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摘要】美術教育對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有積極作用。實踐中,我們應強化美術教學的有效性。生活是美術靈感的源泉,故而落實生活化視界下的美術教學符合課程特點也符合大綱要求。本文分析了生活化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現狀,提出了構建生活化美術課堂的措施,以期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有效提高,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關鍵詞】生活化;美術;教學
美術是一門和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學科,很多生活畫面、生活場景都是美術直接研究的對象。因此,要積極地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開展生活化的教學,引導學生有效地將課堂的學習和日常的生活進行聯系,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美、欣賞美、借鑒美、創造美,不斷加深學生對美術知識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一、生活化教學的特點及原則
(一)生活化教學的特點
1.生活化
適當地把實際生活中的元素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與此同時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教師在和學生進行交流時,可以使學生有效掌握與領會學科理論知識,進而使生活化和美術畫進行有效整合,調動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2.簡單化
在生活化教學環境下,一般都是把學生接觸到的實際事物作為例子,進而加深學生的感受,并且使學生可以對理論美術知識進行有效運用,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3.系統性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實際案例,指引學生進行思考與分析,并對結合實際生活的教學資料進行總結,系統地闡述其中蘊含的專業知識與道理。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
(二)生活化教學的原則
1.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可以說是美術教學生活化的重要原則之一,相關教學工作者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所選取的素材要立足于學生的生活。同時,由于選取的是學生較為常見的教學素材,學生往往會被這些生活化的案例所吸引,并且能夠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和討論當中,感受生活化教學所帶來的樂趣。其中,如何有效地將美術知識和學生的生活進行有機的聯系是生活化教學的創新要點。相關教學工作者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也要立足于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的最終目的,創設更加新穎的生活化教學,不斷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整合生活化資源,提高高中美術生活化教學質量。
2.靈活性原則
生活體驗要根據學生自身的狀況以及學生生活當中容易接觸到的美術元素作為主要依據,開展靈活的生活體驗教學方法,讓生活體驗和美術教學進行有效的融合,切不可為了表現出生活體驗的教學方式而設計出不符合實際的生活體驗情境,這樣反而違背教學的初衷。因此,教師要根據教材、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需求,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生活體驗切入,讓學生能夠在生活體驗當中感悟美術元素,認知美術知識。
二、構建生活化美術課堂的策略
在對學生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和美術教學內容,不僅需要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還需要注重學生學習技能的培養,促進學生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便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美術的獨特價值形成感悟。藝術創作源于生活,若藝術創作和生活脫離,那么藝術就缺乏神韻,沒有了欣賞的價值。所以,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以生活實際為基礎,注重對生活的感受,立足于生活對美術內涵予以深度挖掘,營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使學生可以通過生活對美術形成深刻的理解,對美術的魅力有所感悟,促進教學效率得到提升。
(一)走進生活,帶領學生發現美
美術即生活,生活即美術。大自然中、社會生活中包含著眾多美的元素,美術教師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積極地聯系生活,列舉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另一方面要大膽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讓學生去生活中、去大自然中去發現這些美好的元素,進而不斷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這就需要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活動前對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觀察,從其生活實際中獲取到可用的美術素材,將這些素材融合到美術教育活動中,在理論練習生活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感知美術內容的能力。比如,在教學《線的表現力》一課時,教師可以在教學導入時從“我們身邊的線條”談話導入,引導學生對生活中不同類的線條變化,讓學生在聯系生活實際的過程中了解美術創作素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不斷提升學生發現美的能力。
(二)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欣賞美
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地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或者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去欣賞美、鑒賞美,進而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應的美術知識內容,不斷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瓶花與水果》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生活中的瓶花與水果的美進行鑒賞,通過以生活中常見的瓶花和常吃的水果為題材,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聯想,表現出不同特點的瓶花和水果以及人物在觀賞瓶花和吃水果時的面部表情和動作,在感受生活情趣的過程中讓學生欣賞生活化的事物,讓學生近距離的感受和欣賞身邊的美,體會這些美帶給我們的獨特感受,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依托生活,指引學生借鑒美
提升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需要學生積極地學習和借鑒其它優秀的作品,發現這些優秀作品好在哪里、美在哪里,并以此為標準進行創作,美術教師要積極地借助生活中充滿美感的事物,讓學生充分地借鑒美,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比如,在《小蝌蚪》一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帶小蝌蚪去課堂供學生參觀,使學生把握好蝌蚪的基本特征、觀察其傳神之處,并進行有效記錄。當觀察結束后,讓學生結合自己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模仿創作,借鑒這些從生活中發現的美,不斷提升自身美術作品的真實性。又例如,美術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美術作品,如讓學生感受這些生活化的作品,并對這種包含生活現象的美術作品進行仿畫,在大量的模仿創作中不斷提升小學生的美術創作能力和審美能力,為獨立的創造美打好堅實的基礎。
(四)感悟生活,鼓勵學生創造美
生活資源是學生美術創作的源泉活水,只有引導學生不斷地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才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創作的靈感,喚醒學生創造美的欲望和積極性。因此,美術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并在具體的美術創作中結合自己對生活現象或者生活案例的認知和理解,融入自身的情感,提升美術創作的內涵。比如,在教學《美化教室一角》一課時,美術教師一方面要積極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美術素材和美術作品,讓學生在品鑒這些帶有濃重生活氣息的作品中去進一步地理解生活和美術的關系,豐富學生的閱讀視野,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創造美的靈感,讓美術其所創造的美術作品更加地貼近生活、更加具有靈魂。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作品的創造中融入自身的升華體驗和情感,可以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美術創作中,引導其畫出自己的特色,逐漸提升自身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的素養的培養和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深入推進下,美術課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發生了較大改進,教師在教學中研究和探索如何在美術課堂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對激發美術課堂教學活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和美術學科素養的形成有重要意義。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能夠從走進生活,帶領學生發現美;聯系生活,引導學生欣賞美;依托生活,指引學生借鑒美;感悟生活,鼓勵學生創造美等方面切入,以此引導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提升個人審美能力,培養美術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葉桂嫦.淺談生活化創意美術教學與活動[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128-129.
[2]陳海燕.用生活化教學建構魅力美術課堂[J].新智慧,2020(13):99-116.
[3]朱敏江.用生活化教學建構魅力美術課堂[J].江西教育,2020(6):29-30.
[4]王燕菁.生活化美術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實踐應用[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9):122-123.
[5]孫茜茜.生活化視域下美術有效教學策略探微[J].文淵(中學版),201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