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華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呼吸三科二病區, 河南 鄭州4500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慢阻肺, 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該病發病率較高, 病程較長, 且易受環境影響, 時常急性發作, 對患者身心健康影響極大[1]。 目前, 臨床上治療慢阻肺以緩解病情為主, 并無有效根治手段, 而慢阻肺每次發作均會加重患者身體負擔, 消耗機體能量。 因此, 為減少疾病發作次數, 除了必要的治療外, 給予患者合理的護理干預至關重要[2]。護理干預通過給予患者心理、 生理干預, 減輕其心理負擔, 增強其抵抗力, 從而改善其通氣能力, 但由于慢阻肺多發于中老年人群, 其受多年習慣與疾病限制, 對疾病與護理干預認知不清, 導致干預結果往往不甚理想。 形象化健康教育可通過多種渠道將健康教育的內容形象化地展示出來, 從而增強患者理解能力, 提高其自覺性[3]。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形象化健康教育聯合護理干預在慢阻肺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我院收治的93例慢阻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 符合慢阻肺相關診斷標準[4]; 臨床資料完整; 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 合并精神性疾病者; 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 依從性較差者。 依據干預方式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 (n =46) 和觀察組 (n =47)。 對照組男29 例, 女17 例; 年齡58 ~72 歲,平均 (65.31 ± 6.24) 歲; 病程4 ~12 年, 平均 (8.16 ± 3.15)年;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9 例, 高中24 例, 大專及以上13例。 觀察組男30 例, 女17 例; 年齡57 ~72 歲, 平均 (64.79± 6.52) 歲; 病程3 ~12 年, 平均 (7.87 ± 3.28) 年; 文化程度: 初中及以下10 例, 高中25 例, 大專及以上12 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護理干預: 通過語言講述、 宣傳手冊及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 詳細講解慢阻肺相關知識; 與患者溝通交流, 了解其內心需求, 給予其精神支持, 緩解其負性情緒, 對于情緒較差者, 給予音樂干預或鼓勵家庭支持, 給予其治療信心; 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與肢體鍛煉, 呼吸鍛煉包括縮唇呼吸及腹式呼吸練習, 同時配以肢體活動, 適量進行有氧運動, 增強體質; 用藥時注意觀察患者癥狀變化, 可根據情況調整用藥劑量。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形象化健康教育, 具體如下: ①發放健康教育手冊, 使患者對此模式有基本了解,對于理解能力較差者, 詳細講解內容, 并指導其學習。 ②通過網站、 電視、 文字表述等進行宣傳教育, 組織患者進行互動,相互督促自我管理, 提高健康素養。 ③組織患者進行現場情景模擬, 主要內容為檢測健康知識水平、 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疾病防治意識, 護理人員通過模擬場景找出不足之處, 加以分析改正。 ④對于表現較好的患者, 護理人員應給予肯定鼓勵, 同時將其作為同伴教育典范, 應用榜樣力量激勵其他患者, 激發患者潛在能力, 積極配合健康教育, 提高教育效果。
1.3 評價指標①肺通氣功能: 采用肺功能儀檢測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 (FEV1)、 用力肺活量 (FVC)、第1 秒最大呼氣率 (FEV1%), 其中FEV1%=FEV1/FVC×100%。②自我護理能力: 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5]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 該表包含自我護理技能、 健康知識水平、 自我責任感及自我概念4 個維度, 總分172 分, 分值越高, 自我護理能力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 s 表示, 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肺通氣功能干預前, 兩組的FEV1、 FEV1%水平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FEV1、 FEV1%水平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干預前后的肺通氣功能指標比較
注: 與同組干預前比較, aP <0.05。
FEV1% (%)組別 n FEV1 (L)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7 1.65±0.54 2.32±0.62a 47.62±5.84 66.28±8.26a對照組 46 1.63±0.52 2.05±0.59a 47.28±5.71 59.48±7.98a t 0.182 2.151 0.284 4.036 P 0.856 0.034 0.777 0.000
2.2 自我護理能力干預前, 兩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干預后, 兩組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 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的自我護理能力評分比較 分)
組別 n 干預前 干預后 t P觀察組 47 106.32±15.62 145.54±11.48 13.871 0.000對照組 46 106.87±15.57 132.62±12.42 8.769 0.000 t 0.170 5.211 P 0.865 0.000
慢阻肺屬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 在急性發作時易增加患者呼吸負擔, 從而引發機體多器官功能障礙, 導致身體素質急劇下降, 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另外, 因慢阻肺難以治愈,大部分患者對治療持消極態度, 負性情緒嚴重, 進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 不利于預后恢復[6-7]。 相關研究[8]表明, 對慢阻肺患者實施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提高其肺功能, 改善生存質量。本研究中, 對照組采用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形象化健康教育, 結果顯示, 觀察組干預后的FEV1、 FEV1%水平以及自我護理能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表明形象化健康教育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通氣功能, 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 分析原因在于: 護理人員通過健康宣教、 溝通以及了解患者內心需求, 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 提高治療依從性, 促使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 從而提高護理有效性; 其次,呼吸功能鍛煉以及肢體訓練可改善患者的肺通氣功能, 提高其機體免疫力, 避免外界病菌的侵入。 大部分慢阻肺患者存在年齡偏大、 理解能力較差等特點, 因此, 單一護理干預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形象化健康教育能夠將復雜難懂的專業知識通過較為形象直觀的方式表現出來, 從而增強患者對疾病防治的認知理解, 有效提高護理質量[9]。 該模式以患者為主體, 打破空間限制, 護理人員通過各個傳播渠道向患者宣傳相關知識, 并為其提供模擬學習的條件, 促使患者更深刻地理解相關健康知識, 從而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此外, 同伴教育、 榜樣效應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在鼓勵表現優異患者的同時, 還能夠有效激發其他患者的潛能, 促使患者嚴格要求自身, 自覺完成護理項目, 最終達到護理干預的目的。
綜上所述, 形象化健康教育聯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慢阻肺患者的肺通氣功能, 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