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紅
【摘? ? 要】本文主要以“桑蠶文化”進課堂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學前教育教學現狀,首先分析學前教育“桑蠶文化”教育研究內容。其次從通過社會即學校,發揮社會教育力量;通過教學做合一,引導幼兒積極成長;通過生活即教育,升華幼兒情感幾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學前教育“桑蠶文化”教育相關措施。最后闡述“桑蠶文化”活動教學評價,進而提高“桑蠶文化”進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桑蠶文化”;學前教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10?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3-0059-02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silkworm culture" into the classroom,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first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ilkworm culture". Secondly, from the social education force through the society as the school; through the teaching and integr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actively grow; through the life as education, sublim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s, in-depth expla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ilkworm culture" education related measures. Finally, it elaborates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ericulture Culture" activity teach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teaching of "Sericulture Culture" in the classroom,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materials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Silkworm culture"; Preschoo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蘇州市吳江區作為全國范圍內著名的絲綢之鄉,是國家栽桑、織綢與養蠶的發源地,蠶桑生產歷史相對悠久,蠶業文化時間久遠。在學前教育中,為增加幼兒的知識儲備量,教師可適當地引進桑蠶文化。而如何組織幼兒感受蠶桑文化韻味和魅力,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層次的探索。教師要充分明確教學目標,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帶領幼兒全面走進桑蠶文化的世界,強化幼兒對文化知識的掌握,強化學前教育的有效性。
一、學前教育“桑蠶文化”教育研究內容
針對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桑蠶文化”,教師要圍繞教學中特色化“桑蠶文化”進行研究,巧妙結合“桑蠶文化”內容和課程內容,探索特色性的園本課程。
(一)課程內容
將“桑蠶文化”主題和課程活動結合起來,舉辦多樣化教學活動。教學活動類型如下:非正規活動:種植角、飼養角、圖書角、蠶花節;正規活動:蠶寶寶誕生,即正規活動、認知蠶寶寶、蠶的生活、討論蠶絲、制作蠶寶寶、我是開心的蠶寶寶、舞動蠶寶寶。
(二)特色化課程
1.認識蠶寶寶
安排幼兒交流和互動,使幼兒初步感知蠶外形,在學習活動中找到歡樂,提高幼兒的觀察力。在活動的布設上:其一,認真觀察蠶寶寶,了解名稱和特征。組織幼兒以小組為單位對蠶寶寶進行觀察,呈現對應錄像片,使幼兒感受到蠶寶寶包含頭與身體,頭上長著嘴與眼睛;身體呈現長圓形,有許多環節;身體之下長著一些小腳,身體旁邊有氣孔,氣孔的作用是呼吸與散熱,可以爬行;其二,分析蠶寶寶喜愛吃的食物,喂蠶寶寶多種類型的樹葉,總結蠶寶寶喜愛吃的樹葉類型。
2.討論蠶絲
鼓勵幼兒闡述蠶絲的使用價值,調動幼兒的民族自豪感,訓練幼兒的表達能力。
在活動的布設上給幼兒講述蠶絲用途:
其一,呈現色彩艷麗的絲織品,包含服裝、圍巾和鞋等;呈現繡品,包含雙面繡工藝品與單面繡工藝品,組織幼兒用手摸摸與用眼睛觀看,作品是通過哪些材料編織而成的?摸起來感覺怎么樣?幼兒會回答輕薄、滑爽與柔軟等。
其二,給幼兒展示電網包皮以及漁網,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認為這些是用哪些材料制作的呢?引導幼兒知道蠶絲的用途。
其三,給幼兒闡述蠶絲在工業領域內的使用途徑,包含絕緣綢、電網包皮等。對于國防領域,可使用在手榴彈和火藥袋的制作上,擴展幼兒的知識面,講述蠶絲作用療傷方面的有效性。
二、學前教育“桑蠶文化”教育相關措施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其對于學前教育教學中開展“桑蠶文化”活動起到引導作用,具體如下:
(一)通過社會即學校,發揮社會教育力量
學校和社會以及家庭的教育應一體化,形成多元化教學氣氛,保障教育以及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熏染,身心得以鍛煉,培養幼兒生活情感,健全幼兒人格。
(二)通過教學做合一,引導幼兒積極成長
幼兒走進蠶寶寶生長世界中,感受“桑蠶文化”魅力,幼兒在做中學、在做中樂。學習活動自身具備趣味性與知識性,能調動幼兒學習動力。
(三)通過生活即教育,升華幼兒情感
對于“桑蠶文化”教育活動,學校教師要關注將教學活動生活化處理。為了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學校要求有條件的父母帶領幼兒采集桑葉,其他幼兒在學校分配老葉與新葉,結合桑葉成熟程度對不同階段的蠶寶寶進行喂養、采摘桑果,通過桑果加以染紙游戲,分析古時顏料的由來。邀請養蠶者走到學校普及養蠶文化,挖掘生活中現有的蠶絲制品,感受蠶絲具備的經濟價值。因地制宜地設置繪畫、社會調查等活動,使幼兒走出教室和生活親密接觸,親近大自然,走進社會環境,得到和“桑蠶文化”相關的知識。
三、“桑蠶文化”活動教學評價
(一)教學成效
其一,“桑蠶文化”訓練幼兒的觀察能力。觀察力作為人們智力的一個有機成分,對幼兒進行觀察力的訓練,有利于幼兒智力增長。在教學中教師和幼兒處于自由的空間中開展活動,教師安排幼兒加入多種和“桑蠶文化”相關的活動中。“飼養角”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對蠶寶寶的整體視角觀察轉變為局部視角觀察,細致了解蠶寶寶的成長特征,同時鼓勵幼兒以語言的形式對蠶寶寶的特征進行描述,提出對應問題。“認知蠶寶寶”的活動中,教師全方位地激勵幼兒加入學習活動,使幼兒在視覺和觸覺調動的前提下感受蠶寶寶的成長特征,引導幼兒多看、多想和多聽,使幼兒全方位了解蠶寶寶,加深幼兒對蠶寶寶的認識。
其二,“桑蠶文化”培養幼兒表現力。表現力是多種能力的集中表現形式,能增強幼兒表現力,刺激和引發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學前教育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創設諸多的表現機會,能使幼兒充分了解蠶寶寶的成長時空,引導幼兒分享蠶寶寶的樣子,增加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對于“我是蠶寶寶”與“舞動的蠶寶寶”活動,最大化地激發幼兒的表演欲,以生動性的肢體動作與舞蹈使幼兒在活動中彰顯自身特色,提高幼兒表現力。活動期間,教師要不間斷地對幼兒進行鼓勵,樹立幼兒的表達信心,不僅能強化幼兒表現力,還能給幼兒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二)教學歸納
本次教學活動的開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學歸納包含兩點:
其一,課程教學活動應該布設濃厚氣氛,環境能給予幼兒的成長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在設計教學環境期間,要熏染幼兒身心,確保“桑蠶文化”真正融入課堂教學中。
其二,課程活動的設計要滿足幼兒成長需求,教師要挑選合適的課程調動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關注課程實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使幼兒在制作蠶寶寶與蠶寶寶扮演中獲取良好成效。
四、結語
綜上所述,“桑蠶文化”進課堂課題開展是存在較強現實意義的。學前教育引進“桑蠶文化”,不僅能增加幼兒知識面,還可以訓練幼兒語言表達能力與實踐操作能力,便于幼兒積極成長與發展。在實際的“桑蠶文化”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幼兒主體地位,圍繞幼兒身心成長特點與規律,優化與整合教學過程,烘托良好的教學氣氛,強化幼兒感知和感悟,使幼兒深入“桑蠶文化”世界中,形成珍愛生命與尊重生命的情感。
參考文獻:
[1]夏儉.做一個傳承蠶桑文化的使者——“傳承蠶桑文化構建教育特色”項目活動[J]. 小學教學研究,2019(21).
[2]劉燕.信息技術融入幼教教學大有作為[J].好家長,2019(78).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