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惠 武美辰
(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2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點》指出,要把學習革命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生產力,建立“互聯網+教學”“智能+教學”新形態。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逐漸增多,凸顯技術變革教育的強大推動力。“5G+”教育蓄勢待發,進一步將“互聯網+”教育推向新的高度,加速推進教育教學形態、學校組織形態的創新變革,有利于構筑教育服務新業態,實現教育系統的整體性變革。由此可見,在線教學必然會成為大學教育的一種新趨勢。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表征是學習力。文獻研究表明,在線學習力的概念尚不統一,其構成要素的劃分并無明確的理論依據,要素的內涵闡述過于籠統。克萊斯頓(Claxton)教授提出了學習力構建的“四要素說”(4R)。[1]英國有效終身學習編目(ELLI)提出學習力的七大維度。[2]盧埃達(Rueda)等人設計修訂了“遠程學習投入量表”(SEDE)。[3]在我國,丁亞元提出在線學習力由四個要素組成,并且構建了原發、內化、拓展三層面在線學習力模型[4],后續進一步設計了評價指標和測量量表。[5]李寶敏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在線學習力的內涵與要素結構,提出重視學習體驗與元學習過程,加強學法指導與支持性的學習共同體以促進在線學習力的提升等觀點。[6]
1.大學生在線學習力及影響因素測評缺少依據
缺少了教師面對面的強制約束,部分學生出現智能終端在線、人不在線等情況。大學生的在線學習力現狀、關鍵影響因素及二者之間的潛在關系與大學生的學習效果與終身學習能力有直接關系。因此,對在線學習中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策略等要素,展開在線學習力測評與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對了解大學生的在線學習狀態、提高在線學習力水平、提升學習效率、促進大學生的個體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能為學習中在線學習力的測評提供充分的依據。
2.培養和完善大學生自主性終身學習能力的需要
自主學習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等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學生在學習能力、態度、動機、個性特征、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并非所有學生都能夠順暢地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本調查組充分分析大學生在線學習的現狀,根據模型驗證的結論,有針對性地提出未來教學中的實施建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助于從根本上培養大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
通過規范的抽樣調查,對D市9所高等院校(包括全日制大學、全日制學院及高等專科學校)大一至大三所有在校大學生進行網絡調查。經過訪談及預調查,最終確定了包含四個部分共45個問題的大學生在線學習力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計算確定樣本量為800。
問卷第一部分涉及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專業、年級;第二部分是在線學習現狀,包括使用設備數量、學習軟件安裝數量、在線學習時長、學習方式偏好等;第三部分是大學生在線學習力測評問卷,包含學習驅動力、學習順應力、學習認知力、學習轉化力和學習互惠力五個維度;第四部分是大學生在線學習力的影響因素問卷,包括自我意識、學習基礎、學習支持三個方面。在線學習力測評問卷以及影響因素問卷都是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級量表進行設計,A、B、C、D、E分別代表“完全贊同”“比較贊同”“不確定”“比較不贊同”“完全不贊同”。
1.信度測試
量表整體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21,說明其具有較高可信度。
2.效度測試
(1)在線學習力量表。該量表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RMSEA=0.075,CFI=0.937,TLI=0.928,IFI=0.937,表明模型結構合理,具有良好的效度。
(2)影響因素量表。該量表二階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 RMSEA=0.095,CFI=0.951,TLI=0.932,IFI=0.951,均達到模型適配標準,表示假設的測量模型與觀察數據可以有效契合。
根據有效問卷數據統計分析,受訪者中男生占比43.8%,女生占比56.2%,總體來說,性別分布較平均。受訪者中理工類學生占44.7%;文史類學生占4.5%;經管類學生占27.8%;醫學類學生占11.2%;其他占11.7%。大一學生占總調查人數的 41.4%;大二學生占31.2%;大三學生占27.3%。
受訪者有91人使用臺式電腦,占比 5.8%;有612人使用筆記本電腦,占比39.2%;平板電腦 127人,占比 8.1%;1部手機 686人,占比44.0%;2部手機44人,占比2.8%,絕大多數受訪者使用筆記本電腦和1部手機。
受訪者中下載軟件數量為1—3個的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 19.5%,下載軟件數量為4—6個的人數占57.1%,數量為7—9個的人數占18.1%,超過9個的人數只占5.4%。表明超半數人下載了4—6個在線學習軟件。
受訪者中平均每天配合教學時長為1—2小時的學生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 5.99%;時長為3—4小時的人數占38.08%;49.69%的人平均配合教學的時長為5—6小時;時長在7—8小時的占6.24%。說明近一半的大學生配合在線教學時長為5—6小時。
受訪者中平均每天自主在線學習時長在 1—2小時的學生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 45.94%;3—4小時的學生人數占39.83%; 5—6小時的學生人數占11.11%; 7—8小時學生人數占3.12%。有近半數的同學每天在線學習時間6—8小時。
按照課表時間進行線上直播人數占總調查人數的28.46%;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學生人數占33.21%;規定時間的錄播視頻學習及作業人數占19.60%;全自主錄播視頻學習及作業人數占18.73%。由此可見,按照課表時間進行線上直播和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方式都受到學生喜愛,但直播與錄播相結合的方式接受程度更高一些。
網絡和學習環境是在線學習中大學生可能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生比較關注網絡直播是否流暢及課程的提醒功能。受訪者中期待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的學生人數占49.9%;沒有態度,配合老師教學方案的學生人數占13.1%。
在線學習力的均值在3.61~3.91,都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學習驅動力和學習轉化力均值明顯低于其他維度,學習者學習動機不足,轉化能力弱。在線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和技巧,能夠為學習制訂比較合理的計劃,會對學習過程進行反思,靈活調整學習計劃。
在線學習者表現出較強的學習順應力,能夠克服各種學習干擾,盡快投入學習狀態。學習者的學習互惠力較強,知道利用學習伙伴獲得學習資源和情感支持,能夠尊重和傾聽他人,做到分享和互助。但是,學習驅動力和學習轉化力維度的得分相對偏低。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可能是,學習驅動力涉及動機、態度、興趣等心理特性,是學習的原動力和持久動力,但也是最難以提高和維持的。除此之外,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總結,遇到學習困難時不能快速調動知識技能解決問題,也是學習轉化力略低的原因。因此,在提高在線學習力的策略上,可以考慮增強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幫助學習者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兩方面入手。
影響因素的均值在3.73~3.85,都處于中等水平。其中學習基礎的均值明顯低于其他維度,說明調查對象群體在線學習過程中能很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并樂于參與交流互動過程,但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和學習策略。
1.教師進一步設計完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做好線上預習。根據調查顯示,學生對預習PPT內容接受程度更高。視頻學習之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引導性問題,一般在課前3天通過相應的授課平臺發布給學生;在線下課堂部分,通過翻轉課堂,進一步梳理碎片化知識點,引導學生建立思維導圖框架,深化學習策略體驗;課后鞏固階段,通過小測試、小項目等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內容。通過討論區、答疑區等功能平臺,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水平。
2.學生制訂詳盡的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學習平臺,學會評價反思
緊跟教師的教學設計,制訂詳細可行的學習計劃,并進行認真反饋。比如,學生自行觀看微課視頻和課件后,形成學習筆記;通過目標設定,激發學習驅動力,主動出擊,充分利用線上資源,或與學習伙伴交流分享心得,擴大知識面。學習方法要在具體情境中深化體驗,只有真正理解某個策略的使用原理并切實體驗了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全過程,才能達到靈活運用的效果。調查中發現,會進行反思和有學習計劃的人學習效率一般高于沒有這兩個習慣的人。由此可見,學習評價與反思也是促進學習的一種重要方法。
1.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適度進行課創融合,建立項目學習模式
通過項目教學,引導學生在線學習過程中的合作學習,從專業真實的經濟場景出發,設計教學內容,教師作為導師進行引導和監督。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在交流分享中實現專業教學目標。項目分組制度可以在課程之初就進行設定。在線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多討論、多思考、多總結。通過啟發性、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習者跳出禁錮的思維套路,引導學習者采用分析、抽象概括、歸納等思維方法,勇于提問和質疑,嘗試多方面聯想,形成對事物概念或原理的深刻理解,進而認識其本質屬性。在課后作業環節,繼續互動式的學習鞏固模式。如,布置學生小組合作匯報PPT,既可以線下展示,也可以“PPT+語音”線上展示。與此同時,采用平臺討論區、微信群等實現實時互動,盡可能全方位、全過程地完善學習支持。
2.學生以項目運營為場景,通過參與式互動,完成綜合學習能力支撐
學生預設自身角色為市場參與者,通過實踐需求主動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通過教師陪伴監督式引導,實現自我學習。與項目組同伴開展包括協作、共享知識、分享觀點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活動。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將理論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增強綜合知識運用能力。
一方面,推動學生在真實項目的不斷合作與信息交流中進行重難點問題的思考和深度學習,開拓思維、拓寬知識面,實現自我超越。另一方面,激勵學習者勇于表達、分享,與其他學習者形成合作、互補關系。互動效果的強化,有利于積極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學習支持的完善,也將會促進學習力的提升。
1.教師設定學習目標,善用在線學習平臺提供的多種技術手段強化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在課程開始前,教師需要告知學生課程設計的整體思路和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通過制訂學習計劃、執行計劃和反饋結果,提高其對學習的重視程度,從而深化學習認識,強化學習的定力、耐力和自覺性。教師創設趣味性的課堂活動和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善用在線學習平臺的紅包、詞云、投稿等多種互動功能,讓更多的學習者自愿、自樂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提高參與和專注程度。
2.學生建立自我獎懲制度,形成并錘煉學習毅力
學習者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要求,采用自我獎勵與懲罰的方法抑制學習惰性,逐漸降低學習中斷的頻率。并在學習已經被中斷時,盡快回到學習狀態。通過靜音、消息免打擾設置等方式,強迫自己在課程中不看與課程無關的手機、QQ、微信消息,減少對學習的干擾。單次課程目標達成,自我獎勵;在短暫的學習熱情消退后,設置家庭或者項目獎勵,激發并保持學習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