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柯曉揚
(南通科技職業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7)
西南大學新學工創新中心課題組的研究發現,部分大學生出現包括情緒、認知和行為等方面的消極心理反應,加之在學習、戀愛、擇業等方面存在各種困惑與問題,其心理健康狀況亟須重視。[1]要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強化對大學生的心理支持,積極探索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積極心理品質是個體成長過程中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產生的一種穩定、持久的心理品質,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集中表現在認知、情感、意志、性格等各個方面。積極心理品質常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隱匿性。積極的心理品質往往隱藏在個體的心靈深處,是個體內部相對穩定和獨立的心理品質,只有在一定外力作用的驅動下,其內在品質才能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②穩定性。個體的心理品質在環境、知識、內心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發展,一旦形成則難以改變。③發展性。積極心理品質可開發人的創造力,使個體以樂觀的態度思考問題并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
積極心理品質對大學生的發展意義非凡。大學生正處于工作和學習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學業、競爭、人際、情感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如果得不到合理釋放,將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困擾。基于此,高校應引導學生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首先,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健康的個體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統一體,大學生積極的情緒可有效調節人體內的神經系統,對預防心理疾病有一定的作用。積極的心理品質包含樂觀、堅強、勇敢、自信、希望等,能幫助大學生從消極的心理情感中走出來,有效預防和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
其次,能有效增強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身生活狀態、所處環境的一種情緒體驗。具備積極心理品質的個體通常對生活和遭遇的挫折保持良好的心理感受,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對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具有增強作用。
再次,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新技術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大學生的素質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個人發展受到阻礙,而且影響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因而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自我意識主要指對自己及周圍環境關系的認識。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是在生理和心理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上發生、發展的,它的形成有賴于大學生群體參與社會生活和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大學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和他人對自身的評價中自我意識逐步定型。
積極的自我意識意味著個體可以真正接納自我,認識到自我的獨特性和局限性,欣賞自我的優勢,能夠發現并善于運用自我的生命資源,找到屬于自己生命的魔力,活出生命本來的樣子。
大學生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大學生要打破自我封閉,增加生活閱歷,拓展生活范圍和交往空間,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多方面、多維度真正了解自己。其次要積極地悅納自我。悅納自我是發展積極自我意識的核心和關鍵,大學生要注重提高內在修養,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接納自我的優勢、限制與不足,給予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再次要有效地控制自我。自我控制是個體主動、定向地改變自我心理品質、特征和行為的心理過程。作為形成積極自我意識的根本途徑,大學生應做到抵制外部不良的誘惑,約束情感,把握行為,樹立良好的自尊和自信。以優秀的同齡人為榜樣,培養健全的意志品質。
積極的情緒指與滿足個體需要相聯系的、伴隨愉悅主觀體驗的情緒。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的研究發現,積極情緒會開拓思維和視野,豐富幫助我們成功的各項資源。積極情緒為我們帶來健康,讓我們更加堅韌,并抑制無端的消極情緒。最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努力激發自身的積極情緒。值得注意的是,積極情緒不是越多越好,消極情緒不是越少越好,最佳的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的比例大約為3∶1。
大學生要培養積極情緒,一方面,要減少消極情緒。首先,學會接納負面情緒,面對負面情緒,通過冥想、正念、合理宣泄等途徑先讓自己放松下來,允許負面情緒的適時表達和體驗,和負面情緒待一會兒,思考情緒背后深層次的需要和渴望是什么,加強對自我的覺察,通過表層情緒識別內在真實心理需求,學會運用合理的方式予以滿足;其次,學會應對負面情緒,比如認知調整策略,轉變看問題的視角,調整不合理的信念、歸因方式、期待和價值追求等,改進應對方法和策略;再次,遇到心理危機個人難以應對時,隨時懂得尋求并利用社會支持資源,必要時尋求專業心理幫助。
另一方面,要培養積極情緒。第一,可以以日記形式記錄愉快的生活事件,用心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快樂,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小快樂;第二,培養和強化感恩意識,常懷感恩之心,愉悅體驗便會增加;第三,用積極思維取代消極思維,善于以積極的視角理解正在發生的事件;第四,經常參與能發揮個人特長的活動或體育鍛煉等,激發積極體驗。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一系列社會交往中形成和逐步建立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聯系的社會關系。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個性發展和群體凝聚力,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三觀”和健全的人格,實現培養積極心理品質和成長成才的目標。
要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需要引導學生懂得接納和欣賞不同,人因相似而聯結,因不同而學習,以開放的態度對待人,對人保持好奇,溝通時不作價值評判;尊重、信任對方;學會傾聽,傾聽過程中全神貫注同時給予積極的反饋;懂得賞識對方,并持有同理心,這意味著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感同身受,增強溝通效果。
根據薩提亞溝通模式的理論,積極的人際關系意味著自己、他人與情境的和諧一致,此時,個體自我價值感比較強,能很好地協調周圍的環境、他人與自我的關系,以更加開放、包容和抱持的姿態,更多地運用一致性溝通模式。要求學生多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習慣化的、自動化的溝通模式是什么,尤其是童年時期,在處于壓力情境下自己一貫的應對模式是什么。當對自我有了更多的覺察,改變就會發生。覺察別人人際溝通的模式,當對方是討好的人際溝通模式時,多與對方聯結感受;當對方是指責型人際溝通模式時,多與對方聯結期待;當對方是超理智模式時,可以從觀點層面建立聯結;當對方是打岔模式時,可以從對方感興趣的人、事等話題上建立聯結,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
人格是個體穩定的心理品質和性格特征,是一個人具有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表現及情感特征等的綜合模式,同時也是人的尊嚴、價值和名譽的總和。
積極人格理論認為,人格的形成發展過程是個體主動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人類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大的主動性[2],而且積極的人格是人們應對各種困難、挑戰和維護心理健康最根本的因素。胡佳新、蔣明宏等人的研究發現,積極人格特質的核心要素為主觀幸福感、自我決定性和樂觀。[3]筆者多年來的研究發現,要構建學生的積極人格,需要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合力推進。學生要多實踐和體驗,重塑自我效能感,接納多元化的成長和成功模式,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培養成長型思維模式;教師要積極打造金課,改變教學風格,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增強學生的自我價值感,讓學生在充滿關愛、互動和體驗的課堂中找到自己;學校要營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的校園環境,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心理韌性指個體面對威脅和壓力時依然能保持良好的適應能力,主要表現在個體適應危險環境中的良好狀態。從心理層面來講,心理韌性主要指個體能承受強有力的破壞性變化并及時從消極的經歷中恢復過來,積極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擁有心理韌性的大學生不僅能從一系列挫折中恢復過來,還能因為逆境的應對變得更加強大。
要增強心理韌性就需要大學生加強對自身壓力的管理。當今大學生面臨考試、學習、生活、市場競爭等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或大或小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發展,通過以下幾種方法可有效減輕大學生的壓力:確立有效目標,激發內在驅動力;正視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壓力,并不斷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以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適當預留一些思考的時間,壓力的產生可能與自身的過度解讀和過高要求有關,過于夸大事情的后果往往導致心理負擔加重,適當預留一些思考時間,梳理事情的本來面目,是減輕壓力的有效途徑;同時,可以開展成長型壓力觀干預,深化學生對壓力的認識和反思,北京師范大學林丹華教授認為,可以通過引入壓力(認識到壓力的雙重作用)、承認壓力(實事求是)、歡迎壓力(在乎,因此負重前行)、利用壓力(壓力是成長的證明)四個步驟不斷訓練與反思,顯著提高學生應對壓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