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鋒
(深圳市寶安區人民醫院集團第二人民醫院 肛腸科, 廣東 深圳518108)
混合痔是指肛門同一方向上同時存在內痔和外痔, 內痔與外痔相互融合而形成, 常見的痔核脫出為其典型癥狀表現[1]。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傳統方法, 能夠有效緩解出血、 疼痛等癥狀[2]。 選擇性痔上黏膜切除吻合術 (TST) 是近年來興起的治療混合痔的微創術式, 具有創傷小、 恢復快、 安全性高等優點[3]。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72 例,進一步探討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效果及對肛腸動力學指標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 年5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混合痔患者72 例, 均符合Ⅲ、 Ⅳ度混合痔的診斷標準, 存在痔核脫出、 便血、 疼痛等癥狀, 并經肛門直腸檢查確診。 隨機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36 例。 對照組中男17 例,女19 例; 年齡24 ~65 歲, 平均年齡 (44.66 ± 8.72) 歲; 病程1 ~9 年, 平均病程 (5.53 ± 1.33) 年。 研究組中男18 例,女18 例; 年齡24 ~65 歲, 平均年齡 (44.41 ± 8.64) 歲; 病程1 ~9 年, 平均病程 (5.51 ± 1.35)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采用外剝內扎術治療。 常規腰骶部消毒后進行腰麻, 取俯臥折刀位, 充分消毒并清潔肛門周圍皮膚。 使用血管鉗牽拉痔塊部位皮膚, 露出內痔, 夾住痔核齒線處及同點距肛緣2 cm 處, 沿外痔邊緣做V 型切口, 分離切口下的血栓、靜脈叢、 皮瓣下的增生結締組織, 分離時注意保護肛管皮瓣,分離后于痔塊基底部使用7 號線8 字縫合痔塊根部, 結扎留線后剪除痔核。 使用同樣的方法處理其他痔核。 研究組采用TST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 手術前期操作同對照組, 使用7 號線分段荷包縫合痔核齒狀線上端, 在黏膜或黏膜下縫合以防損傷肌層。 使用擴肛器將一次性開環式痔上黏膜微創吻合器的頭部置入, 使用荷包線以中心桿反向收緊后打結, 導出吻合器的內縫線, 在保持牽引狀態下順時針旋轉收緊吻合器, 使脫垂的痔上黏膜進入吻合器釘槽內, 完成切割吻合, 壓迫止血后退出吻合器。 觀察吻合口有無縫線搭橋, 將其剪斷, 觀察有無出血, 若存在出血情況則使用可吸收線8 字縫扎止血。 處理好后再進行與對照組相同的外剝內扎術治療。 兩組術后均給予流質飲食以及抗感染、 坐浴等常規治療, 定期復查并隨訪6 個月。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手術情況 [手術時間、 創面愈合時間、 術后疼痛程度 (VAS 評分)]、 肛腸動力學指標及并發癥(水腫、 肛門狹窄、 尿潴留等) 發生情況。 使用消化道壓力檢測儀測定兩組患者的肛腸動力學指標 (肛管高壓區長度、 肛管靜息壓、 肛管收縮壓)。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情況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研究組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手術情況比較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創面愈合時間(d)VAS 評分(分)研究組 36 38.83±8.27 10.06±2.04 0.74±0.16對照組 36 39.14±8.15 16.25±4.48 1.39±0.25 t 0.160 7.545 13.139 P>0.05 <0.05 <0.05
2.2 肛腸動力學指標術前, 兩組的肛管高壓區長度、 肛管靜息壓、 肛管收縮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術后,研究組的上述指標均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的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 與同組術前比較, #P <0.05。
肛管收縮壓(mmHg)術前 研究組 36 3.22±0.37 29.68±3.35 102.11±11.24對照組 36 3.26±0.35 29.48±3.20 102.44±11.11 t 0.471 0.259 0.125 P>0.05 >0.05 >0.05術后 研究組 36 4.32±0.44# 46.14±4.29# 134.38±14.23#對照組 36 3.71±0.42# 40.05±4.17# 115.57±12.66#t 6.017 6.108 5.926 P<0.05 <0.05 <0.05時間 組別 n 肛管高壓區長度 (cm)肛管靜息壓(mmHg)
2.3 并發癥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11.11%, 低于對照組的30.56% (P <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n (%)]
混合痔是臨床常見的肛腸科疾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 該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傳統外剝內扎術是治療混合痔的常用術式, 但該術式受術后肛門狹窄、 疼痛、 出血等并發癥及影響肛腸功能的限制[4], 因此臨床上治療混合痔多采用聯合術式。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及新型手術器械的應用, TST 被逐漸應用于臨床。 TST 是基于 “肛墊組織下移學說” 發展而來的一種微創治療術式, 通過開環式微創痔吻合器來切除直腸下段的黏膜及其周圍組織, 吻合后上提肛墊組織, 使脫出的肛墊組織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阻斷痔瘡的動脈從而使其逐漸萎縮, 聯合外剝內扎術進行切除, 療效更為顯著[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的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 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術后肛管高壓區長度、 肛管靜息壓、 肛管收縮壓均高于對照組, 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療效較單一外剝內扎術更好。 分析原因在于: ①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能夠選擇性地切除病變肛墊上方的直腸黏膜及其周圍組織, 相比傳統外剝內扎術能夠避免完全切除肛墊, 并通過阻斷黏膜的供血使痔核缺血逐漸萎縮,減少手術創傷, 且手術切口較小, 可起到減輕術后疼痛、 促進恢復的作用; ②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對肛門周圍組織的損傷小,有利于肛腸動力學的恢復, 從而起到改善肛腸動力學的作用;③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能夠有效保護正常的黏膜, 最大程度保留肛墊組織, 保證肛門的正常功能, 從而減少水腫、 肛門狹窄、 尿潴留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 TST 聯合外剝內扎術治療混合痔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 促進術后恢復, 改善肛腸動力學, 減少術后并發癥,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