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泳瑤 陳莉江

學校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之魂,是學校獲得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在中山市南區持續推進學校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時刻,我校立足實際,把握教育發展趨勢,持續推進文化治校,努力構建積極、和諧、向上的學校文化氛圍。
“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提倡艱苦奮斗、勤儉節約,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面向新世紀,走向現代化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傳承和創新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引了方向。
此外,我們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引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走“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扎扎實實地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學校發展概況分析
多年來,“良小”人同心同德,努力前行,以“博學重德、勵志圖強”為辦學理念,以“好習慣成就幸福人生”為校訓,注重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斷探索素質教育之路,取得了一些成績,社會贊譽度也在不斷提升。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廣東省巾幗文明示范崗”,成功創辦“廣東省安全文明校園”“廣東省足球推廣學校”“中山市交通安全示范學校”;學校校級和班級兩級家委連續兩屆獲得“中山市先進校級家委”“中山市先進班級家委”,學校年級家委獲得2018年“中山市先進年級家委”榮譽稱號;學校的研學線路被評為“中山市優秀研學實踐線路”,與此同時,學校也被評為“中山市研學實踐教育工作典型單位”等榮譽稱號。
二、學校文化構建的理念
歷年來,我校秉承“博學重德,勵志圖強”的學校文化構建理念用心育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出自《周易》)。我校的“博學重德”理念則出自于此,指重視品德,廣聞博學,強調學生德行、思想的培養。而“勵志圖強”指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種事業,以求強盛,強調培養學生的韌性、剛性。
教育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學生的童年天真爛漫,應該釋放天性,向上向善生長。我校文化構建的理念既有對學生柔性方面,即德行、思想的培養,也指向學生韌性、剛性品質的塑造。教師以愛為源,用心育人,盡情享受育人的快樂。因此,讓每寸校園時光充滿亮色,讓教育煥發生機,讓兒童充滿活力、終生學習與發展,是我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所在。
三、學校文化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建立以人為本,優美、文明、有品味的校園環境;引導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平等和尊重,形成和諧、寬容、溫馨的校園人際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生活態度。著力培育心行合一、胸懷天下、品學兼優的少年;形成向上、自信、和諧的校園文化,把學校辦成底蘊豐厚、內涵豐富、充滿活力、師生共進的文化特色學校。
(二)具體目標
辦學理念:博學重德? 勵志圖強
校訓:好習慣成就幸福人生
校風:健康? 和諧? 明禮? 好學
教風:厚生? 樂教? 博學? 善導
學風:自主? 合作? 樂學? 靜思
學校的教職工有教育理想,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德高藝精,傳播正能量,為國家育人。讓學生充滿朝氣,勤學樂學。共同努力塑造學識淵博、知榮辱、懂禮儀、有高尚情操的師生隊伍,創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具有人文個性化的校園。
校徽:閃閃的星星、長長的跑道、攤開的書本,寓意學生在學校里與健康、知識同行,成為祖國的明日之星。整個校徽圖案色澤明快,對比鮮明,色調和諧,象征學校師生和諧相處的校園生活。
校歌:《良小之歌》,基調活潑悠揚,用昂揚奮進、愛國愛鄉來展現學校教師的敬業風貌和學生的蓬勃朝氣,凸顯學校師生愉悅的氛圍。
四、學校文化的創建
(一)“靜教”:打造儒雅的育人環境
在辦學實踐中,力求完善我校環境外觀設計的物態文化、學校的制度文化、師生工作生活等活動的行為文化都滲透人文精神。
為了營造濃厚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我校力圖讓校園的每面墻壁都會說話,內部環境布置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在樓梯過道間都能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學校的五條走廊我們分別以“仁、義、禮、智、信”為主題,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我們積極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氣息和教育氛圍,讓校園蘊含著儒雅文化的氣息,使人一走進校園就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氛圍。
目前,學校也已經進行了校門口接送長廊及停車場的改造。對原來長滿雜草的一片校園空地進行了改造,建成了內設有沁心亭、長凳子、石頭書、綠草茵茵的小公園。為凸顯學校辦學理念,對教學樓的中間樓梯長廊進行了升級改造,建設了學校辦學理念墻、榮譽墻。
在此基礎上,還將校園環境與校園文化自然地融匯。在以勞動育人為基調的基礎上,注入歷史、文學、名人、藝術、現代科學等文化內容,走廊過道張貼師生的美術、書法作品。
讓人文精神在學校得到發展,逐步形成個性化的學校文化特質,引領廣大師生實現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浸潤師生儒雅氣質。
(二)“協作”:打造高效的管理團隊
學校重視依法辦學,一方面嚴格遵守國家各項政策、法規和文件精神,一方面不斷完善學校管理制度。在制定與執行學校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時,學校充分發揚民主,為教職工當家作主搭建平臺。學校管理重視內涵發展,實施以發揮正能量為核心的學校主流文化建設,師生關系、家校關系、干群關系整體上呈現民主和諧、團結奮進的局面。
(三)“自主”:打造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師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身為教師,不僅要進德修業,更要為人師表。“十四五”規劃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校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師德師風的建設,通過一系列的師德師風專題會激勵了全體教師堅定職業信念,恪守職業道德,樹立良好教師精神風貌,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學校還十分注重培養教師的能力,不斷挖掘教師的潛能,讓學校成為教師發展和成長的舞臺。近年來,我校注重培養教師的自主專業發展能力,通過讀書會、觀摩等活動形式激發教師的自主發展意識,提升自主發展的內驅力,力爭涌現出市級、區級骨干教師和學校骨干教師、新秀教師,提高優質課、優秀論文、案例等在各級比賽中的質量,逐步形成高素質教師隊伍,成為良都小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四)“ 至善向上”:構建基于生活勞動的三維課程體系
基于學校實際和發展目標,近年來,我校在逐步探索構建基于生活勞動的三維課程體系。這個“三維”包括三個層面:內容目標、活動方式、協同育人。
1. 內容目標上的三維:真、善、美教育
(1)真的教育:草本項目與快樂農場結合的課程體系
我校積極發揮學校在勞動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勞動教育課每周不少于1課時,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向各班開放。鼓勵各班級因地制宜栽植多種類的花草、農作物,培養學生愛自然、愛探究、愛勞動的能力。
此外,積極建設“勞動光榮”的校園文化,表彰宣傳勞動實踐優秀學生,在學生中樹立勞動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理念。結合學校今年申報成功的市級課題《基于僑鄉傳統本草文化的校本課程開發與研究》挖掘勞動教育素材,廣泛開展以勞動實踐為主題的班會、手工作品制作、勞動技能展示等活動。開設與勞動實踐有關的學生社團、興趣小組,結合植樹節、五一勞動節等時間節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主題教育活動。
(2)善的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鑄魂育人結合的課程體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積累創造的精神財富,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特性和自強自立的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為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本年度學校成功申報了“中華吟誦實驗學校”、中山市優秀傳統文化實驗學校,結合實驗學校的要求,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學校積極舉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通過晨誦、午讀、親子誦讀,每周開設專門的課程,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課堂。學生準備《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各語文教師購買吟誦學習機。大力推動經典誦讀活動,根據學生學齡段進行分層式誦讀體驗。語文科組群策群力,創新誦讀方式,摸索、實踐“讀經典、唱經典、演經典、用經典”的經典誦讀范式,打破傳統死記經典的古板行為。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讓經典誦讀靈動起來,讓學生在誦讀經史子集中感悟經典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愛己、愛人、愛家、愛校、愛國的能力,讓學生活學經典,在經典的浸潤中提升人文素養。
(3)美的教育:教育教學與心理健康結合的課程體系
美的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也同樣重要。我校重視全校師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的心理教育意識,組織教師學習《教育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將心理教育工作滲透至學科教學之中,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結合學生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保駕護航。同時,開放學校的心理輔導室,讓師生始終保持積極、主動、進取、奮進、獨立、自信。并適時開發學校的心理教育校本教材,進一步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2. 活動形式上的三維:班級活動、學習活動、生活勞動
我校以“最美班級”評選活動為載體,建設濃厚的班級文化。各班十分重視班級建設,班級環境不但優美,而且將特色與傳統文化、勞動和習慣等結合起來。各班特色的表現形式豐富多彩,有烹飪、風箏、教具、漫畫,還有頗具特色的刺繡、捏陶人、中草藥等,積極打造“一班一特色”的班級活動。
學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工作思路,把綜合素質培育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建立健全日常習慣禮儀、興趣社團、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的規劃與實施規范,穩步推進,構筑有活力的學習生活。結合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和勞動實踐課程,我校也在扎實開展學生的生活勞動教育,讓學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園都能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不斷提高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
3. 協同育人上的三維:家庭、學校、社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力量,缺一不可。為更好地融合學校和家庭的力量,為學生成長提供親情的支撐與學養的培育,我校通過家庭教育講座、家長會、親子才藝表演大賽、親子義賣等活動加強家校間的聯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高堅實的動力。此外,社會也是育人的重要力量。我校通過“亮亮帶你游良都”德育特色研學實踐等活動融合社會的教育力量,一起為學生的成長保駕護航。
五、建設學校文化的保障
1.組織保障。提高認識,加強領導。成立學校文化建設領導小組,由林泳瑤校長擔任組長。領導小組加強對學校文化創建工作的宣傳發動和過程性指導管理,激發廣大師生的參與熱情和工作積極性。
2.制度保證。以推進學校文化發展為核心,不斷制定和完善配套機制和各項規章制度。
3.過程保障。扎扎實實地做好每一個環節,使每一個環節都體現學校文化的提升。每一次活動要有完整的活動方案,做到活動有計劃,有總結,有反思。保存好活動的圖片、音頻、視頻資料,通過資料見證學校文化發展的歷程。
4.師資保障。加強對全體教師的培養培訓力度,形成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氛圍,完善校內溝通機制。
5.科研保障。以課題申報為契機和抓手,強化教科研工作,建立與我校文化建設相適應的科研課題、科研規劃。用課題的研究,引領推動學校文化的實驗與實踐,解決學校文化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實際問題,確保建設工作有效、可持續發展。
6.評價保障。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多元評價機制,并推進學校文化傳播。
7.經費保障。加大學校文化建設的資金保障力度,通過開展學校文化建設培訓、專題研討、經驗交流、專家報告會和成果展示等形式,引領和推進學校文化創建工作。
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從文化理念、發展方向、保障措施等角度出發,規劃良小“以人為本,尊重生命個體”的文化主題,著力進行文化打磨,希冀將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顆顆“珍珠”串成“項鏈”,深耕厚植良小這塊沃土上的幼苗,開發學校的新時代精神,進而形成積極向上的“良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