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和平
(鄭州市惠濟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 河南 鄭州450044)
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是高血壓的一種并發癥,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 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 目前, 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常采用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 其中,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具有操作簡單、 創傷小、 恢復快等優點, 已逐漸應用于腦出血的手術治療, 但對于其治療效果, 臨床尚存在一定爭議[2]。 基于此, 本研究探討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期間于我院接受治療的100 例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為保守組 (行保守治療, 50 例) 與微創組 (行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 50 例)。 保守組男26 例, 女24 例; 年齡45 ~70 歲, 平均年齡 (56.23 ± 5.42) 歲; 發病時間1 ~3.5 h, 平均發病時間 (1.94 ± 0.63) h; 出血量30 ~58 mL, 平均出血量 (44.87 ± 10.77) mL。 微創組男27 例, 女23例; 年齡46 ~69 歲, 平均年齡 (56.15 ± 5.53) 歲; 發病時間1 ~3 h, 平均發病時間 (1.88 ± 0.56) h; 出血量32 ~56 mL,平均出血量 (44.96 ± 10.25) mL。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臨床表現、 CT 等檢查診斷為高血壓性腦出血; ②經CT 檢查可見腦出血部位在基底節區; ③既往存在高血壓史或入院時患者血壓顯著升高; ④出血量在30~60 mL。 排除標準: ①顱內血管炎、 血管瘤、 血管畸形等引起的腦出血者; ②凝血功能障礙者; ③先天性心臟病者; ④表達障礙、 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①保守組: 給予患者20%甘露醇 (江蘇亞邦生緣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32020058, 規格: 100 mL ∶20 g)125 ~250 mL 靜脈滴注, 6 ~12 h/次; 控制患者的舒張壓<90 mm Hg、 收縮壓<140 mm Hg;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必要時進行氣道插管; 頭顱CT 檢查;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防治感染及對癥治療等。 ②微創組: 術前, 通過CT 檢查進行定位, 在血腫量最大層面做出標記, 并再次掃描該層, 避開外側裂及功能區, 標記最佳穿刺點, 并根據CT 檢查結果計算出最佳穿刺點到血腫腔的距離。 術中, 對手術室進行消毒鋪巾, 將2%、 5 mL 的利多卡因(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3668,規格: 0.1 g ∶5 mL) 于穿刺點處進行局部麻醉, 采用2 mL 異丙嗪 (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1181, 規格:2 mL ∶50 mg)、 2 mL 氯丙嗪 (遂成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41021053, 規格: 1 mL ∶25 mg) 進行鎮靜, 將患者穿刺部位的頭皮切開2 ~3 cm, 選擇3.5 mm 的克氏針為鉆頭, 鉆透顱骨及硬膜, 選擇內徑為3 mm 的顱腦外引流器 (由山東福瑞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將引流管穿入患者的血腫腔,并外接注射器, 抽出血凝塊, 連接引流裝置, 并固定引流管。術后, 復查頭顱CT, 若患者的血腫量>5 mL, 注入2 萬U 的尿激酶 (南京南大藥業有限責任公司, 國藥準字H10920040, 規格: 10 萬U) 與5 mL 的2%氯化鈉注射液, 關閉引流管3 h 后引流, 3 次/d。 在患者血腫清除大于85%時即可拔管。 術后,控制患者血壓, 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預防并發癥發生。
1.4 評價指標①神經功能: 治療前與治療1 個月后, 參照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3]對兩組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內容包含意識水平、 凝視、 上肢運動等15 個項目, 總分42 分, 得分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越嚴重。 ②并發癥: 記錄兩組治療期間的感染、 再出血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NIHSS 評分治療前, 兩組的NIHS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兩組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微創組的NIHSS 評分低于保守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 評分比較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微創組 50 30.33±5.52 12.99±3.11 19.352 0.000保守組 50 30.19±5.41 20.29±4.67 9.795 0.000 t 0.128 9.200 P 0.898 0.000
2.2 并發癥發生率微創組與保守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n (%)]
腦出血于短時間內在患者顱內形成血腫占位, 從而壓迫周圍腦組織, 導致腦組織血流量減少, 進而引發腦部缺氧、 缺血, 最終發生腦水腫, 并進一步增加患者的腦組織損傷。 傳統觀點認為, 在患者腦出血的7 h 內, 治療的矛盾在于止血與防止再出血, 并非針對清除血腫治療, 并且認為當患者的血腫量較小時, 僅需要進行保守治療, 而手術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4]。研究[5]指出, 約有40%的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在發病24 h 后死亡, 75% ~85%的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在發病3 d 后死亡, 主要死亡原因是血腫引起的細胞毒性作用、血腦屏障的破壞及腦血流量的下降。 因此, 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關鍵是在發病的24 h 內最大程度地清除血腫。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是一種損傷最小、 最直接、 最快速清除血腫的手術, 能夠有效減輕血腫的壓迫并降低顱內壓[6]。 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若在發病的24 h 內接受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 能夠早期清除血腫, 及時緩解腦水腫的形成,同時能夠降低腦血腫的占位效應, 從而有效減少繼發性的腦組織損傷, 最大限度地改善神經功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兩組的NIHSS 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且微創組的NIHSS 評分低于保守組, 提示與保守治療相比,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更能減輕神經功能損傷。 分析原因是,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具有操作簡單、 手術時間短、 手術創傷小及術后恢復快等優點, 能夠快速清除血腫, 并縮短患者腦組織受到壓迫的時間, 從而緩解腦水腫癥狀, 進一步改善因腦出血而引起的局部腦組織缺氧、 缺血性壞死, 進而有效抑制神經功能的損傷, 對腦組織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可加速神經功能的恢復[7]。 有研究[8]指出, 經手術治療的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術后易發生肺部感染、 上消化道出血、 腎功能衰竭等多種并發癥。 此外, 本研究結果顯示, 微創組與保守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無顯著差異, 提示采用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雖然具有一些并發癥, 但是與保守治療相比無明顯差異, 因此,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微創顱內血腫清除術能夠減輕高血壓性基底節區腦出血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安全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