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莉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內分泌科, 廣東 惠州516300)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疾病, 其中90%以上的糖尿病類型為2 型糖尿病。 隨著生活方式與飲食結構的不斷變化, 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 2 型糖尿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 且疾病引起的并發癥甚至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1], 因此采取合理的方法治療疾病至關重要。 2 型糖尿病目前尚無徹底治愈的手段, 主要通過藥物治療、 飲食及運動干預等來有效控制血糖、 穩定病情及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 患者需要長期或者終身用藥, 而長時間用藥可能因為機體抵抗使藥物效果降低, 因此制定一種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至關重要。臨床研究[2]表明, 使用外源性胰島素可幫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但市面上胰島素種類繁多并且療效差異明顯, 具體何種治療方案效果更為滿意尚存在一些爭議。 本研究選取70 例確診為2 型糖尿病的患者, 探討甘精胰島素與瑞格列奈聯合用藥的治療效果,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9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 例。 納入標準: ①符合 《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中2 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者; ②病情穩定、 能正常進行交流溝通者, 經給藥試驗顯示不存在藥物過敏反應; ③為患者講解研究操作及目的, 征得其同意及積極配合; ④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 ①合并肝腎等器質性疾病;②存在藥物過敏反應; ③惡性腫瘤或精神疾病。 入選患者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5 例。 實驗組男20 例, 女15 例;年齡34 ~70 歲, 平均 (49.2 ± 1.5) 歲; 病程1 ~10 年, 平均(6.1 ± 0.6) 年。 對照組男21 例, 女14 例; 年齡35 ~72 歲,平均 (49.5 ± 1.5) 歲; 病程2 ~10 年, 平均 (6.3 ± 0.6) 年。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治療方法患者均可在家進行治療, 對門診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指導、 生活指導, 告知患者遵醫囑用藥的必要性, 確保血糖控制理想。 健康教育的內容涵蓋2 型糖尿病病機、 治療原理及相關并發癥等, 提高患者認知水平; 指導患者飲食以低脂低糖為主, 加強運動鍛煉; 指導患者嚴格遵醫囑用藥, 切忌擅自停藥及更改用藥劑量。 對照組給予甘精胰島素 (賽諾菲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40052, 規格3 mL ∶300 單位) 治療,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 每天睡前用藥, 初次給藥劑量0.2 U/kg, 后續根據血糖控制目標做適當調整。 實驗組給予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片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 批準文號H20171160, 規格2 mg × 30 s) 治療, 甘精胰島素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給藥, 每天睡前用藥, 初次給藥劑量0.2 U/kg, 后續根據血糖控制目標做適當調整; 瑞格列奈采取口服方式給藥, 三餐前30 min 用藥, 給藥劑量2 mg/次, 之后根據血糖控制水平進行適當調整。 兩組均持續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在患者治療前后清晨空腹階段、 進餐或口服糖耐量試驗后2 h 抽取4 mL 的血液, 采取血糖測試儀對患者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 血糖 (2hPG) 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 水平進行檢測, 評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 血糖控制標準值 為: FPG≤6.1 mmol/L, 2hPG≤7.8 mmol/L, HbA1c 為4% ~6%。 ②統計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的低血糖發生率, 血糖水平<3.9 mmol/L 可判定為低血糖。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糖水平治療前, 兩組的血糖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3 個月后, 兩組患者的FPG、 2hPG 與HbA1c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的各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水平比較
注: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P <0.05。
時間 組別 n FPG(mmol/L)2hPG(mmol/L)HbA1c(%)治療前 實驗組 35 8.12±1.24 11.45±1.76 6.21±0.84對照組 35 8.15±1.25 11.21±1.72 6.14±0.85 t 0.101 0.577 0.347 P 0.920 0.566 0.730治療后 實驗組 35 6.12±0.86* 7.33±1.03* 4.33±0.65*對照組 35 7.21±1.02* 8.45±1.21* 5.21±0.74*t 4.833 4.170 5.286 P 0.000 0.000 0.000
2.2 低血糖治療期間, 實驗組的低血糖發生率為5.71% (2/35),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86% (8/35),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在現階段的生活與飲食背景下, 2 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 此外平均發病年齡也呈現逐年下降趨勢。 2 型糖尿病具有發病率高、 病程長的特征, 而且若患者長時間處于血糖過高狀態, 極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及骨折的發生, 如此不但會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 同時也會危及生命健康, 給患者及家屬帶來負擔[4]。 2 型糖尿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 臨床以控制為主,在血糖控制方面, 用藥、 飲食及運動是重要手段, 其中藥物治療需要患者長期堅持用藥, 要求藥物的藥效較強且穩定[5], 所以制定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尤其重要。
對于2 型糖尿病的藥物治療, 胰島素是一類重要的藥物,主要通過外源性補充胰島素以達到降糖的目的, 并通過合理用藥促進胰島功能的恢復[6-7]。 本研究探討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治療2 型糖尿病的效果, 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FPG、2hPG 與HbA1c 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的各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治療期間實驗組的低血糖發生率為5.71%,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86% (P <0.05)。 以上結果提示聯合用藥治療具有滿意的降糖效果并能降低低血糖發生率。 分析原因主要是甘精胰島素屬于長效胰島素中的一種代表性藥物, 通過皮下注射給藥, 藥物在體內酸性條件下形成細微沉積物, 沉積物能讓甘精胰島素的作用持續很長時間, 從而達到長時間控制血糖的目的, 但是單純使用甘精胰島素治療2 型糖尿病容易出現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況, 且隨著治療時間的推移需不斷增加用藥劑量, 而大劑量用藥容易引起不良反應, 影響患者的依從性, 使整體治療效果不佳。 瑞格列奈屬于一種新型的非磺酰脲類短效口服促胰島素分泌降糖藥, 藥物的主要作用機制是刺激胰腺釋放胰島素, 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快速降低, 與其他口服促胰島素分泌藥不同的是, 瑞格列奈能與不同受體結合, 刺激胰島β 細胞分泌胰島素并增加鈣內流, 從而達到有效降糖的目的[8]。 此外, 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還可大大減少2 型糖尿病患者血糖達標所需的胰島素使用量, 顯著降低低血糖發生率, 患者可以長期耐受, 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 甘精胰島素聯合瑞格列奈治療2 型糖尿病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在目標范圍, 穩定病情, 降低低血糖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