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維芬, 林麗容, 黃貝真
(汕頭市潮陽區人民醫院 1 心血管內科, 2 內分泌消化內科, 3 傳染科, 廣東 汕頭515100)
心力衰竭是指在靜脈正常回流情況下, 由于原發性損傷使得機體心排血量降低, 從而不能滿足人體組織機能正常代謝需要的一種綜合征。 慢性心衰則多由于原發性心肌損傷性疾病遷延難愈, 最終累及心室導致機體心臟供血功能障礙的疾病, 患者一般具有呼吸困難、 乏力及體液潴留等臨床表現, 且該病不僅可累及患者呼吸、 消化等多系統功能, 嚴重者還可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 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治療該病以利尿、 強心、 擴張血管等短期藥理學措施為主, 但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受疾病相關因素的影響, 其自我效能感較低, 導致其產生消極情緒, 自我護理能力下降, 從而對治療過程及預后造成不良影響[2]。 因此, 實施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促進患者預后改善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關鍵。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慢性心衰患者接受5A 護理干預的效果,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慢性心衰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 例。 對照組男17 例, 女13 例; 年齡45 ~79 歲, 平均 (62.64 ±7.30) 歲; 心功能分級: Ⅱ級17 例, Ⅲ級6 例, Ⅳ級7 例。 觀察組男14 例, 女16 例; 年齡45 ~80 歲, 平均 (62.83 ± 7.47)歲; 心功能分級: Ⅱ級16 例, Ⅲ級9 例, Ⅳ級5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影像學等檢查確診為慢性心衰;②BNP 水平升高; ③意識清楚, 言語及溝通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系統性疾病或惡性腫瘤; ②預計生存期在1 年以下; ③合并其他可能反復發作導致入院的非心臟性疾病; ④嚴重精神疾病。
1.3 干預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強心、 利尿、 降壓等藥物治療處理, 對已出現呼吸系統癥狀的患者給予BiPAP 呼吸機輔助呼吸處理。 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 由責任護士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 用藥注意事項及常規飲食管理, 同時指導其適當下床運動, 對心理狀態較差者進行心理疏導。 觀察組接受5A 護理干預: ①詢問 (ask): 患者入院后以積極態度建立良好溝通, 詢問其基礎資料、 既往病史、 輔助檢查、 相關實驗室指標及醫囑等, 并將相關資料整理建立患者檔案。 ②評估 (assess): 根據檔案資料詳細評估患者的知識水平、 心理狀態、 活動能力以及治療與康復依從性等。 ③建議 (advice): 依照評估結果, 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 首先采用多種方式開展健康宣教, 向患者講解疾病相關知識、 治療方案、 預后結局及相關護理注意事項等, 并根據患者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重點知識講解, 告知各項實驗室指標的意義; 其次, 對于心理狀態較差的患者, 護理人員需與其開展良好的溝通, 并給予其針對性心理疏導干預;加強患者飲食管理, 建議減少鹽及脂肪等的攝入量, 適當補充蛋白質, 多食水果、 蔬菜, 并在患者承受范圍內適當運動。 ④幫助 (assist): 針對患者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隨訪計劃, 同時安排專職醫生定期解答患者及家屬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⑤安排隨訪 (arrange): 按照隨訪計劃由責任護士進行定期隨訪, 評估患者護理計劃干預效果, 并針對患者康復情況給予針對性護理指導改進。 兩組均進行3 個月的干預。
1.4 評價指標比較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 個月后的自我效能及生活質量: ①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3]對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進行評價, 該量表共包含10 個項目, 總分為40分, 患者得分與其自我效能感水平呈正比; ②采用生活質量指數量表 (QLI)[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 該量表共5 項內容,總分10 分, 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1.5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采用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的自我效能比較干預后, 兩組的GSES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觀察組的GSES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GSES 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自我效能GSES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30 12.46±5.50 26.71±7.20 8.615 0.000對照組 30 12.33±5.41 20.26±6.45 5.159 0.000 t 0.092 3.655 P 0.927 0.000
2.2 兩組的生活質量比較干預后, 兩組的QLI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觀察組的QLI 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QLI 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QLI 評分比較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30 3.78±0.70 5.72±1.24 7.462 0.000對照組 30 3.74±0.66 4.89±0.92 5.563 0.000 t 0.228 2.944 P 0.821 0.005
慢性心衰是指持續存在的心力衰竭狀態, 患者因任意心臟組織結構功能出現異常, 使心室出現充盈或心臟射血功能受損,進而引起一系列其他癥狀; 冠心病、 高血壓、 擴張型心肌病、急性重癥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在慢性心衰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6]。 目前臨床治療慢性心衰以控制危險因素、 改善患者癥狀及延緩心肌重構發展等為主要原則, 但部分患者受自身疾病知識水平限制, 對病情及治療過程存在錯誤認知, 從而導致其治療依從性較低, 直接影響疾病控制及恢復; 同時患者在接受長期藥物治療后容易產生較嚴重的負性情緒, 進一步降低其治療依從性, 影響臨床療效[7-8]。 因此, 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預后結局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
5A 護理干預是指在對護理服務對象施加全面評估后, 通過詢問、 評估、 建議、 幫助、 安排隨訪等環節, 將患者所需護理信息及效果進行快速反饋, 制定并落實個性化、 系統化護理方案的工作模式, 其強調患者信息反饋及護理效果評價, 具有持續性、 動態性及系統性等特點[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的GSES 評分及QLI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P <0.05),表明5A 護理干預在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 改善其生活質量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分析原因在于, 通過開展綜合資料詢問, 護理人員可對患者的知識水平、 心理狀態及依從性等進行有效評估, 掌握影響患者護理過程及預后結局的主觀及潛在因素, 對于高風險因素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 從而提高護理計劃的針對性及可行性。 多種健康宣教方式可滿足并強化不同認知水平患者對疾病健康知識的需求, 糾正其對自身病情及用藥治療的錯誤認知與對治療效果的過高期待, 實驗室指標講解則有利于使患者理解自身疾病進展程度, 從而有效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促使其產生高水平護理康復意愿, 進而幫助患者樹立治療及康復信心。 針對性心理干預疏導則可緩解患者因疾病及長期藥物治療引起的焦慮、 緊張等負性情緒, 結合健康知識宣教可有效降低其心理壓力, 進一步提升其治療依從性; 日常護理可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滿足患者的營養需求, 輔助改善其生理狀態, 增強機體免疫力, 從而促進預后改善, 提升生活質量。 此外, 隨訪計劃可針對性幫助患者解決日常護理中的問題, 促使其選擇積極應對方式面對疾病, 有效提升其自我護理能力; 亦可實現醫護人員對護理效果的動態評估, 適時調整護理計劃,提高護理效果; 同時還可督促患者進行自我護理, 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及護患關系, 提升護理服務水平。
綜上所述, 5A 護理干預應用于慢性心衰患者效果較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效能, 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