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杰, 魏曉梅, 黃汝金
(河南省省立醫院, 河南 鄭州451162)
急性胰腺炎 (AP) 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發病率較高的重癥急腹癥, 治療不及時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發生機制尚不明確, 但研究[1]顯示, AP 發病時, 機體炎性反應異常, 且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在胰腺癌的發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調控細胞因子對于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礙, 改善AP 患者預后意義重大。 其中, 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針對AP 初期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 泮托拉唑鈉是一種質子泵抑制劑, 可有效緩解AP 患者的臨床癥狀, 但單獨應用效果不理想, 易引發不良反應。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 烏司他丁被應用于AP 的臨床治療中, 其屬于蛋白酶抑制劑, 可抑制胰蛋白酶等多種酶, 同時能抑制炎癥介質釋放。 本研究分析烏司他丁聯合泮托拉唑鈉治療AP 患者的效果及對血清炎性因子、 可溶性細胞黏附因子 (sICAM-1)、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和血清淀粉酶 (AMS) 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 年9 月至2020 年7 月收治的138 例AP 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符合AP 診斷標準[2];經CT 掃描、 B 超檢查等確診為AP; 年齡31 ~58 歲; 胰腺炎癥等級為D ~E 級; 發病至入院時間<72 h; 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 入組前接受其他相關治療者; 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交流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過敏性體質者; 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 膽管梗阻者。 本研究已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按照雙色球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對照組(69 例): 男/女為39/30, 平均年齡 (36.95 ± 5.76) 歲, 平均病程 (32.23 ± 3.27) h。 觀察組 (69 例): 男/女為37/32, 平均年齡 (37.02 ± 5.34) 歲, 平均病程 (31.86 ± 3.56) h。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吸氧、 補液、 抗感染、 糾正水電解質等常規治療措施。 在此基礎上, 對照組給予泮托拉唑鈉腸溶膠囊 (規格: 40 mg;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20010032;生產企業: 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 治療, 40 mg 泮托拉唑鈉+100 mL 0.9%生理鹽水, 靜脈滴注, 2 次/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烏司他丁 (規格: 10 IU; 批準文號: 國藥準字H19990134; 生產企業: 廣東天普生化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治療, 10 IU 烏司他丁注射液+250 mL 5%葡萄糖, 靜脈滴注,2 次/d。 兩組均在治療3 d 后, 改為1 次/d, 兩組的治療時間均為2 周。
1.3 觀察指標①血清炎性因子: 采集患者治療后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 離心處理后取上層血清,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測定白介素-1β (IL-1β) 和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水平, 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高敏C 反應蛋白 (hs-CRP) 水平。 ②可溶性細胞黏附因子 (sICAM-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和血清淀粉酶 (AMS) 水平: 取上述離心處理后的血清,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型號: TBA-30 型, 日本東芝) 測定AMS 水平, ELISA 法測定sICAM-1 和PAF 水平。 ③不良反應: 白細胞下降、 皮疹、 過敏。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比較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比較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炎性因子治療后, 觀察組的IL-1β、 TNF-α 和hs-CRP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分組 n IL-1β (ng/L) TNF-α (ng/L) hs-CRP (mg/L)觀察組 69 12.03±2.30 220.65±21.48 43.52±10.48對照組 69 16.59±2.14 351.69±22.65 57.41±11.45 t 值 12.057 34.870 7.433 P 值 0.000 0.000 0.000
2.2 sICAM-1、 PAF 和AMS 水平治療后, 觀察組的sICAM-1、 PAF 和AMS 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sICAM-1、 PAF 和AMS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的sICAM-1、 PAF 和AMS 水平比較
分組 n sICAM-1 (ng/mL) PAF (μg/L) AMS (U/L)觀察組 69 71.62±15.60 75.41±12.46 0.61±0.13對照組 69 154.13±16.95 105.62±13.27 1.24±0.16 t 值 29.752 13.786 25.385 P 值 0.000 0.000 0.000
2.3 不良反應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1.74% (15/69), 其中白細胞下降5 例, 皮疹7 例, 過敏3 例;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5.80% (4/69), 白細胞下降2 例, 皮疹和過敏各1 例。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7.385, P =0.007)。
AP 是消化內科常見危急重癥, 病情進展迅速。 因尚不清楚該疾病的發病機制, 臨床治療難度大, 且患者預后效果不理想。 除了胰酶在AP 的發病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外, 炎性反應也貫穿疾病的發生、 發展之中。 AP 在臨床分為急性期、 全身感染期和殘余感染期三個階段, 炎性反應是病變基礎, 是導致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基礎因素。 急性期的炎性反應控制是治療AP 的關鍵, 可直接影響患者預后。 近年來, 泮托拉唑鈉等質子泵抑制藥物的抑酸作用在AP 的基礎治療中取得一定效果,通過抑制鹽酸引發的膽囊收縮素、 促胰液素的分泌, 減少胰液分泌, 降低胰酶活性, 減輕炎性反應。 但臨床研究[3]顯示,與其他具有協同作用的藥物聯合治療AP 的效果更為理想。 烏司他丁是提取于新鮮人尿中的一種典型的Kuniz 型蛋白酶抑制劑, 用于臨床治療急性及慢性復發性胰腺炎, 具有同時抑制多種水解酶活性的作用, 還能清除氧自由基, 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 動物學試驗研究[4]顯示, 烏司他丁能有效保護AP 發生時的腸屏障功能。
臨床研究[5]認為, 過度激活后白細胞釋放的各種炎性細胞因子是AP 患者病情惡化的重要原因。 與健康者相比, AP 患者機體內IL-1β、 TNF-α 水平顯著偏高, 而二者是導致胰腺炎及胰外器官組織受損的重要因子。 其中, hs-CRP 具有啟動觸發的作用, 胰腺及胰外器官受損后, IL-1β、 TNF-α 等炎性因子大量釋放。 本研究結果顯示, 聯合治療患者的IL-1β、 TNFα 和hs-CRP 水平低于泮托拉唑鈉單一治療患者, 表明聯合治療后, AP 患者的炎性反應顯著減輕, 患者健康狀況改善, 病情轉歸, 治療效果顯著。
AMS 一種由唾液、 胰腺等分泌的可分解多糖的酶, 在AP發病早期, AMS 水平顯著升高。 馮所遠等[6]的研究提示,AMS 對早期診斷AP 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可以作為臨床診斷參考。 PAF 是一種脂質遞質, 具有刺激各種細胞產生炎癥介質的作用, 并通過正反饋提高其水平。 隨著AP 病情加重, PAF水平有增加趨勢, 是判斷病情的重要依據。 sICAM-1 屬于免疫球蛋白, 機體受到炎性反應刺激后, 血管內皮細胞中的分泌量增加。 本研究結果顯示, 聯合治療患者的sICAM-1、 PAF 和AMS 水平低于泮托拉唑鈉單一治療患者。 此外, 聯合治療患者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泮托拉唑鈉單一治療患者。
綜上所述, 烏司他丁聯合泮托拉唑鈉治療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有效抑制血清炎性因子的釋放, 降低sICAM-1、 PAF 和AMS水平, 減少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