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陳冬 王銀龍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3)
“辯證思維是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思維。”在乒乓球公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學生都是第一次接觸乒乓球這項運動,可能之前很喜歡,但是自己去練習乒乓球還是頭一遭,但是也有可能有的同學在小時候就練習過乒乓球,所以作者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要根據學生不同的水平程度去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通過辯證思維把握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客觀性和規律性。“辯證思維的特點是從對象的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對象。”在乒乓球公體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所包含的兩個主體—“學生”和“教師”以及他們各自對乒乓球教學的認識和水平都是在不斷運動進化的,并且乒乓球公體課當中的許多因素都是互相有內在聯系的,所以作者認為應該利用辯證思維從整體的、本質上的完整地去認識乒乓球公體課教學過程,從而能夠更好的為體育教學的改革盡一份綿薄之力,最終目的還是希望學生能夠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以上兩句話出自《禮記·學記》,大致意思就是說: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只有教了別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對知識還理解不清。認識到了自己知識的不足,然后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這兩句話是在向我們闡明教與學的辯證關系,教是以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這兩個事物的關系也應是對立統一的,既能相互促進又可以相互制約,所以我們要用辯證思維來看待“主導”與“主體”之間的關系。在乒乓球公體課教學當中亦是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傳授、學習指導、練習指導、組織討論、引導探究、回答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實現學習的主體性,并在教授學生知識技能的同時來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進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方式。“學生要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鍛煉方式及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統一關系。”促進體育教學的發展。
乒乓球這項運動本身就是一項需要積累,需要從量變到質變的運動,比如,從小就進行訓練的專業運動員,每天都是要成千上萬的去練習,然而在乒乓球公體課的教學過程中,因為絕大部分學生是第一次才接觸練習乒乓球,所以既沒有動作也沒有球感,作為教師就應該把基礎的動作進行詳細的講解然后再告訴學生培養球感的練習方法,并進行從簡到難的引導,這時候以教師為主導工作的“教”已經基本完成,剩下的就需要學生自己能自覺的進行“學”了,學生要進行大量的練習并在練習的過程中找到屬于每個人自己的練習方法,教師接下來就做好引導和糾錯工作。還有一些部分學生可能之前因為興趣愛好和同學朋友打過乒乓球,但是沒有經過專業的指導,所以可能會有一定的球感但是動作很不標準的情況,所以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針對這些個別的學生進行挨個糾正動作的指導,動作只要糾正過來之后這些學生相較于零基礎的學生就會進步非常的快。只要能夠做到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就能夠達到這樣一種理想的師生關系:老師尊生、學生愛師,互相配合、共同成長;教師建構教學、學生學習建構,共享共創,教學相長;教師授業解惑,學生學習自覺,相互提高教與學質量。
唯物辯證法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處在聯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沒有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相互聯系,每一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這一世界觀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聯系的普遍性原理同樣存在于乒乓球公體課教學當中,大到乒乓球這項運動,小到乒乓球的握拍姿勢甚至一個步法的移動,都是存在著普遍聯系的。從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內容來看,其方法論要求我們要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的思想,做到從整體出發;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掌握系統優化方法。
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初,要通過分解教學把一個完整的基礎技術動作分解成幾個小的部分讓學生去練習,讓學生從簡到繁的學習并掌握基礎技術,在每一部分基礎技術都熟練掌握要點之后,再還原成一個完整的動作就很好掌握了。無論是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正反手搓球還是臺內挑打擰球,包括腳底下的步法等,這些都是乒乓球運動的基礎也是乒乓球運動的一部分,只有掌握了這些各個小部分之后,才能夠進行戰術組合訓練,慢慢的把各個基礎部分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乒乓球整體教學。除了進行基礎動作的練習以外,還要通過練習墊球、墊球移動、對墻擊打球等輔助練習來鍛煉學生對于球的感覺,培養球性;通過練習身體各部分的素質力量練習和耐力練習來提升學生的整體身體素質;通過比賽、做游戲或分小組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團隊精神、公平競爭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增強他們都社會責任感和適應性。通過把乒乓球技術的教學、輔助的球性練習、身體素質練習和精神品質的練習等幾方面的教學有機的聯系起來,最終形成一個完整的乒乓球公體課的教學,這樣才能夠使學生全面發展。
俗話說得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這幾句話從某種角度闡明了“課上”與“課下”的關系。無論教師在課堂上教的再好,也無論學生當時掌握的有多好,如果在課下不勤加練習的話,一切都是枉然。在乒乓球公體課教學中更是如此。眾所周知,乒乓球是一項經過日積月累訓練才能達到一定水平的運動項目,并且還是需要童子功的,大學生去練習乒乓球的時候本來就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期,并且又受限于每周只有一節體育課的限制,導致學生練習時間嚴重不足,教師僅僅只能在課堂上教授一些基礎的技術動作練習、步法練習以及一些輔助的技巧性練習和經驗方法,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東西,所以還需要靠學生們自己在課下時間進行大量的練習去領悟、去實踐。學生是否能夠合理利用好“課上”和“課下”的時間,是決定學生學習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
“從學校的組織層面來看,大部分院校每周僅開設一次體育課,體育課內教學時間在整個教學時間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低。多年來,一些學校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不斷地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將課內和課外結合起來,”這樣可以使學生接受教學的時間適當的延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學校的體育教學發展;從教師的層面來看,根據新的教學模式要求可以適當的調整教學計劃,調整“課上”和“課下”授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以適應新的體育教學發展趨勢;從學生層面來看,要養成“課下”鍛煉身體的習慣,不能再只追求“課上”有限的時間進行鍛煉,應該把課上課下的時間有機的結合起來,使自己遠離電腦放下手機走出去,養成一個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享受真正意義上健康、快樂的大學生活。
在乒乓球公體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體育教學的短期目標是讓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身體素質要有所提升,即是為了使學生完成課程要求所規定的考試內容,又是為了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做基礎來投入到學習當中;體育教學的長期目標是讓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夠掌握乒乓球運動這項技術,并養成堅持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當中能夠有一種正確的、科學的鍛煉身體的方式,最終使學生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但是大學生活在學生的一生中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怎樣才能在這短暫的學校體育教育當中,讓學生養成受益終身的良好體育鍛煉習慣,這對學校的管理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高校需要一種體育文化的傳承,短期教育靠突擊,長期教育靠文化,短期的學校體育教育如要對學生產生長期的影響,必須要依靠體育文化。”因此,學校需要營造出一種健全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使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學校體育文化的熏陶,讓終身體育思想扎根于學生的腦海深處。
怎樣營造好一種健全的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呢?作者認為應該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部分到整體,以比賽的形式縱向貫通,以俱樂部的形式橫向協同,以乒乓球公體課為例。在課上,教師所教授的內容已完成并且學生也已掌握,可以讓學生進行簡單的組間比賽或個人比賽來熟悉比賽規則;在課外,學生可以參加學院或者學校的乒乓球俱樂部,在俱樂部里可以和自己水平相當的人進行練習和比賽;學校要合理的制定每個月、每個季度、每個學期甚至每個學年的小中大型比賽賽程,形成一個完整的比賽體系,讓學生做到因賽而練、有賽可打、以賽促練的良性循環,這樣能夠大大增加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興趣,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并且讓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辯證關系,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
本文雖然僅僅以乒乓球公體課的教學為切入點進行以上幾種辯證關系的分析,但是事物都是具有普遍聯系性的。(1)在高校乒乓球公體課的教學當中我們要充分把握好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的辯證關系,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參與鍛煉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思維;(2)利用好分解教學法與完整教學法等教學方法,提升教學內容的多樣性、趣味性與有效性,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更好的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3)發揮好課上與課下的學生自主時間、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導向性,促使學生在校期間養成科學良好的鍛煉習慣,享受美好的大學生活,最終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