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顯
“補償性體能”概念“是基于課課練、循環練習、學生體質健康數據下降、有效教學理念等歷史背景提出的”[1]。通過查閱補償性體能的大量相關文獻發現,對其概念內涵揭示的定義近乎統一:“補償性體能是指體育課堂教學中為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體育教師有效設計出的有益于促進學生順利地完成動作所需要的,以補充、完善和發展為目的,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1]-[4]。然而,定義過程和邏輯基礎卻鮮有提及。部分文獻雖有只言片語的相似解釋和籠統描述,但論說均顯乏力,稱不上邏輯學意義上的規范定義。既然是眾人默許并唯一運用的定義,想必應該相對嚴謹而符合學理,然而仔細推敲卻發現,該定義在語言、邏輯方面存在諸多問題。
一個定義78個字,這首先違背了下定義要清晰簡要的基本要求。這盡管無關概念的實質內容,但對于概念定義的實用性舉足輕重。冗長的語句不僅給人一種語詞堆砌之感,倘有應急之需,亦無助于讀者理解識記。或許,下定義者是為了力求表述全面,然而主觀愿望雖好,這卻并不符合定義事物的基本規則和學術規范。定義是揭示事物本質屬性的邏輯方法,這就要求對事物的諸多屬性刪繁就簡,并將其本質屬性加以提煉。用語更是要切中要害,一語中的,追求“言簡”,而非“意賅”。越是面面俱到,往往掛一漏萬,如此一來反而模糊了事物的本質,也背離了定義的初衷。
“為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之中的一個“為”字,足以理解為“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就是補償性體能之“目的”,然而后文中卻再次出現“以補充、完善和發展為目的”。另,“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中的“運動技術”一詞,“學生順利地完成動作”中的“動作”一詞,以及“與動作技能......的體能”中的“動作技能”一詞,這三個詞表述雖有不同,實質上卻近乎同指一物。且“促進......所需要的”之表述,聽起來就是“保障”的意思嘛。因此,“體育教師有效設計出的有益于促進學生順利地完成動作所需要的,以補充、完善和發展為目的”這句話,是對前一句“體育課堂教學中為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的語意重述。一個定義,兩個目的,并且目的幾近相似,語意幾乎雷同,該定義陷入了語意重復的“窠臼”已屬無疑。
定義項中如果包括了含混概念或語詞,定義項就不是明確的了。不明確的定義項就不能盡“明確”被定義項的作用。“體育教師有效設計出的有益于......”中的“有效”和“有益”,以及“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中的“相關”,均屬含混語詞。“有效”和“有益”,怎樣才算,標準是什么,效度怎樣,助益幾何,誰來判定,判定者的判定尺度有出入怎么辦?“相關”,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是直接相關還是間接相關,是密切相關還是不太相關,其中的“度”又是如何把握的,有無標準?諸如此類的疑問,難以琢磨,不甚清晰,難以確定。定義中含混不清的語詞往往使人不知所云、云里霧里,反而起到模糊甚至歪曲概念內涵的負面作用。
誠如前文所述,補償性體能的目的其實就是“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換言之,為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而服務。既然一切補償性體能教學都是圍繞運動技術傳授而展開,那么,后文“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中的“健康”怎么回事?“相異”與運動技術又做何解釋?“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的體能,乃是補償性體能的應有之義,無可辯駁。可是,與運動技術“相異”的體能,又怎能“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呢,這不是背離了補償性體能之目的了嗎?此時,有人說了,只要是體能,都是有助于運動技術掌握的。其實,這是一種缺乏訓練學常識的錯誤認識,體能只有指向某項技能時才體現其助益作用,“南轅北轍式”的體能練習對于運動技術的掌握并無幫助。無奈下定義者眼下自己都已經承認,補償性體能可以“相異”于運動技術。還有人說了,與運動技術“相異”的體能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那么問題也來了,既然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為什么還非把“保障學生正確掌握運動技術”作為目的呢?照此邏輯,將補償性體能直接定義為“與健康相關的體能”,豈不言簡意賅又具操作性?但轉念一想,若如此表述,似乎也有不妥。暫將含混語詞“相關”懸置不議,試問又有哪種體能與健康不相關呢?只要是體能,都與健康不無關聯。既然事實如此顯見,試問定義的必要性又在哪里?稍做推敲,不難發現,字里行間矛盾重重。
歧義產生的情形之一,是結構關系的多樣理解。“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這句話在結構關系上極易令人誤解。一方面,相對于一個主語,這句話可拆開理解為“與動作技能相關或相異的體能”或“與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相關”和“相異”本是一對反義詞,對同一個主語要么“相關”,要么“相異”,將主語置于可有可無的狀態,這等于什么也沒說,毫無意義。另一方面,這里又有“動作技能”和“健康”兩個主語,形成如下四個認識維度的分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一是“與動作技能相關且與健康相關的體能”;二是“與動作技能相關且與健康相異的體能”;三是“與動作技能相異且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四是“與動作技能相異且與健康相異的體能”。若是照此推演,二、四兩種情形最為奇怪。第二種情形,“與動作技能相關且與健康相異的體能”,此類體能實屬罕見。“動作技能”的訓練學基礎是身體機能具有后天可塑性,身體“健康”本指身體機能維持在正常水平,表現為不生病不虛弱。要想提高動作技能,就必須將相應組織的相應機能維持在或超出正常水平,身體機能都超出正常水平了,不應該是增進健康嗎?怎么就與健康“相異”了呢?除非相應組織受傷,受傷當然不健康,可誰會專門設置令機體受傷的補償性體能?第四種情形,“與動作技能相異且與健康相異的體能”,這種體能補償的目的是什么呢?似乎沒有目的。很顯然它已僭越了體育教學的論域,使讀者煞費思量之后,無疑又令人無所適從、匪夷所思。筆者當然明白下定義者的本意,但也不可否認,從一個定義的嚴謹性來講該定義想象空間太多,難免產生歧義。
否定概念亦稱“負概念”,反映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否定概念歷來不能為真實定義所接納。真實定義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否定概念是表示事物不具有某種屬性,知道了事物不具有某種屬性,并不能使我們知道事物具有某種屬性,尤其本質屬性。“與動作技能和健康相關或相異的體能”,其中的“相異”,就是否定概念的表述方式,當然“相異”本身也有否定的意味。如“與動作技能相異的體能”,作為定義項之一維,只表示補償性體能不具有“動作技能”這一屬性,而沒有揭示補償性體能具有什么本質屬性。此時就有人質疑說了,如若通過“與動作技能相異且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加以限定,豈不是揭示出了補償性體能的本質屬性是“與健康相關”?“動作技能”與“健康”不屬于同一分類標準下的事物,二者本不在同一層次,這種表述本身就缺乏邏輯。促進“動作技能”掌握的體能必定具有增進“健康”的效應,但能夠增進“健康”的體能卻未必有益于“動作技能”的掌握,就此意義而言,二者是包含被包含的關系。如此一來,“與動作技能相異且與健康相關的體能”就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而“相關”一詞屬于上述含混語詞,缺乏邏輯明確性。
所謂循環定義,是指定義項中直接或間接的包括被定義項。在一個定義中,我們是用定義項去明確被定義項的。由于被定義項是不明確的,我們才用定義項去明確它。如果定義項中直接或間接的包括了本來不明確的被定義項,那么,定義項就是不明確的。用一個不明確的定義項去明確被定義項,其結果還是不能達到明確被定義項的目的。再來看該定義:“補償性體能,是指......體能”,是否恰好落入上述俗套了呢?須知,一個完整明確的定義,是由定義項,被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個部分組成。“補償性體能”是被定義項,“是指”是定義聯項,“......體能”是定義項。定義項又包括屬加種差,“......”是種差,而“體能”是屬。按照邏輯學規則,必須明確“屬”是什么,或劃歸到哪一類,并且“屬”必須既不具限制性,又不能太過寬泛,要恰能體現其類屬關系。“......體能”(被定義項)是指“......體能”(定義項),該定義未能明確補償性體能的類屬關系,在形式上定義項直接包括了被定義項,很顯然它已滑入了循環定義的怪圈。
如上,我們對補償性體能原有定義的“七宗罪”,做了必要的詳盡闡述。如此不惜重墨,專設一文辯難。與其說是因為該定義具有語言、邏輯缺陷和現實存在唯一性,不如說是由于其應用范圍之廣,使用頻次之高,誤導實踐之重,以致亂象叢生。而本文致力于為后續“補償性體能”重新定義肅清理論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