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 瑩
(蚌埠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教育全過程,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1]為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根據學科特點適當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大學生能夠腳踏實地、穩健向前,未來更好地為人民謀福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德育課程范疇,課程目的是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推進社會的發展。思政課中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學生能從學術理論角度理解勞動精神的重要性,了解各地勞動模范,刻苦學習,認真實踐。習近平同志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3]。立德樹人是通過德育來引導人、教育人,勞動教育和勞動實踐活動可以提升人的勞動技能,培養人的堅毅品性,增強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勞動教育是提升大學生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環。在以不確定性為唯一確定特征的社會里,學生的應變能力尤為重要,學生自身的應變能力也關系著社會發展的趨勢。隨著社會的進步,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學無術、好逸惡勞的人終將被社會淘汰。部分大學生在高考過后,誤認為享受的時候到了。他們失去奮斗的目標,自由散漫、積懶成笨。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勞動能力和勞動習慣,對提高學生獨立能力,應變能力有重要作用。勞動教育是培養大學生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要一環。可以加深大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在生活點滴中提升思維能力。勞動教育活動能提高學生的韌性和耐力,為培養合格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具有共同的教學目的,即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和良好行為。兩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有很多的融通之處。除了思修課程外,勞動教育還可以融入其他思政課程中,教師可以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講好勞動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到思政課和勞動教育的結合點。
我們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課程為例,從每個章節中挖掘出相關的勞動教育內容。教材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問》,教學重點內容是從人的本質入手,論述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能夠創造價值,辛勤勞動能夠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習近平同志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指出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進步靠的是勞動創造。教師在講授人的本質時,引導學生思考人的本質在于能發揮主觀能動性,能勞動,能創新。勞動者并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社會分工不同。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就業觀。
教材第二章《堅定理想信念》,教學重點內容是實現理想的長期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大學生只有腳踏實地、穩步向前,才能成就精彩人生。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面向未來,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4]。通過具體教學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勞動教育可以鍛煉學生的吃苦耐勞能力,能夠堅定學生矢志不渝的信念。大學生要將理想信念落實到具體的學習生活中。在勞動中付出,在勞動中成長,在勞動中追求人生的幸福。
教材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教學重點內容主要是偉大民族精神。隨著智能化機器人逐步接管人類的勞動,勞動將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發生重大轉型。大學生學好專業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思政課勞動教育要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使學生獲得勞動知識技能和勞動精神。[5]勞動創造了價值,高科技勞動是勞動的一種類型,是高級別的復雜勞動。高校勞動教育要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結合起來,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勞動者。
教材第四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重點內容為愛崗敬業。中國人在勞動中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在新時代,中國人要創造新的輝煌。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之一。 敬業要求勞動者愛崗敬業,忠于職守,在平凡的崗位上把平凡的事做到極致。勞動者在勞動中思考、踐行,就可以在本職崗位上找到成就感,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和人生使命。一位名叫浦賽紅的女性在上海一家超市中工作,她工作精益求精,把清潔工作做到了極致。13年中滅掉了兩萬多只蚊子,為顧客營造了一個舒心的購物環境。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將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引進課堂、引導學生向勞動模范學習,干一行、愛一行。教導學生辛勤耕耘、努力付出,不斷提高勞動技能,號召大學生做老實人,干老實事。在普通高校開展思政課勞動教育踐行活動,將課堂上學到的勞動精神落實、落細、落小,達到勞動育人目的。
教材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教學重點內容是道德的形成與勞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樹德是勞動教育的首要價值。勞動以及勞動教育的首要價值并非為社會提供生產勞動產品,而是通過勞動使學生養成自助者天助之的獨立品格,并因其勞動體驗而更加珍惜父母以及所有他人的勞動成果。更重要的是,勞動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課堂上,教師可以講述感動中國人物,可以播放抗疫的相關視頻,學生在致敬最可愛的人的活動中,理解向模范人物學習。學生在勞動中,付出了汗水,收獲了成長,學生在勞動中,有機會去了解社會,認識世界。學生在勞動中,能夠發展道德和智慧,塑造品性。
在教材第六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中,教學重點內容是介紹與勞動相關的法律,使大學生了解《勞動合同法》等法律規范的基本內容。引導大學生了解我國法律對勞動者的權益的保護,學會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懂得權益救濟方式,避免權益被侵害。可以通過具體案例說明大學生在勤工儉學期間及在實習期內的勞動權益,避免大學生輕易成為一些用人企業的廉價勞動力。總之,思修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保護學生的勞動權益。
找準切入點,將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勞動付出與成長收獲的關系。一些高校學生好高騖遠,有著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卻忽視勞動實踐的重要性。思政實踐活動旨在提高學生腳踏實地,穩步向前的行動能力。
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高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選擇。[6]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可通過增添體現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文化因素,積極打造以作風嚴謹、專注認真、愛國奉獻為引領的特色校園文化,減少勞動教育的阻力,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還可以持續舉辦“勞模大講堂”系列活動,以此為依托積極邀請校內外部分勞模代表和工匠大師等先進人物走進學校講堂,以現身說法的形式為大學生作相關的主題講座或交流報告;也可以通過向大學生展示和宣傳能夠體現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大量豐富真實的事跡、圖片、視頻材料和高超精湛的工藝等來加深大學生對勞動、勞動者、勞動創造、勞動成果的體驗和感悟。為給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營造和諧有利的氛圍,高校還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提供的便捷有利條件,通過多種移動終端和網絡載體,為學生持續輸送包含合理有效的勞動理論、勞動方法以及相應的法律法規知識等信息,供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加以選擇利用與消化吸收;還能借助信息技術創新和發展勞動教育的教法與學法,拓寬勞動教育平臺,為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助力。學校可以不定期地開展校內公益活動。馬克思主義學院可以與學校團委、學校學生會聯合,組織大學生參加校內各種公益活動,也可以在特定時間進行學雷鋒、植樹等專題性活動。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能培養勞動興趣,提高勞動技能,共創美麗校園。
社實實踐是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的鍛煉環節。學生參加思政實踐基地的活動是對思政課堂教育的延續。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會對一些社會問題進行調查,會為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尋求合適的方法。學生在認識參與解決社會問題的過程中,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可以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品質,培養學生盡職盡責的做事態度,有助于學生盡早融入社會。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學習的書本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有一個鏈接,為學生以后融入社會做鋪墊和準備。在以調查研究為主要方法的社會實踐中,學生探尋特定社會現象,了解背后發生原因,提出解決方法等,最終形成自己的考察報告。在調查研究中,學生付出了勞動,獲得了認知提升,鍛煉了個人能力。校內創業園和校外實習單位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勞動機會,使社會實踐基地成為高校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實踐內容設置上要和各專業相結合,使學生能在實踐基地中熟練運用理論知識,提升勞動技能。勞動教育要可以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在思政課實踐基地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既能進行思政課的教學改革,又能增強勞動教育的有效性。勞動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健全的發展。思政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科專業特點,創新思政課勞動教育實踐途徑。勞動實踐內容不局限于體力勞動,也可以是腦力勞動。如教師可以開展腦力勞動實踐課,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科技公司,了解AI技術。如我校開展思政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到合肥高新科技產業園參觀。學生在實踐中對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科技勞動創新的方式有了最初的感受,領悟了思政課的一些理論內涵。參觀活動也為產業園的企業了解我校學生的精神風貌提供了途徑。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勞動教育理念貫穿在實踐活動始終。如我校開展小崗村思政實踐活動,學生在參觀大包干紀念館后,深刻理解了糧食的重要性,勞動的重要性,不畏艱難的重要性,勇于創新的重要性。如通過紅色勞動文化建設活動,學生參觀一些革命遺址,了解革命年代的生產運動,了解老一輩自力更生的辛勤勞動,培育崇尚勞動的精神。對于在實踐活動中表現良好的學生,高校可以建立獎賞機制,給予優秀踐行者一定的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 新時代為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奮斗的青春最美麗”,大學生只有積極投身于祖國勞動建設中,才能放飛自我,報效國家。
勞動教育之所以是“五育”融合的關鍵樞紐,是因為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新時代高校要以構建“五育”教育體系為目標,培養踏實肯干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