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蘭娟
(福建省建甌市竹海學校 福建 南平 353100)
根據筆者這幾年的地理教學發現:大部分學生脫離地圖,依靠死記硬背的方法記憶地理知識點;學生的讀圖能力較弱,不能準確地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導致地圖填空、分析地圖等題型失分嚴重;學生對地圖的記憶淺薄,普遍存在“學過即忘”、“考完即忘”的現象。
究其原因,一是教師教學中以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為主,而對圖表繪制、實驗、演示等能力的培養較為欠缺,甚至部分學校教師忽視了學生讀圖、用圖技能的培養;二是初中生由于認知能力有限,缺乏空間思維能力,再加上沒有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也普遍缺乏學習地理必備的地圖能力和地理素養;三是地理學科在中考總分中占比值較少,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和學生眼中的“副科”,地理長期處于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學生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因此,在學習上投入時間和精力也相對較少。
本文所指的地理繪圖能力是指,學生在繪制地圖時所必需的一種主觀條件,它包括利用已有地圖對其進行補、填、描、涂和在無圖的情況下進行的摹、精、簡、轉、測、蒙等。它也是學生在繪制地理圖像時所具備的本領、技巧及利用圖像繪制的方式來學習地理知識、解答地理問題的一種能力。
3.1 提高初中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地圖是學生掌握地理知識的必備工具,是各種地理知識的最佳載體,而地圖繪制能力的培養是地圖能力形成的根本。通過不斷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繪制地圖的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從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圖像說明地理問題的能力,對學生學習地理和地理學科素養的形成是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3.2 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和行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大部分一線地理教師的教學還是為了考試而教,注重學生技能、能力培養的較少。為適應并推動新課程改革,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加強培養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
3.1 學會看圖,培養良好的讀圖習慣。首先,要教會學生讀圖,引導學生掌握地圖的判讀步驟:①先看圖名,了解該地圖的用途;②再讀圖例,知道地圖上的符號和文字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③最后去尋找你所需要的地理事物。同時,讀圖時還應做到先統攬全局,從整體感知地圖,了解地理事物的基本位置和范圍,再注意關注細節,對重要地理事物做到不遺漏。
在課上,學生要做到聽講、讀圖與勾畫地圖相結合,邊聽邊勾畫地圖中重要地理事物,當堂理解吸收老師所講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對地圖的理解和記憶,為接下來的地圖臨摹打下基礎。
3.2 臨摹地圖,加深對地圖的整體感知。在老師講解完新地圖后,讓學生將薄紙覆蓋在原圖上進行地圖的臨摹。先畫出大致的輪廓,畫出最重要的經緯線,確定所畫地圖的基本范圍,在圖上找到關鍵的標志點和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然后再劃分區域、分類描出重要的地理知識點。臨摹時,要注意把圖例、注記等要素標進去,做到地圖的完整性。學生一邊用眼觀察地圖,一邊動手臨摹,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地圖的整體感知,學生臨摹地圖實際上也是一種強化記憶的過程,能加強對地理事物的記憶。
3.3 學畫簡圖,加強對地理事物的記憶。在學生多次臨摹地圖后,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地圖進行簡化處理。簡繪即抓住地理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用簡潔的線條將地理事物表現出來,最好由簡單的幾何圖形構成,降低學生繪圖難度,使每個學生都能容易著手繪制。如下圖是俄羅斯地形圖簡圖,用簡潔的線條加上簡單的幾何圖形,并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來,便于學生記憶掌握。

圖1 學生簡繪《俄羅斯地形圖》
3.4 地圖聽寫,牢記地理事物的空間位置。為了讓學生關注地理圖像、重視地圖閱讀,在平時課堂教學中,我采用聽寫的方式進行地圖填繪。如,我會在帶領學生學習完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中國地形分布圖、中國主要山脈分布圖等地圖后,在空白圖上將重要的、需要識記的地理內容用字母或序號做上標記,制成課件展示,在下節地理課趁熱打鐵,利用十分鐘進行聽寫。聽寫要及時批改,將聽寫中出現的偏差、錯誤圈畫出來,讓學生及時訂正。
3.5 圖腦轉換,建立心理地圖。培養學生地理繪圖能力的最高要義,就是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圖”,通過反復的讀圖、填圖、繪圖,最終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可以隨時隨地可取用的“頭腦地圖”。從紙質地圖到心理地圖的轉換過程,相對而言費時費力,學生往往覺得太困難而選擇退卻,此時就需要老師及時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化繁為簡,將地圖分成若干小塊分區域記憶,也可采用詼諧幽默的、更接近學生的語言讓學生減輕對識記地圖、轉換地圖的恐懼。
在聽過很多學生不會識記地圖、看到學生逃避看圖、批改到學生錯誤百出的作業后,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多數學生面對我國山脈和地形區分布圖時,第一想法都是繁亂雜多、無從下手與望而生畏,因而很多學生選擇逃避,甚至不去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