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妮 張寶石 朱思明
(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貴州 都勻 558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而邁入新征程,應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切實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將具有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功能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加強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研究的重要舉措,還是培養大學生民族精神和優秀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尤其是民族地區高校,“立足地方、服務民族”,為地方培養大批各民族高素質人才,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出積極貢獻,關注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過程,對于提高文化主體,尤其是少數民族青少年群體的文化認同,幫助理性認識本族文化和積累情感意義重大,同時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自身調適革新,獲得持續存在和發展的文化土壤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指出:“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作為我國豐富多彩非遺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凝聚與沉淀。黔南全稱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區,有豐富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如水書習俗、布依族民歌(好花紅調)、苗族蘆笙舞、水族端節等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都是黔南歷史的積淀、民族的足跡,是黔南文化的“根”和“魂”,也是黔南寶貴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本區高校來說,這些“無形”的文化資產是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不僅承載著強大的育人價值,還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促進大學生先進價值觀及規范的形成,其開展離不開人文精神的浸潤。高校作為育人育才的主要陣地,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傳授“知識”,還要重視“人文”涵養,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教育目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特定群體生活之中,是發展著的傳統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體現少數民族群體的集體記憶與內心熱愛及對生產生活的美好愿景,當中包含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方式、民間技藝、風俗人情等代代相傳的民族民間知識體系,富含優秀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和諧思想等深厚的人文底蘊,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組成部分,不僅能發揚優秀文化的涵養功能,還能拓展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內容。通過涵養人文精神,提高青年學子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讓學生成為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四個自信”的時代使命,其中,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榮發展的靈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氣。隨著“非遺”進高校的持續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傳播與傳承的新環境、新土壤。就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而言,其基于尊重民族地區風俗習慣及群族個體特性和信仰,立足傳承主體群體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個性,彰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屬性特征,是民族認同和歸屬的源頭活水。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走入高校、走進課堂、融入思政教育,能喚醒學生尤其是民族地區青年學子的文化自覺,幫助其建立文化自信,深化對自身文化、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認知與理解,在提高塑造品德、提高修養、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效的同時,回歸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職責旨歸。
實踐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是思想說教的有效補充,其通過生活、生產等具體活動展現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素質素養等思政教育內涵,是高校實現育人育才目標的重要措施。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多元的民族文化魅力,體現少數民族群眾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民間知識體系與智慧的結晶。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賦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育,不僅能拓展思政教育實踐平臺,還能提高創新能力,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中包含的各種表演、表現、知識體系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等生產生活、藝術技藝等知識體系、教育方式與校園知識體系、教育方式相融合,讓學生更多地接觸理解不同文化,優化學生知識結構,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創新能力發展。
高校中的資源及平臺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新的土壤,一些民族傳統、民間技藝在高校得到良好的傳承與創新。對于高校思政教育來說,通過與本土富有民族特色、民間屬性的非遺文化相結合,不僅是對教育方式的創新,對教育情境的優化,還提高了思政教育中本土文化的品格,樹立了本土資源的理念,進一步幫助本土文化的創生。但受到培養模式、地域差異、師生特點等因素影響,總體上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淺”“缺”“乏”等問題。
當前,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引入、融入等方面多止步于泛泛的宣傳、淺顯的體驗層面,在兩者的結合上,并沒有形成穩定、有效的知識體系。從學生群體角度來看,一些學生對于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認知程度大多停留在較淺顯的層次。一方面,學生對本土文化認識不清,雖然大部分都聽說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當中蘊含的價值精華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道或者混淆本民族的相關文化。另一方面,學生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價值把握模糊不清,雖然贊成非遺文化進校園、進課堂、融入日常學習生活,但是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審美價值、和諧功能等并不知曉,總體上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興趣不高,對思政理論知識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知識的理解與習得處于割裂狀態,大大削弱了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對學生教育后期的行為實踐與品格塑造的價值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理論講解的方式進行,此外還綜合運用宣傳引導、學習研討、社會實踐、研究學習等方式,其中,理論講解依然是多家高校實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思政課是目前高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陣地,但局限于授課教師本身專業的原因,其對非遺文化的知識結構較陌生,加之缺少相關指導與培訓,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氛圍較弱、平臺途徑缺乏及經驗較少等因素,教師群體對本地區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具備的獨特價值認識不足、理解不透,難以尋找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與思政教育兩者之間的聯系,難以摸清本土特色文化與教育標準兩者之間的契合點,總體上對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融入路徑和方法掌握不足,無法實現思政教育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創生融合。
要充分發揮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不僅需要學生、教師相互配合,還需要學校搭建教育平臺,拓展教育途徑,創新教育方法。當前,黔南地區幾家高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育人實踐,一些本土代表性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已經走進學生的書本、走進學校的課堂,但總體上來看,這些育人模式多見于邀請校外專家開展講座、依托零星的社團活動等,缺少專門課程及常態化、系統化的教育教學活動。此外,一些高校不管是在課程設置模式上還是在學生實踐活動中,都通過相互借鑒、模仿好的經驗及做法的方式,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本土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材料的運用表述大同小異,忽略對于特色文化的體系凝練與創新,教育平臺單一化、同質化,教育模式套路化,在探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育人與高校思政教育之間的特殊聯系時略顯生硬。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通過采取符合實際且具有實效的方式將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作為教育資源融入其中,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發展的需要,也是創新發展高校思政工作的又一著力點,通過“協同”“浸潤”“融合”實現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有效賦能高校思政教育。
課程的設置與開展是實現教學的基礎,要提高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內在融通的實效性,首先要關注課程設置的問題。新形勢下,高校要積極探尋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基因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點、融合點,提高可行性、互動性、實效性。按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相關要求,通過設置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相關的課程體系,充實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育教學的方式等方面的占比,最大限度地宣傳、普及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及鮮明特色,確保此類教育教學活動的系統化、常態化,達到承續民族文化精髓、凝聚學生價值共識的教育目的。此外,結合地方特色與高校實際,設置相關的選修課、專業課及實踐課等,通過課程設置,充分發掘和運用特色文化當中蘊含的教育資源,系統地呈現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整體形象,將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非遺文化資源運用于理論、實踐、環境教育的各個環節,搭建立體式網絡,建設一批充滿非遺元素的德育課程體系,讓思政教育變得更親切、易感知,同時讓學生對文化有印象、有興趣。
氛圍營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良好氛圍的營造對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養成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學校根據專業設置的特色和實際,選取適當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素材,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場景中,如在教學樓、圖書館等關鍵區域設立具有代表性的符號、標志建筑物,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校園景觀,或打造文化角、主題廣場等,為師生提供認識了解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學場所、案例。另一方面,學校要提高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關注度,在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不斷完善相關體制機制,為師生提供探索研究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機會,為師生搭建接觸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平臺,鼓勵師生通過課堂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宣傳教育等方式開展教育教學。此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園宣傳陣地,通過廣播、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渠道進行推廣宣傳,拓展師生了解認知的渠道,在大環境中營造文化氛圍,讓師生時刻浸潤在這種文化氛圍中。
實踐育人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促進教育知行合一、學用結合的坦途,不管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都需要學習思考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的過程,這一固有屬性與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保護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機制不謀而合。實踐出真知,以少數民族非遺文化賦能高校思政教育離不開“耳濡目染”“身臨其境”“親身參與”,對此,高校要重視“實踐”的作用,積極發揮實踐育人的功能,讓師生親身參與教育教學活動。一方面,通過創建主題社團、傳承組織,開展文化講座、舉辦文化藝術節等,讓師生走出教室,走進活動,體驗民風民俗、觀摩文化演繹,讓師生在校園內就能學習與感受民間文化的精彩絕倫。另一方面,依托研習社、傳承人等組織,積極開展具有非遺特色的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在體驗當地豐富的少數民族非遺文化過程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培養職業道德、提高綜合素質相結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文化育人與實踐育人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