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劍科 中國人民銀行涪陵中心支行
引言:銀行業務的順利開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息息相關,在網絡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浪潮作用下,銀行業逐步實現由傳統業務發展模式向新型業務模式轉變,大幅提高了銀行業務的工作效率,拓寬銀行支付渠道,不斷完善金融制度體系,進而形成現代化金融發展格局。
網絡經濟時代的來臨,為現代社會各行各業的發展帶來沖擊和挑戰,在銀行業中體現的尤為明顯,網絡經濟的深入發展,對銀行業務支付手段、交易模式及銀行經營方式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傳統銀行在網絡經濟的影響下,逐步建立網絡銀行,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及網絡平臺,完成對大量金融數據信息的篩選和過濾,有效提升銀行業務處理效率,降低銀行經營成本,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利用豐富的金融服務內容吸引用戶,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制定個性化服務體系,加速銀行金融業務信息的流通與傳輸,逐步實現對金融行業的全面控制[1]。
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對傳統銀行業及金融領域造成強烈沖擊,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將銀行業務模式進行轉變,對金融制度及貨幣政策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推動社會經濟活動向虛擬化、網絡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1.銀行業務模式
傳統銀行經營模式的變化,促使金融領域及銀行業內外部市場發展環境發生變化,銀行業務形式發生改變,逐步形成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生產體系,將銀行業務模式向現代金融領域進行滲透,促使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相互作用,從而在金融領域中形成更具競爭實力的電子金融發展模式,推進金融行業的深入發展。網絡平臺的出現及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發展,使得金融電子化系統對用戶信息及相關數據的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減少信息傳輸及系統運行成本,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市場規則,推動傳統銀行走向證券化發展道路,拓寬銀行業務發展渠道,規避傳統銀行業務風險與危機,優化銀行發展模式及業務結構,逐步形成現代化、商業化金融發展格局。此外,網絡經濟的發展,對傳統銀行業務模式同樣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拓寬金融資金流通渠道期間,部分非銀行性質的社會金融機構逐漸具備融資、投資、支付能力,不斷拓寬網絡經濟發展帶來的紅利期,通過現代技術手段及第三方支付軟件為用戶提供金融服務,完成對傳統銀行業務的瓜分,導致傳統銀行市場份額減少,逐步呈現業務萎縮的發展態勢,不利于傳統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2.銀行貸款業務
現代金融領域開展相關業務時,以網絡信息技術為依托,降低金融業務信息的處理及傳輸成本,逐步形成網絡銀行,增加網絡銀行相關業務,進一步拓寬非銀行性質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金融市場資金流動方向發生改變,最終導致傳統銀行貸款業務衰退。網絡經濟的發展,對金融領域中各行業均產生重大影響,從宏觀角度來看,網絡經濟出現后,加速金融信息的流通,傳統銀行業與現代金融機構業務出現交叉,呈現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但從微觀角度出發,為實現社會經濟的規模化發展效應,各大銀行之間產生嚴重的并購問題,規模較大的銀行采用信用記分的方式,以中小企業為中間環節,增加中小銀行的貸款,將傳統銀行作為信貸業務的主要開展對象,加劇銀行產業的競爭,嚴重影響金融領域發展秩序,對銀行貸款業務的開展起到制約和限制的作用。
3.銀行經濟職能
經濟結構及發展模式的轉變,改變了傳統銀行的性質,對銀行職能的特殊性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和挑戰,傳統銀行通過向用戶提供結算、融資、中介等金融服務的方式,產生和積累用戶的財務狀況信息,通過對金融領域及融資市場環境的判斷,進一步提升銀行業務能力的流動性,在進行資金信息生產時,采用信用記分制度,完成對用戶資產及信用資格的審查,在網絡經濟背景下,傳統銀行在獲取與用戶資信相關的信息期間,其信息生產體系逐步瓦解,對用戶的資信審查能力逐漸降低,在分業經營模式下,銀行仍具備較強的結算功能,完成資金流動性供給,集中體現現代銀行的獨立性職能,加速傳統銀行向現代化銀行轉變。
4.銀行運行體系
網絡經濟作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型經濟形態,在社會經濟運行期間,對傳統銀行業務開展模式及運行體系產生影響,網絡經濟背景下,對生產要素理論、金融市場價值規律理論及經濟增長周期理論產生深刻挑戰,加速社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深化銀行職能分工,使得金融機構與傳統銀行之間產生更加緊密的業務聯系,逐步優化傳統銀行組織和經營格局,推動銀行業務開展及銀行管理工作向縱深方向發展,進一步拓寬用戶的融資與投資渠道,為社會第三方金融機構發展提供機遇。除此之外,網絡經濟對傳統銀行發展體系造成影響,在銀行與金融發展概念及經濟職能不斷延伸的條件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幅提升銀行業務信息處理效率,創新銀行業務發展形勢,促使傳統銀行體系更新,社會金融市場環境發生根本性變革。
1.貨幣政策調節目標
金融行業的持續發展要以貨幣政策為基礎,根據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資金進行調節,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貨幣政策主要以金融市場為導向,將金融領域發展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調節目標,需要通過合適的政策工具及金融發展傳導效應,充分發揮電子結算技術的優勢和作用,推動貨幣乘數與貨幣需求函數變動,采用集中控制與調節手段,完成對金融市場發展軌跡的引導與優化。在網絡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逐漸成熟,貨幣政策穩定,政策中介目標及供給目標明確,在經濟發生波動時,容易造成貨幣供給量的變化,從而引發貨幣利率波動,影響中央貨幣政策調節目標的實現,對市場秩序及貨幣政策調節方式產生消極作用[2]。
2.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金融市場利率波動程度由基礎貨幣供需關系決定,中央銀行為市場提供交易所需的基礎貨幣,伴隨網絡經濟的逐漸成熟,金融技術創新發展趨勢明顯,金融交易市場由虛擬貨幣和電子貨幣為主導,直接導致央行對金融市場短期利率的控制能力降低,同時電子貨幣的普及和應用,對經濟社會中基礎貨幣需求量產生影響,拓寬金融中介服務貸款渠道,極大增強銀行貸款和債券的替代性,造成銀行貸款市場與存款渠道信息的不對稱,影響銀行貸款渠道的重要程度,降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控制效果。
網絡銀行為傳統銀行業帶來挑戰與沖擊的同時也為其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為適應網絡時代的到來,銀行業必須積極轉變自身固有的發展模式,吸收和借鑒網絡銀行發展的成功經驗,全面提升傳統銀行在新時期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實力。一方面傳統銀行要豐富和延伸業務類型,由于我國網絡銀行建設工作相較國外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傳統銀行仍停留在以存取款為核心的業務發展模式,網絡銀行的發展,要求銀行業在傳統業務的基礎上,開展異地轉賬、個人理財、業務咨詢等業務,完善銀行網絡經濟業務鏈條,對傳統銀行的固有用戶形成新的吸引力,進而鞏固銀行在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銀行業積極拓展銀行業務發展道路,在符合銀行業務準入原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信息時代交易成本對金融行業穩定發展的促進作用,模糊銀行及社會金融機構在業務類型、社會分工等方面的界限,為打造金融市場一體化格局創造條件,為用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特色化金融服務,加快創建具有現代意識的銀行機構。
結束語:綜上所述,網絡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對金融領域、銀行業務及貨幣政策均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在網絡經濟背景下,要逐步明確貨幣政策調節和控制目標,進一步拓寬網絡銀行及金融機構的發展空間,推動傳統銀行進行經營改革,進而實現穩定金融市場秩序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