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云博 劉 淼
(長春中醫藥大學 外語教學部,吉林 長春 130000)
教育技術的不斷創新發展促進教學理念的迅速更新,“互聯網+教育”模式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大學英語教學亦從“單一傳統課堂”向“混合智慧課堂”轉變,課程模式的轉變催生了智慧教學理念的產生及應用,使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先進教學理念相融合,從而更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活動。構建智慧課堂并不是指對傳授知識的場所(即教室)進行改裝,而是構建一種智慧教學的模式,一種能夠啟發學習者的習得靈感、提高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感和獲得感的有效教學模式。研究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可以為模式設計提供指導思想;設計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圖,可以為后續研究提供指導價值;應用智慧課堂新型教學模式,并通過對傳統概念影響下的授課模式和智慧課堂新型模式下的學生學習效果、學習體驗獲得感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利用數據及其他調研方式的結果來闡釋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1],對不足之處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見,可以為應用與推廣提供可借鑒性實踐經驗。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以學習者為出發點,圍繞學習者的需求和個性化展開,可以提高教學針對性,有助于轉變學習者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實現區域教育公平和資源共享。
伴隨著信息時代教育思想的迅速共享以及“互聯網+教育”理論的有效實踐,新技術對課堂教育的影響引起國內眾多教育者的重視。本研究以“中國知網”為數據庫,以“互聯網+教育”為檢索詞,以“篇名”作為檢索條件,共檢索到研究論文11 191篇(截止日期為2021年6月21日),其中2010年54篇,2015年446篇,2016—2020年呈現大幅度增長,年均發文量超過1800篇,從數據對比可看出,“互聯網+”對教育改革的影響日益加深。在我國,“互聯網+”視域下的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現代教育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智慧課堂的應用與普及提供了技術保障和信息共享的有利條件。目前,“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廣泛應用于各階段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們在研究智慧學習、智慧教學內涵的基礎之上,重構了混合式教學體系,使學生開展智慧學習、教師開展智慧教學的操作框架日益明晰。劉邦奇提出智慧課堂教學流程的“三段十步”的結構模型,從而優化智慧課堂環境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智慧教學是對教學理念的重建、教學空間的拓展,是課堂外延的體現形式。[2]智慧課堂的設計思路包含課堂環境的智慧升級、課堂教學的智慧重構、學習歷程的智慧優化、教學評價的智慧發展。[3]
目前國內關于智慧課堂的研究從理論創新、技術支持、資源建構等多方面展開探討,已經開始趨向具體化,為智慧課堂實踐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注入較大的傳播動力。
時代發展推動各個領域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創建與應用,在外語教學領域,以構建智慧環境、促進智慧學習、培養智慧人才為目標的智慧教育已成為大勢所趨。
為適應新時代高等教育教學要求,基于大數據及網絡共享與互聯,建設包含“教—學—測—評”等方面的智慧教學研究方案,打造突出“學習自主性—教學協作性—資源共享性”的智慧教學系統是各高校教學改革的方向。
當前,全國高校普遍縮減公共外語授課學時,如何利用好有限課時,達到“減量不減質”的教學效果是所有外語教師迫切考慮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充分發揮智慧教學“互聯網+”思維,打破傳統教學壁壘,實現課堂重構,構建信息化教學新模式成為外語教學改革中必要且重要的驅動力。
智慧課堂是基于“互聯網+”思維及資源而建設的高效的教學模式,構建智慧課堂的實質,是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理念,基于動態學習需求、可持續教學研究和“云、網、端”的運用,從而創建擺脫常規教學場地束縛的“新教學時空下‘教與學’新模式”,實現教學過程的智慧化、交流互動的立體化,促進“教與學”的有效開展及可持續發展,實現符合科學化教學規律的智慧教育。
智慧教學目標是基于總的人才培養目標,制訂較細致的課程教學目標,從而達到實現“知識與技能—能力與素質—情感與價值”多維目標的過程。
以英語寫作模塊設計為例,其總體目標是聚焦培養學生“恰當使用英語語言詞匯及語法、構建具有較完整語義、表達較合理語用功能的篇章”的能力,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版)讀寫教程第一冊第八單元“Text B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Friendship Across Cultures”(下文簡稱“Text B”)為例,課前設定本單元的三維教學目標,制定目標標準,從而為教學目標找到價值出口(見表1)。

表1 “對比式英語寫作方法”三維目標
教學活動設計按照活動發生時間點進行設計,從教學預測、教學資源、教學步驟、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設計,即課前(資源選定及推送、自主預習、預習檢測)—課中(課堂活動、多層教學、進階學習、隨堂檢測)—課后(提交作業、課后檢測、個性輔導)。
1.教學預測
教學中,教學方案及教學方法的設計都要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對學情進行分析、對教學資源進行梳理,同時考慮教育教學思想理念的變化等因素的影響,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可過度依賴教學參考書。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并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啟發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利用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對疑問點展開課后調查和討論,使課堂教學得到合理延伸,擴大學生視域。
2.教學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開發輔助教學資源,利用網絡慕課、微視頻等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同時,針對本課(Text B)對比式寫作知識點,增加了網絡知識鏈接板塊,優化學習資源,“批改網”推送作文練習,“U校園智慧教學云平臺”推送單元內容相關的聽力及詞匯訓練。
3.教學步驟
模擬中醫“望—聞—問—切”四法開展教學。
步驟一:課前熱身(望)。“望”,在中醫診斷方法中指“觀氣色”。在英語課堂上的“望”指的是“觀察”。在熱身的這個環節當中,播放一個5分鐘有關于對比式寫作技巧的微課視頻,加強對理論部分的理解,復習微課當中的重點,總結提綱式寫作特點,引學生入境。
按照智慧教學模式,課前已經布置預習任務,即學習微課里有關“對比式寫作”的要點。微課主要以網絡購物和傳統購物方式的異同、優缺點為例,體現對比式寫作技巧的應用;對結構式寫作三步驟進行總結:collecting(搜集材料)—selecting(選擇材料)—editing(編輯材料)。
步驟二:課文導讀(聞)。“聞”在中醫診斷方法中指聽聲息。在英語課堂上指利用聽覺系統來幫助理解學習材料。在新課導入環節中,注重學生參與性,在課文導讀環節設置學生自由陳述模塊,通過聽取他人觀點,開闊思路。
教師擬訂討論話題:What do you know abou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across the west and the east?
這個話題實際上也是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教師在課前已經推送任務,學生就這個話題在課上表達自己的想法,每小組至少派一名學生做3至5分鐘的陳述,其他組在聽完陳述之后可以給予評論;或者有不同觀點時,可以邀請主講人參與辯論。學生陳述環節后,教師給予總結性評論。本環節鼓勵學生傾聽他人不同觀點,不求觀點統一,但求各抒己見。
步驟三:課文講解(問)。通過課堂上的問答環節來監控學生習得過程,并設置任務鏈,引導學生高效閱讀。
任務鏈包含“泛讀課文—小組討論—重點段落寫作方法分析—寫作設計實例分享—頭腦風暴即學即練—繪制寫作思維導圖”等要素,通過“設定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
步驟四:課后作業(切)。中醫診斷摸脈象的“切”,在智慧教學中體現在學后檢驗方面,即是在一節課程即將結束時,教師根據學生在課上遇到的難點,進行有針對性地布置課堂或課后作業,并通過教師評價、學生反饋等方式,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并提出改進方法。
鼓勵學生發揮批判性思維,通過討論形式完成教師布置的口語作業,并且將討論視頻發至教師郵箱,教師給予點評并計入平時成績。
1.對學生的測量與評價
參與度是衡量學生的重要標準。無論是課前準備、課上小組合作還是課下討論,都是綜合測量形成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網絡學習時長、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來給學生做綜合評定。
2.對教師的測量與評價
通過使用“問卷星”或網絡教學平臺留言等方式廣泛征求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意見,評價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具有可實施性、可檢測性,是否能夠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思想,是否將課程需要關注的目標價值融入課程中去,體現智慧教學中“教”與“學”的雙向互動。
教學反思環節至少包括以下幾點:① 教學過程中對難點、重點的闡述是否清晰?② 學生課堂參與率如何?與課下網絡自主學習參與率是否成正比?③ 課堂節奏與教學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目標?
(1)學生學習共同體。智慧教學模式可以選擇或自建具有靈活多變使用模式的教學平臺,提供給學生資源豐富、支持互動的環境和多維測評的平臺,完成高效自主學習及互助學習。
(2)教師發展共同體。智慧教學體系實現備課中心的共建共享,以團隊合作形式開展智慧教學,提倡跨城跨校協作體,利用虛擬教研室集體備課,為教師提供資源共享、探討全新理念、合作共贏的機會。
構建智慧課堂,基于傳統課堂面授附以互聯網工具,促使智慧教育活動朝著科學、創新、優化的方向發展,從多方面轉變了“教與學”的交互方式。“互聯網+教育”模式凸顯了教育主體與教育主導的地位,通過重構教學路徑及教學方式,將教育各要素連接成整體,形成合理的、新型的智慧課堂教學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