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紅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海南 三亞 572000)
新文科是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經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背景,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同與共享為主要途徑,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推動傳統文科的更新升級。可以說,新文科體現了當下文科教育發展新形勢下對教育領域提出的新要求。
對于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探索,從本質上說,一方面是通過高校鋼琴教學這一支點,去探索我國新文科建設的有效路徑,為其他學科以及全國高校新文科建設提供有益參考案例,繼而推動新文科建設在我國文科教育領域的發展普及;另一方面也是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探索當下高校鋼琴教學的有效模式,推陳出新,提供新方法、新思想、新路徑。本文以此為論題,深入探討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探索的必要性和有效方法。
研究指出,“新文科建設就是要通過改革創新,強化人才培養的理想信念、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著力深化對學科交叉、服務國家能力、基礎理論與應用理論有機結合、人文精神傳承與弘揚等新文科學科內涵的認識和提升,通過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抓手,以教育評價改革為動力,以協同聯動為原則,不斷優化新文科建設的路徑,提升新文科建設的水平”[1]。當下對于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學模式的探究已有不少研究案例,主要研究方向有兩個方面:其一是闡釋新文科概念,突出新文科與傳統文科區別的,這一類論題主要通過政策剖析與理論研究,總結歸納新文科與傳統文科的核心不同,并提出一些相關思考,此類論題理論性較強,能夠突出新文科的特點,對于研究者精準把握新文科概念,更好地引導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將新文科與具體學科的課程思路與課程改革相結合的論題,此類論題與本文所研究的方向一致,均為在把握新文科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分析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繼而不斷提升新文科理念對具體學科發展的指導作用。本文結合新文科的理念與發展必要性,探討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的教學模式。
新文科理念本質上就是為了使文科發展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適應當今社會大環境的需要。作為改革的重點學科之一,肩負著美育教育和藝術教育雙重使命的高校音樂教育的改革可謂勢在必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研究指出,“面對新時代、新使命和新任務,新文科建設應當抓住新機遇、擁抱新產業、融入新科技、迎接新挑戰,在價值引領上牢固樹立黨的指導思想根本地位;在文化自信上加快建構中國文科話語體系;在專業優化上加強學科交叉,推進內部融通;在改革內容上把握文科之本質,切實內容創新,提防形式追新;在建設質量上提高人才培養效能,打造中國特色教育文化;凝神聚力助推新文科改革揚帆起航,護航新文科建設乘風破浪,為新時代培養優秀文科人才”[2]。只有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特點,充分展示學科交叉的優勢,才能讓當下高校鋼琴教學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當下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相適應,才能更有利于高校鋼琴教學的長遠發展。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下的高校鋼琴教學更像是一座“孤島”,由于其專業性極強,且教學對象相對固定,因此與其他學科交叉率很低,即使與音樂學院內部其他學科的交叉率也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高校鋼琴教學質量的提升。主要體現在:①人才培養的局限性,傳統鋼琴教學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更多關注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并未給予應有的關注;②課程內容的單調性,現如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元的,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需要具有健全的思維能力以及過硬的綜合素質,傳統的高校鋼琴教學以藝術技法傳授為主,對思維能力的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關注較少;③教育形式的局限性,教育形式本身就是教育的內容之一,多元化、開放性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多元、開放的思維理念,而較為單一的教育方式則會局限學生思維的發展。反觀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鋼琴教學,不僅能夠保留原有的專業教育的優勢,還能夠極大地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繼而促進高校教學模式的改革以及高校鋼琴教學質量的提升。
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培養新能力、新水平,是當下教育者面臨的十分現實的問題,只有厘清當下文科教育發展新形勢下社會各界對教育領域提出的新要求,才能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才能讓教育不與社會脫節,這既是對每一位學生負責,也是為各大高校以及廣大教師、教育工作者負責,更是對社會的未來和長遠發展負責,因此,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探究,是一項意義深遠、很有必要的論題。
正是由于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改革有如上必要性,我們對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探究才更有意義和價值。
新文科一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就是打破傳統文科教學的限制,積極融入現代教育科技,吸收其他學科門類的營養,從而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近年來,新媒體、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都對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研究指出,“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對于文科專業來說,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并滿足時代需求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新文科概念的提出,為這種改革指明了方向”,并“通過對大數據專業和新文科專業的對比研究,在思維模式、研究方法、評價體系、知識演化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兩者特點的融合模式,以期為新文科的建設與發展提供參考思路。”[3]因此,在傳統鋼琴中融入現代科技因素,是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改革的重要一程。
藝術類教學不同于理工門類的教學,其重點不是學生對于某一特定知識點或者定理的理解與否,而是學生審美能力以及藝術感知力、鑒賞力和表現力的培養,這就會形成一種有核無界的教育范疇,即教育的核心內容和知識點被圈定在一定的范圍內,比如鋼琴演奏的歷史、流派、代表人物,基礎的樂理知識,以及鋼琴演奏的方式方法,等等。但教育的邊界十分廣泛,無法圈定一個固有的寬度,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可能會涉及文史哲相關知識,提升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力,又需要通過反復的感知、對比,不斷接收和獲取新的內容,是對核心知識的有效補充,因此,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知識獲取的便捷性、即時性,以及知識體量的龐大,無疑都與剛才我們所提到的高校鋼琴教育的特點相契合。
我國高等鋼琴教學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鋼琴教學特點與流程,這是在反復探索中形成的,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探究,并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文科背景下的教學經驗與教學成果,而是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過程,在保留傳統鋼琴教學的有益部分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科學技術,才能夠真正體現二者的“合力”。
在教育教學的各領域、各環節,現代科技元素的融入都應當發揮其對高校鋼琴教學的促進作用,以提升便利性、增強科學性為主要目的,切實促進高校鋼琴教學的發展。此外還需要注意趨利避害,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噪音、雜音,網絡信息魚龍混雜,內容豐富多樣,一方面要杜絕錯誤信息、不良信息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混入課堂,另一方面也要規避過多的現代技術的應用造成學生專注度的降低、注意力的分散以及對主責主業的沖擊等,避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浮躁情緒的滋生。
打破傳統文科教學的限制,積極融入現代教育科技,吸收其他學科門類的營養,找準契合點,尊重傳統,避免各種錯誤傾向,才能不斷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升。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的探究必須滲透到教育的各個領域,進行深入、徹底的改革,才能夠真正體現新文科理念的優勢與價值,完成從傳統文科教育到新文科教育的過度。
可以說,新文科教育的落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指出,“新文科建設以舊文科為發展根基,立足于中國實踐,以學科協同為主要方式,以促進文科的有機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培養新時代具有普遍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的人,具有創新精神的傳統文化研究人才,具有全球視野的跨文化研究人才以及具有雙向思維的實踐者。但新文科建設面臨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博弈,師資力量不足、評價體系尚不明確以及統籌管理能力欠缺的巨大挑戰。”[4]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需要從教育的各個領域入手,體現融合發展的核心要義,繼而推動新文科建設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取得實效。
教育改革中有一個常見的誤區,就是只重視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的變革,重視教材、教育內容的更新,重視對學生思維習慣的培養,而忽略了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重要環節。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師的思維模式和知識體系首先需要進行更新,只有教師隊伍素質過硬、思維活躍、視野開闊,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才能夠得到有力抓手。因此,要兼顧師生的同向同行。
教育改革中的另一個常見誤區是下大力氣在課堂教學中,對于課前和課后的環節重視不夠,這就容易造成評價體系不明確、教育框架不系統等弊端。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建立除技巧展示、藝術表現外的系統的評價模式,注重建設除課堂技巧教學外的其他教學內容的儲備與體系化,注重關注和把握練習過程等在傳統文科教育中常常被忽略的教育環節。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鋼琴教學模式應當在傳統鋼琴教學基礎上,全方位融入現代科技因素,從教育的各領域入手,提升教育質量,體現融合發展,不斷提升教育活力。總體而言,新文科體現了當下文科教育發展新形勢下對教育領域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在高校教學中充分融入新文科理念,并付諸教育實踐,才能培養更加適合當前社會環境需要的新型鋼琴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