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思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移動互聯網平臺的普及和新媒體技術的持續發展,需打破原有傳統媒介單向的傳播方式,極大地改變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由于聽障大學生相較普通大學生而言部分社會參與度較低,網絡安全教育不足,致使他們網絡安全意識欠缺,從而極易被網絡不安全因素誘導、詐騙、利用,引發一系列校園乃至社會事件,因此應積極拓展新媒體的作用,強化特殊重點學生群體的網絡安全教育,對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具有極強的必要性。
習近平同志指出: 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1]當前,處于“信息爆炸”時代,網絡信息量巨大且魚龍混雜,大學生作為年輕一代的重要群體是國家之本、民族之根,而聽障大學生由于各種先天不利因素是網絡安全教育中亟待強化的一環,從人本性、安全性、時代性三個維度來闡述維護聽障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和諧博愛的校園文化以及優化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的必要性。
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聽障大學生是高校中的特殊群體,對其應秉持以生為本、博愛塑魂的原則,強化對該群體的網絡安全教育,對聽障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將大大有利于其全方位、多層面穩健發展。隨著虛擬網絡世界誘惑增多、低俗虛假信息暴增,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處于明顯弱勢,魚龍混雜的巨量信息更易使得聽障大學生沉迷、誤解、走偏,從而影響聽障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校園生活、個人發展。由此,從人本性出發,為維護聽障大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需進一步推動網絡安全教育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的普及,不斷加強聽障生網絡安全意識,提高網絡警惕性,使其在網絡陷阱面前能夠明辨是非,理智面對。在聽障學生接受網絡安全教育的同時,規范其學習網絡安全技術專業知識的途徑,進一步改善、健全針對聽障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手段,為國家網絡安全教育提出更好見解。大學生作為網絡使用的主體,各個層面都需要更加精準、有效的呵護培養,使其對網絡安全有更全面的認識,提高個人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積極、健康、博愛的校園文化氛圍對聽障學生的成長、生活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強化聽障大學生網絡教育主要體現在意識形態、網絡防詐等層面。一方面,意識形態工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首要任務,具有重要的導向性作用,是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思想基礎。面對海量信息要以更理性的姿態,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諸多誘惑,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所以強化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有利于提高高等學府鮮明的政治導向,讓聽障生在高校中不斷學習,形成更為全面、更為透徹的網絡安全觀。另一方面,在網絡防詐上,聽障大學生由于接觸網絡渠道特殊,對于網絡防詐有不利因素,這就急需提升該類群體防詐、自保意識,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進一步形成不利輿論。普及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不但能夠提高特殊類學生的個人素質,更為高校建設內部網絡安全系統提供便利。學校也應積極組織網絡安全教育活動,讓學生利用更多的時間學習網絡安全知識,并將其運用于日常網絡使用中,堅決不觸碰法律底線。讓各類學生在學校學會鑒別網絡信息資源的真實性,提高學校法治力度,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不僅需要高校教師的指導,更需要普通學生對聽障大學生的協助配合,師生間要通力配合、協同共進,打造和諧博愛的校園文化。
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曾指出,時代的技術變革不只是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且會改變思維模式和評價模式。[3]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活動的強化必將推動高等教育全體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在新時代優化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使校園成為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建設的“地基”,達到殘健互助、融合共享,這都是優化風清氣正的網絡社會氛圍的基礎。社會各方力量大力宣傳優化網絡安全治理,利用主流媒體傳播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歸根結底都是為了社會治安穩定和國家平穩發展。學生作為高等學校網絡安全教育的授課對象,是進行教育的主體,聽障大學生是其中的特殊群體,只有強化學習能力,不斷掌握相關網絡安全教育法律,方可提高自身各方面綜合素養。與此同時,社會上的各級政府及企事業單位等都應注重“產、學、研”相結合,盡可能地與各高校建立聯系,讓學生能夠通過網絡安全實例,認識到網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聽障生作為特殊類人群,社會更要集合更多資源錄制相關課程供其學習,社會網絡環境的優化才是學生以及校園網絡安全發展的搖籃。學生及學校積極響應,社會網絡環境清正的根基也會日漸強健,讓網絡秩序得到保障。隨著國家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深入引領,聽障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更應得到符合實際的針對性教育,只有牢牢銘記于心,堅持全體的、全員的、全方位的國家安全觀,強化網絡安全教育,才能不斷豐富完善網絡安全教育機制,為社會和國家發展添磚加瓦。
新媒體時代,開放性、多元化、虛擬性是主要特征表現,強化聽障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建設,促進其形成更為強烈的網絡安全觀,不僅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更是有助于營造博愛和諧的校園文化及風清氣正的環境氛圍,這是高等教育中網絡安全教育不能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而由于網絡傳播的渠道愈來愈多、巨量信息也是魚龍混雜,大學生尤其是聽障大學生群體由于各種原因也面臨個人隱私泄露、電信電話詐騙、校園貸款等問題,大學校園此類事件亦是層出不窮,分門別類有針對性地對各類學生進行更為透徹的網絡道德與安全教育已迫在眉睫,成為當下最主要的教育任務之一。為切實有效維護聽障大學生群體對虛擬網絡世界的合理利用與持續探索,建設針對性的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就極為迫切、極為必要,而當下也面臨著網絡安全意識不足、教育理論與實踐滯后及教育機制未形成合力的挑戰。
網民網絡素養包括網絡應用能力和網絡道德水準,體現著網民運用網絡的水平,更是網絡空間文明程度的標志。[4]隨著信息技術、傳播媒介的迅猛發展,互聯網時代下資訊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信息傳播渠道拓展、傳播方式多樣、傳播交互增強,但相應的問題也隨之而來。網絡作為虛擬世界信息傳播平臺,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信息眾多,加之聽障大學生接觸網絡渠道主要依靠視覺,需要以個人的邏輯思維去判斷各式各樣的“碎片化信息”。
此外,網絡意識形態受到部分外部勢力影響,信息污染和信息爆炸致使聽障大學生文化與價值觀念受到不利影響,極易動搖本就尚未建立完善網絡安全意識的心理基礎,不良信息通過尋求個性釋放、極端批判、欲望誘導等方式方法對聽障大學生進行“消解”,從而達到不良目的。無論是意識形態還是網絡詐騙,聽障大學生極易受到鼓動引發不利行為,進一步造成不良輿論導向?,F如今,“世界島”正加速實現信息化、網絡化、聯通化,唯有不斷強化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補齊短板,才能不讓外部敵對勢力有機可乘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從大學校園入手威脅我國社會穩定與安全。
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陳舊、方法單一,思政理論課一定程度上存在單向、空洞的說教,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缺少民主式互動。[5]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上大部分仍停留在書本理論范疇,鮮有結合新媒體進行實踐教育,關于針對聽障大學生群體的思政理論與實踐課程更是鳳毛麟角,思政課不僅僅需要理論知識的熏陶,更要注重聽障生實際學習特征與情況,立足當下新媒體時代,將教育理論與實踐統籌融合。
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本身就具備極強的即時性、互動性,新技術的發展變遷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們社會實踐的習慣與模式,聽障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也隨著變化,課堂中的那些純理論知識的“填鴨式”灌輸,不僅起到的教育效果有限,且會讓部分學生產生一定的逆反心理,對聽障大學生更是缺乏符合實際的針對性教育。因此,趣味性和針對性是目前教育理論與實踐滯后產生的主要因素,聽障學生對教師所講知識內容不感興趣,導致未能很好地將課堂中所述網絡安全、網絡道德等知識恰當地投入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高等學校的教學活動不再是聽障大學生獲取學習資源、信息資源的唯一途徑,隨著網絡使用針對聽障人群開發的“增強視覺”方式,自媒體博主利用即時性能迅速抓住敏感點,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自身失去部分話語權,這亦是教育理論與實踐滯后而導致不匹配的重要體現之一。
當下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尚未形成有效、完整、系統的機制,學校對學生開展網絡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仍是計算機、思政課等傳統教學課程,教學內容也仍以“言傳”為主,對于聽障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而言,要組建專門網絡安全教育教師隊伍,結合軍事理論課、思想政治課、網絡計算機課等一系列課程形成合力,打出一套“組合拳”,才能防患于未然,讓網絡安全真正走進聽障大學生的課堂,通過多種形式讓同學們了解網絡安全規范的使用方式。學校要通過強化社會、學校、家庭“三級聯動”,以特色網絡安全教育活動形式,培養聽障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統籌學生全面發展。結合校園中實際發生的網絡詐騙事件,提醒大學生注意網絡陷阱,健全網絡安全意識。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安全意識培育的過程中,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是社會穩定發展的燈塔,積極健康的輿論引導,正能量的輿論話題才能不斷推動社會各個方面持續進步,這也使得社會、學校、家庭三級形成良性循環。
習近平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6]網絡的普及既帶來極大的便利,在拓展聽障大學生學習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互聯網安全問題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重大挑戰,這不僅對聽障大學生自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也對促進社會文明和諧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為了在新媒體時代下建立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機制,將以德育、美育、勞育等若干維度去探究,針對面臨的實際挑戰做出符合聽障大學生特殊情況的教育方法策略與系統機制打造,為建立健全新媒體時代我國聽障大學生網絡安全教育路徑探究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