增脂在人體內同步發生,因此數值變化不明顯。
通過一段時間舞龍運動的訓練,可以使大學生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得到顯著性提高。舞龍運動是一項具有較大強度的有氧運動。舞龍運動能夠有效地促進大學生有氧運動能力的提高,同時具備減脂、增強體魄的作用,具有較高的健身價值。
停止訓練一段時間后,大學生運動員的有氧運動能力出現明顯的下降,有氧運動能力逐漸恢復至訓練前水平;身體形態發生明顯變化,其中體重、BMI值、腰圍持續上升。最大攝氧量值降低的原因不僅僅是與心肺能力下降有一定的關系,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骨骼肌的力量下降、肌纖維的萎縮與骨骼肌代謝和其攝取、利用氧的能力下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