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輝
(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江蘇 連云港 222006)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引進的外來概念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實踐活動,體現為“活性態”,它是依附一定的群體或者特定的區域空間而存在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前人的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的結晶,蘊含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生存和發展的強大的基因,蘊含中華民族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連云港作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新亞歐大陸橋之東方橋頭堡,位于黃海之濱,云臺山麓。其歷史源遠流長,秦治朐縣,史稱海州,從將軍崖年畫考起,文化積淀三千多年。文化底蘊深厚,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是對連云港自身文化資源的弘揚,還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資源的巨大貢獻,研究其傳承與保護關系到人類文明的延續。
連云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眾多,種類齊全,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涉及民間文學:如在我國文化寶庫中具有領軍作用的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中國首部體現男女平等的李汝珍的《鏡花緣》。其中民間文學類的有徐福傳說、東海孝婦傳說、花果山傳說、姐兒溜。
(2)傳統表演藝術和民間美術。傳統美術類的有剪紙、面塑、木雕、磚雕、銅雕、玉雕、水晶補畫、根雕;傳統音樂類的有海州五大宮調、鑼鼓樂、嗩吶吹奏樂;傳統舞蹈類的有龍舞、跑馬燈、獅舞、旱船;傳統戲曲類的有淮海戲、海州童子戲、京??;曲藝類的有工鼓鑼、蘇北大鼓、琴書、漁鼓。
(3)傳統禮儀、節慶、慶典及競技、游戲等民俗活動。像海州灣的漁民習俗、灌南的新安鎮元宵燈會、東??h非遺日溫泉民俗節。
(4)傳統手工藝技能。傳統技藝類的有板浦汪恕有滴醋釀造技藝、湯溝酒釀造工藝、黑陶與磚瓦制作、吹糖人、柳編、虎頭鞋、香荷包、拓片技藝;傳統醫藥類的有五妙水仙膏、馬寶治療頓咳、戴曉覺膏藥、蛇藥、山螃蟹接骨等。
(5)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
(6) 與本條上述第(1)、(2)、(3)、(4)、(5)項相關的資料、實物和場所。
(7)其他需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推動下,我國的文化生產方式既面臨百年不遇的機會,又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為我國固有的文化生產方式內部結構的矛盾,還面臨外部社會環境變遷帶來的一系列的難題。如經濟社會轉型、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挑戰。
當前,我國經濟成分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結構,社會群體階層分化,文化發展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完全適應,我國文化生產方式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文化生產方式與日益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發展體制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強調的是自由競爭、主體平等及要達到生產要素的最優化配置,這種理念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觀念相矛盾,文化產品的分配和消費由過去的依靠政府轉為市場主導。受市場功利化的影響,一些人片面強調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和經濟效益,忽視文化是意識形態的載體的屬性。如何避免文化消費分配領域的兩極分化、如何統籌文化生產中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如何處理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的關系等問題,成為當前文化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是文化生產方式與日益發展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相適應。一方面,隨著“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總體建設布局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逐步健全與發展,民主法治的建設對文化生產方式依法優化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國文化生產方式沿著制度化、法制化經營的機制還需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凸顯文化生產內容創新和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性。從文化生產方式來講,作為社會生產力組成部分的文化生產力,政治體制改革為促進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是文化生產方式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中國人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等協調發展,但目前我國文化生產方式尚未達到“全面建成”的要求,主要表現為,部分單位和地方對文化建設持片面理解,不從文化看政治、看經濟,卻片面地從政治看文化、從經濟看文化,帶來急功近利的弊端,看不到文化滯后發展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這些錯誤的認知導致文化發展對國家綜合國力的貢獻率比較低。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和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進行,文化生產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文化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對文化資源的搜索收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代科技不僅影響文化生產的具體要素,還打破原有的文化生產要素和原有的文化生產運行機制,使我國傳統的文化生產管理模式、文化交往方式面臨新的挑戰。
一方面,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給文化生產組織方式帶來新轉向的挑戰,對文化的傳播與消費有深刻的影響。首先,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我國文化生產運行帶來很大的挑戰。與工業時代不同,信息時代要求文化生產由集中的生產轉向分散式的生產,從追求標準化的大批量生產向追求個性化的生產邁進,從樹狀等級制管理轉向扁平網絡式管理,文化生產內容形式的信息技術含量大幅增加。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和互聯網上意識形態斗爭的復雜性,要求我們必須大力發展體系完備、掌握核心技術的新媒體,然而,當前我國文化領域中的內容生產與新媒體建設狀況,距離信息化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推動文化精品的生產“強魂”、加快文化媒體建設“健體”的任務依然繁重。其次,信息技術革命給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文化生產力的機制尚不完備,傳統的文化產業亟待進行高技術改造,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動漫游戲、文化裝備制造業在內的新興文化產業和文化業態亟待大力培育和發展。與此同時,西方國家不斷推動不同類型的文化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組建超級文化企業集團,掌握文化生產的整個鏈條。我國的文化生產面臨嚴峻的國際化挑戰。
另一方面,信息技術革命給文化管理方式帶來挑戰,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提高文化生產率、創新文化業態的同時,對我國管理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管理提出新挑戰,使我國網絡文化安全面臨新的威脅。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手機等移動網絡終端的發展,理論上使每個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成為文化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和消費者,文化信息生產、更新的頻率逐步加快。網絡時代文化生產的開放性、信息傳播的無國界性和技術更新加快,海量的文化信息對我們進行信息篩選帶來困難。
非物質文化作為文化生產方式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內部的矛盾和面臨的挑戰,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敲響了警鐘。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國家出臺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執行過程中出現落實不到位的情況。連云港竇娥廟的建設地點在龍上山、虎下灘(指的是兩座山名),處于山洼處。周圍山體都比它高,建筑體量不大,造型各異,殿堂無主次感并且在一個院內還建有興國寺,廟門朝西開,尼姑與和尚活動在一個院子里。不符合祠廟布局的章法,“孝婦祠”從主角人為地成為配角。針對“漢東海孝婦”,政府部門需要重建廟宇,拆除現有建筑物,按照祠廟的要求進行設計,這是合乎情理的,是歷史和現實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孝文化,建設文明社會,形成全國唯一、我市獨有的“孝文化”旅游基地。
非物質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需要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這標志著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文化發展的認識達到新的歷史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一科學理念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是時代進步的客觀要求。新時代,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其生機活力。具體表現為:在思想精神內涵方面,努力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孕育的新生機,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發展轉化為現代人的精神追求,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與當今社會協同共進。近幾年來,國家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節用國家法定節日固定,融入現代社會的生活場景,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節日的內涵,也在很大程度上讓人民大眾認識到了中華優秀傳統的魅力。在文化載體方面,借助當今時代興起的表達形式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運用現代媒體包括網絡形式等現代科技手段,充分彰顯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例如:連云港市博物館推出了移動客戶端,利用App及VR、AR技術可視化展示館藏文物資源,讓觀眾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創新傳播方式,連云港市通過非遺進駐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1年5月,“非遺進民主路老街”被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江蘇省第一批“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示范項目。民主路老街,原名中山路,過去通稱新浦街、新浦大街,又名民主路文化旅游街區,于清末民初始漸形成,是連云港市歷史發展變遷中的四條老街之一,是海州商業的發源地,整體為民國建筑風格,現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該街區先后獲評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影視基地、公益慈善實踐基地、市級優秀非遺傳承基地、文化產業示范街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目前,民主路老街集聚并重點發展海州五大宮調、淮海戲、童子戲、連云港鍛銅技藝、連云港貝雕技藝、連云港云霧茶制作技藝、汪恕有滴醋釀造技藝等20余個國家、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入駐,系統展示煎餅制作技藝、海州面塑、海州辣黃酒釀造技藝、張氏刻紙、中醫蜂針療法等數十個市級非遺名錄項目,較好地實現了以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拉動街區市場經濟繁榮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思政課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實踐教學的不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歷史使命感。連云港市蒼梧小學每年五月份的傳統文化節活動,使學生在參與具體的傳統文化活動中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堅定了文化自信;2017年連云港師專美術學院專門邀請了江蘇省原文化廳非遺處長馮錦文開展以“人文江蘇傳統之美——亦談江蘇傳統美術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為題的學術報告,受到師生的歡迎;黑陶制作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大專在海州高級中學舉行“黑陶制作技藝”講座;連云港師專美術學院舉辦了“連云港與西游記”剪紙展覽,提高了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通過非遺進課堂這種方式,不僅強化了學生們的文化自覺意識,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傳承直接關系到我們的文化自信。
“200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藤花落遺址,位于連云港市開發區中云街道,距今4000年至4600年,是江蘇省迄今發現的首座史前城址和我國發現的最重要、最典型的龍山文化城址之一,也是我國發現的首座具有內外雙重城垣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我市最重要的文化標識之一。1996年至2004年,由南京博物院、連云港市文管會、連云港市博物館組成的省考古隊,先后對該遺址進行四次發掘,一座具有雙重城垣的典型龍山文化史前城址逐漸浮出“地面”。2006年,被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入選“江蘇省首批大遺址名錄”;2014年,由南京博物院、連云港市博物館聯合編著的近百萬字的學術專著《藤花落——連云港市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正式出版。2020年12月,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學術研討會在連云港開幕,本次研討會由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南京博物院主辦,江蘇省考古學會、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市文廣旅局、市文物局承辦,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江蘇省文旅廳(文物局)、首都師范大學、南京博物院等文物考古和科研機構的20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本次學術會議以藤花落遺址價值闡釋、與中華文明起源的關系、遺址活化利用與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為主題,6位專家圍繞“再識藤花落遺址”“大小雙城的歷史意義”“文旅融合下的遺產保護與活用”等課題做學術報告,10余位專家為藤花落遺址保護利用建言獻策。學術研討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連云港市聚焦保護文物、傳承文明,對持續推進藤花落遺址的價值研究、闡釋傳播和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必須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連云港孝文化發源地就是典型案例。關漢卿《竇娥冤》劇中竇娥的原形實名周青,是漢代東??て酱迦耍ń襁B云港市朝陽街道辦事處境內),周青年輕守寡,多年侍奉婆婆非常孝順。婆婆為使她解脫,自縊身亡,太守不作明斷,判斬周青。后任太守察覺周青冤情,親往祭掃,為孝婦昭雪,天遂降大雨。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周青,在獅子山下西北角周青墓地附近建了一座廟宇,從漢代到明代及以后多代王朝都對廟宇進行修繕,并尊稱為娘娘廟。以后每年三月三,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到這里祭拜周青,“文革”期間,廟宇被改作工廠,墳墓被平掉。20世紀90年代初,周青家鄉熱心孝道的人士重建“漢東海婦祠”,供孝道人士傳承孝道文化。后經鄉賢張義譚等人深入挖掘整理孝婦相關資料,夯實“漢東海孝婦”確信無疑是發生在連云港的事實。2014年11月11日,國務院批準連云港市“東海孝婦傳說”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015年,孝婦祠被確定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地,“東海孝婦傳說”申遺成功,依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學價值”,方可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東海孝婦的傳說,既有文獻記載,又是群眾創造,是歷史上連云港人民創造的一項重大的文明成果,具有鮮明的連云港文化特色。
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中把“中國之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不斷完善,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應該將本地區的實際和國家相關法律有效結合,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制度。管理制度的完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基礎。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文化生態保護區等制度逐步建立。截至2018年,國務院公布了4批137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減少了國家、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
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活力是保護傳承的重要目標,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政策傾斜,以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后繼有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文化主體,在人類文化實踐過程中,由于社會文化分工的不同,文化因素在個體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不同領域出現的領軍人物成為該領域文化前進的推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名錄是對文化實踐主題的認同,是對文化傳承個體獨具風格的認可。在傳承人文化實踐中,不斷推陳創新,與時俱進,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作出了突出貢獻。為此,政府主管部門要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力度,不斷強化他們對非遺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連云港地區近幾年打造的非遺公益性講堂,每期都固定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廣大市民免費授課,不僅可以加強非遺愛好者之間的學習與交流,加深大眾對傳統文化的認知,還在更大程度上幫助非遺傳承人通過這種途徑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增強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保護性搶救急需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周邊環境進行全局性保護。同時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一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找不到與現代結合的著力點,已經失去傳承的空間。有些傳統的技藝面臨失傳的境地。這些狀況對有序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節日承載豐富的文化意義,通過“節慶·非遺”系列活動,旨在每個中國的傳統節日,開展與之相關的豐富多彩的傳承活動,加深市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更加珍惜和自覺保護我國的傳統節日習俗,推動全社會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傳統節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與節慶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廣大人民群眾中。2017年東??h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暨溫泉旅游度假區民俗文化節展示展演活動中展示了13個重點,有民間舞蹈《跑馬燈》《舞龍》,民間曲藝《蘇北琴書》《秧歌》等。展示區的項目有傳統手工技藝《水晶雕刻》《桃林燒雞》《剪紙》《東海版畫》《鍛鐵技藝》《泥塑》等15家重點項目。海州每年四月八的廟會,充實展示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人們心中的記憶。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重要論述,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筑、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連云港在2020年被評為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距今為止,連云港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連云港市的喧囂中隱藏著一條擁有1 500余年歷史的古城——南城古鎮,因建于東、西鳳凰山之間又稱鳳凰城,城門后有1500余米長、4米余寬的古街,名曰“六朝一條街”,是連云港市僅存的一處歷史文化街區。古街兩側的民居極具特色,橫進式院落、層疊的片石墻、門前的上馬石、隨處可見的石頭磨盤?,F如今因當地保護不善,兩側民居損毀,大量居民拆舊改新,古街風貌被一點點破壞。當地政府應該加強保護力度,加大傳統村落的保護。
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化的國魂,凝結著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當前發展戰略的重要部署內容之一。針對連云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問題,政府需要高度重視及有效開展相關工作,強化民眾的保護與參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落實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激起國人的民族意識,增強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