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其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經濟、文化、教育的高速全球化發展和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內高校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國際化發展日益成為高校發展的支撐因素和重要特征。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與友好國家展開廣泛的交流,許多優秀藝術院校的師生與外國藝術家、教育家交流往來,對西方藝術、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開闊眼界的同時自身專業水平得到了提升。
改革開放以后,在各級教育部門的支持下,國內高校對外交流工作蓬勃發展,各高校都聘請了長期留任的外籍專家學者,大量學生以交流、公派和自費等形式出國留學,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選擇我國為留學目的國。2020年1月,習近平同志在云南考察調研時指出,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新環境、新形勢下,為實現我國藝術教育與國際接軌,藝術人才的跨國交流成為必然趨勢。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培育具有專業和外語雙重優勢的國際化多專業人才。
高等院校在通識人才培養模式基礎上,應加強復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養。英語教育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有助于學生綜合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國際化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為英語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平衡和融合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英語教育與其他專業學科教育之間的關系,早在老一輩外語專家許國璋先生的英語教育理念中就有具體闡述。
藝術迫切需要進行國際交流。當前,國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發展倡議,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互鑒與民心相通,切實推動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創新發展。藝術交流是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的重要部分,英語作為文化交流的基礎性工具,具有極重要的作用。在傳播中國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藝術需要以語言為工具,藝術類大學生的專業教育和英語教育成為新一輪對外開放和文化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其教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日益凸顯。
藝術類高校學生普遍存在專業素質高、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問題,英語水平低是其中較突出的一項。由于藝術生高考文化成績要求較低,一些學生入校時外語基礎較薄弱,而外語學習需要長期積累,難以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研究表明,藝術類專業本科生英語水平較低于其他專業生。藝術類教育通常對于教育投資有較高的要求,從小接受藝術教育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占多數。這些學生往往更多地關注自身的發展和完善,專業水平較高,不少學生對于出國交流、進修有著較高的熱情和意愿,愿意參與學校主辦或承辦的國際會議、展覽、演出等對外交流活動的志愿工作。同時,由于專業學習的特殊性,藝術類學生在本科階段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國際演出、展覽等活動,擁有比其他專業學生更多的對外交流機會,因此英語表達能力的局限有時會成為對外交流的障礙。當下,藝術類大學生專業水平與英語水平的不平衡問題較突出。
藝術類高校在教學過程中存在重視藝術專業課程、輕視公共類課程的情況,公共課往往不列入考核指標,外語類課程在學校層面不受重視,考核方式較傳統,期末筆試成績占科目成績的權重較大,考核內容多為書本原題,導致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視英語考試為考查記憶力而非英語能力,于實際能力的增加和學習興趣的提升益處甚微。從學生角度來看,藝術類高校學生對本專業科目具有較強的學習意愿和學習熱情,而對公共課程,特別是外語類課程重視程度較低,往往把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專業科目的學習,修習英語課程多為取得學分或應付四、六級等考試。一些學生在英語課堂學習時紀律較差,自我約束力不足,存在曠課、遲到、玩手機等現象。高校要想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質量藝術人才,英語教育不容忽視。
近年來,許多學者針對藝術類大學生英語學習問題展開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解決辦法。首先,優化教學硬件設施,鼓勵英語教師使用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并因材施教。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應用慕課和釘釘線上教學開展互聯網授課;其次,因材施教,根據藝術類高校學生形象思維強、個性特征明顯的特點,布置拍攝作業或配音作業;最后,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課堂匯報并使用游戲等方式調動學生積極性。這些方法開拓了理論研究者的思路,為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但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新型教學方法一方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無法真正解決學生動機性不足的問題,不少學生將英語課堂布置的視頻拍攝作業或小組合作作業視為額外的負擔而非新穎有趣的英語學習形式,加劇了學生對于英語課堂和英語學習的抗拒心理。如何尋求專業教育和英語教育的平衡是藝術類高校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為了解決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藝術類學生的英語教學方法及理念亟須轉變,一方面,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改進學校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學習背景的學生,因材施教,保證教學質量,增強教學效果。
1.運用自然習得法,弱化灌輸式教學
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倡導以無意識習得代替有意識語言學習,霍華德(Howard,2004)認為自然習得過程比一切課堂學習更有效。馬丁·韋德爾(Martin Waddell)、劉潤清(1995)曾在《外語教學與學習——理論與實踐》一書中強調語言的目的性和語境的重要性。現階段,由于缺乏沉浸式語言環境,國內高等院校非專業學生無意識習得英語的難度較大,但教學過程不應脫離語言的文化背景和實際使用。對于藝術類學生而言,若能將專業教育與英語教育相結合,例如,在學習西方藝術史時直接了解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流派等的英文原名而非翻譯名,既可以發揮初步營造語言環境的作用,又能夠減少學生在未來與英語使用者溝通交流時遇到的專業障礙。
2.運用情境教學法,增強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英語學習對于普通高校學生而言,多源于畢業升學的壓力、求職條件的限制等。但由于藝術類學生的特殊性,這些因素并沒有激起藝術類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反而因為藝術展演或文化交流等要求,藝術類學生對于英語日常交流聽說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動機,以藝術類場景和實際使用目的為核心展開教學,改進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例如,對于有出國交流學習意愿的同學,可以從初到海外聽課困難的角度入手,建議學生提高聽力能力、積累專業詞匯;對于有從事博物館、藝術展覽等相關活動志愿講解工作意愿的同學,建議他們提高口語能力、訓練邏輯表達思維;對于有學術研究意愿的同學,強調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的重要性,建議其提高閱讀、寫作能力,鍛煉學術思維。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在藝術類高校外語類課程設計時,可根據學生的學習目的劃分班級,并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和考查形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由于藝術類高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較薄弱的問題,一些學生缺乏正確的英語基礎知識體系架構,教學過程中不應忽視音標、語法等基礎英語知識的回顧,避免學生因無法解決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的遺留問題而降低現階段的學習積極性。
1.教育政策層面
英語教育應由國家教育部門根據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推行。只有國家層面對英語教育足夠重視,高校、師生及學生家長才能對其有所重視。當前,我國英語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且各地使用教材有所不同,不同地區學生進入高校后英語基礎水平相差較大,統一的公共英語課程難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久而久之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下降?!兑庖姟分赋觯瑧瞥w制機制障礙,促進高校公共英語改革。
2.學校層面
為更好地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學校的國際化水平和世界知名度,學校層面應給予英語教育足夠的重視,摒棄輕視英語教育的思維模式,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加師生對外交流的機會,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將“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引導學生主動關注國際藝術動態,鼓勵和幫助師生參與國際賽事、接觸專業前沿學術研究和知名文學作品的英文原著。藝術類高校應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將英語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注重英語學習實效,打造具有藝術高校特色的品牌英語課堂。
藝術類高校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專業培養,還需要重視學生英語學習的教育,平衡二者間的教育投入。藝術類高校應嘗試將英語教育與美術學、設計學、影視學、傳播學等藝術學科交叉融合。改革英語教學模式,將英語教育聯系高校對外交流項目、國際會議展演等,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在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從主觀上培養英語學習興趣。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英語教育,例如,校內美術設計作品展覽標注英文名稱釋義,鼓勵學生為藝術作品提供雙語介紹等。
1.適應成年英語學習者的特點
杰里米·哈默(2007)建議,相較于其他年齡段的英語學習者,對于成年學習者來說,比起使用游戲或歌曲的形式教學,利用生活經驗開展教學活動是更好的選擇。教師需意識到成年學習者尤其是藝術類高校學生個性突出的特性,他們有時會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質疑,或是對語言學習充滿焦慮、不夠自信。一些藝術類高校學生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往往因輕視英語學習或因投入時間精力不足存在基礎不扎實等問題,容易遭受老師的批評,對英語學習產生抗拒或畏懼心理。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智慧和自身經驗主動思考知識點,而非一味被動接受;了解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情況,設置合適的任務難度;關注學生需求,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幫助其克服心理陰影,查漏補缺,重塑英語知識體系;將過去學習經歷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小。
2.交際語言教學法
交際語言教學法關注語言的實際應用,相信學生對交際任務的關注將使語言學習變得“可以自理”。藝術類高校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應把握交際語言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中心”原則,根據學生水平、課堂參與情況和實際需求,適當加入包括角色扮演、學生自主講課、多媒體輔助教學或其他諸如此類的教學環節,并在實際操作中實時調整,避免過于增加學生負擔而造成學生反感。在實施交際語言教學法前,教師應使學生充分了解該教學法的使用目的,給予其足夠的準備時間,并均衡分配任務,確保行之有效;使用該教學法時,教師應正確把握糾正學生發音、語法等錯誤的時機和頻次,做到既不打擊學生的信心和興趣,又避免錯誤的傳播和加深。
3.教材選用
多數藝術類高校選擇同普通高校一樣的公共英語教材,無法起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實際效果較差。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頒布了新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將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藝術學門類下設5個一級學科,33種專業,不同學科專業之間存在較大區別,不同專業學生對于英語教育形式、內容的需求也存在差別。藝術類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與普通高校選擇同樣的公共英語教材易使學生產生畏難和逃避情緒;藝術類專業差別大,要求所有學生學習同樣的藝術類英語教材同樣不利于學習英語動機的轉變。對此,為了更好地配合專業教學,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興趣,藝術類高校應重視專業英語學科建設,提供專業學科建設經費,把專業英語放到和公共英語同等地位,結合專業編寫不斷更新的藝術門類下分科目專項專用教材。考慮到藝術類學生的特殊性,江蘇美術出版社針對藝術類高校學生出版了《藝術學院大學英語基礎教程(精讀)》系列教材,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有《高等學校藝術英語規劃教材》叢書。這些教材將藝術類專業知識與英語語言素材相關聯,是藝術專業英語教學的新嘗試。
4.考試設置
杰里米·哈默(Jeremy Harmer,2007)將語言測試分為四種:分班測試、診斷型測試、階段測試及專業度測試。對于藝術類高校學生來說,期中和期末考試的主要目的是檢驗學生學習進展和階段成就,四、六級和學位英語等大多數公共測試屬于專業度測試。對于階段測試,既不應使用教材的原文原題,也不應使用與課本所學內容完全無關的新材料,應使用相似的文本和任務模式進行考查。藝術類高校英語教研組應在考試形式和試卷安排方面改革,選用具有實用性目的、靠近學生專業背景、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測試材料,重視平時課堂反饋和階段檢測,緩解期末復習壓力,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
教授藝術類學生英語課程的難度較大,是對藝術類高校英語教師的挑戰和鍛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英語能力與教師教學能力,建立師生感情,是教師教學過程中需要思考的問題。隨著國家對英語教育乃至專業英語教育的進一步重視,藝術類高校、英語教研組和任課教師、學生三方共同努力,藝術類院校必將找到專業教育和英語教育之間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