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麗
(洛陽東方醫院 老年內分泌科, 河南 洛陽471003)
甲狀腺功能亢進也稱甲亢, 屬內分泌科常見疾病之一。 甲亢患者自身T 細胞對甲狀腺抗原產生反應, 遺傳、 感染、 精神因素均可誘導甲亢[1]。 目前, 臨床多采用藥物對甲亢患者進行治療, 丙硫氧嘧啶和甲巰咪唑屬臨床常用藥物[2-3], 但關于兩種藥物聯合治療甲亢患者的臨床研究較為少見。 基于此, 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甲亢患者102 例, 旨在探討丙硫氧嘧啶聯合甲巰咪唑治療對其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的影響,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3 月至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甲亢患者102 例, 均符合甲亢診斷標準[4], 甲狀腺觸診為Ⅱ度腫大。 按照隨機數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51例。 對照組中男20 例, 女31 例; 年齡55 ~70 歲, 平均年齡(62.72 ± 8.14) 歲; 病程6 個月~3 年, 平均病程 (1.75 ±0.52) 年。 觀察組中男25 例, 女26 例; 年齡56 ~71 歲, 平均年齡 (62.73 ± 7.57) 歲; 病程6 個月~3 年, 平均 病程(1.54 ± 0.91) 年。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丙硫氧嘧啶片 (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13331) 口服治療, 開始服用劑量為100 mg/次, tid; 治療1 個月后調整為100 mg/次, bid; 再治療15 d 后調整為50 mg/次, tid, 維持治療3 個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甲巰咪唑片 (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773) 口服治療, 初始劑量為10 mg/次, tid;治療1 個月后調整為10 mg/次, bid; 再治療15 d 后調整為15 mg/次, qd, 維持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的甲狀腺功能及肝功能。 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標本, 分離血清, 將血清標本與酶充分混合后置于37 ℃下保存45 min, 后將發光物添加于混合物中在18 ℃保存10 min 后, 使用化學發光檢測儀測定發光強度, 檢測促甲狀腺激素 (TSH)、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 (TT3)、游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 (FT3)、 游離甲狀腺素 (FT4) 水平; 采用雙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谷丙轉氨酶 (ALT)、 谷草轉氨酶(AST)、 堿性磷酸酶 (ALP)、 總膽紅素(TBil)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甲狀腺功能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TSH 水平均較治療前上升, 且觀察組的TSH 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TT3、 FT3、 FT4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 且觀察組的TT3、 FT3、 FT4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甲狀腺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時間 TSH(mU/L)TT3(nmol/L)FT3(pmol/L)FT4(pmol/L)觀察組 治療前 0.02±0.01 3.56±0.35 13.90±8.24 24.43±1.15(n=51) 治療后 4.25±1.81 2.32±0.14 9.54±1.02 15.06±0.34 t 16.689 23.491 3.750 55.800 P 0.000 0.000 0.000 0.000對照組 治療前 0.19±0.06 3.57±0.32 13.92±7.98 24.38±1.26(n=51) 治療后 1.79±1.15 2.89±0.18 10.33±1.72 15.88±0.39 t 9.922 13.227 3.141 46.022 P 0.000 0.000 0.002 0.000 t 治療后組間 8.192 17.851 2.821 11.318 P 治療后組間 0.000 0.000 0.006 0.000
2.2 肝功能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ALT、 AST、 ALP、 TBil 水平均較治療前略有上升, 觀察組的ALT、 AST、 ALP、 TBil 水平略高于對照組, 但組內不同時間及組間同一時間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比較
組別 時間 ALT(U/L)AST(U/L)ALP(U/L)TBil(μmol/L)觀察組 治療前 36.22±24.24 36.24±25.10 108.25±70.72 13.11±8.23(n=51) 治療后 47.28±30.07 46.27±33.08 120.45±50.73 15.35±11.24 t 1.860 1.725 1.001 1.148 P 0.066 0.088 0.319 0.254對照組 治療前 36.87±27.63 36.04±23.97 105.77±69.19 13.26±8.54(n=51) 治療后 46.74±24.31 40.50±13.17 113.55±20.79 12.28±7.66 t 1.915 1.165 0.769 0.610 P 0.058 0.247 0.444 0.543 t 治療后組間 0.100 1.157 0.899 1.612 P 治療后組間 0.921 0.250 0.371 0.110
甲狀腺功能亢進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過量造成的機體代謝亢進, 可同時影響全身多個系統, 導致心悸、 眼病等繼發疾病, 病理上表現為甲狀腺呈彌漫性、 結節性或混合性腫大[5]。 為防止甲亢加重引起多種并發癥, 應及時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 甲狀腺過氧化氫酶活性下降導致離子碘氧化為活性碘障礙, 絡氨酸不能碘化, 從而中斷與甲狀腺素、 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結合, 抑制甲狀腺素的合成。 甲巰咪唑和丙硫氧嘧啶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的常用藥物, 均通過抑制甲狀腺過氧化氫酶活性起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作用[6-7]。 甲巰咪唑又名他巴唑, 通過肝臟代謝, 部分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后排泄, 具有起效快、 代謝慢和維持時間長的優點。 甲巰咪唑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能夠影響B 細胞合成抗體的過程, 降低血清中甲狀腺抗體含量, 恢復T 細胞正常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TSH 水平均上升, TT3、 FT3、 FT4均下降, 且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P <0.05), 表明丙硫氧嘧啶與甲巰咪唑聯合治療可更有效地改善甲亢患者的甲狀腺功能, 這可能是因為兩藥合用使人體內藥物濃度更高, 對患者的病情改善更為有利。
相關研究[8-9]證實, 甲亢與肝損害伴發率較高, 由于甲狀腺激素代謝與肝臟密切相關, 當甲狀腺功能亢進時, 過量的甲狀腺激素刺激肝臟缺氧和分解代謝, 導致肝臟合成蛋白障礙,出現負氮平衡, 對肝功能保護不利。 本研究結果亦顯示,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的肝功能較治療前均輕微下降, 但組間差異不顯著, 表明丙硫氧嘧啶與甲巰咪唑聯合治療可對甲亢患者肝功能產生一定影響。 究其原因在于: 長期甲亢可導致患者發生甲亢性肝病, 導致患者肝功能下降, 丙硫氧嘧啶及甲巰咪唑雖可糾正患者甲亢癥狀, 緩解甲亢疾病導致的肝功能下降, 但由于藥物肝毒性副作用的存在, 仍對正常肝功能造成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 丙硫氧嘧啶聯合甲巰咪唑治療可明顯改善甲亢患者的甲狀腺功能, 但對患者肝臟有一定損害, 臨床用藥時需密切關注患者的肝功能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