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梅
【摘要】數學語言是數學教學的重要載體,學生對數學語言的掌握程度會影響到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加強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而數學語言訓練要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的原則。此外,教師要充分挖掘課本資源,發揮教材優勢,通過語言訓練來調節思維,從而達到加強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及靈活性的目的,讓學生在表達時思維有條理,學會說完整的數學。
【關鍵詞】潛移默化;循循善誘;敢說;會說;重視訓練;循序漸進
語言既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進行思維的武器。在數學這一學科的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進行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時,都離不開運用語言來表達的。在實際教學中,同樣是“說”,筆者發現有很多的學生在語文課上能夠暢所欲言、表達準確、邏輯清晰,而在數學課堂上卻語無倫次、詞不達意,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眾所周知,“想得清的人才會說得清,說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數學學習的過程其實是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而數學思維活動的載體是數學語言,這說明了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時教學里必須重視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十幾年教學工作經驗簡單地談談一些感悟。
一、教師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教師是學生崇拜、模仿的對象,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自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學習樹立榜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準確無誤地表達數學知識的概念、法則,避免讓學生學習到錯誤的數學語述表達,避免讓學生產生疑問和誤解。由此,教師要做到:第一,要對課本知識概念的定義以及術語的含義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例如,“除”與“除以”等數學知識,教師不能把兩個知識點混為一談,否則就違背了同一律。此外,還有些教師的數學語言表達缺乏準確性,如,在課堂上發表“由三條邊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就是閏年”之類的語言。第二,數學教學中的課本知識須用科學的術語來講解。如,不能把“垂線”說成“垂直向下的線”,等等。除了具有準確性之外,數學語言表達還應有規范性的要求,如,說話吐字要清晰、讀題語句要分明、堅持使用普通話等。此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以及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特點,講授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話語,要準確無誤,用較短的時間傳遞較多的信息。
二、循循善誘,鼓勵學生“敢說”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上,部分學生不大敢發言,其原因是怕發言的內容是錯誤的而被嘲笑或受批評,還有就是學生習慣了傳統課堂中教師的“一言堂”。因此,為激勵學生勇于說、大膽表達,教師要在數學課堂中實行民主教學,且尊重每位學生,為學生創設出平等和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敢于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情感。
如,在教學《軸對稱》這一課時,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一些圖形,并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常見到的軸對稱平面圖形有哪些?”學生的回答不太肯定。教師見此情況可再次發問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你們身邊有沒有呢?大家可小組討論。”教師逐步逐步引導學生大膽想像,以此能夠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熱情,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如此一來,便在無形之中調動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再如,在教學《認識底和高》時,在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時,教師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量出上下兩條邊之間的距離,學生匯報得出量一條垂直的線。教師趁機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它在數學里叫什么嗎?哪位同學能說說什么是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底呢?”然后,教師再出示高和底的定義。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具體情況追問學生:“平行四邊形的高有幾條?”相信會有學生說一條,也會有學生說二條。這時,教師不要立即向學生展示問題的結果,而應是表揚勇于發言,勇于表達的學生。然后,對答對的學生適時給予表揚、肯定,對答錯的學生更應該給予鼓勵。最后,教師要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思考答出無數條,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高為何有無數條。如果教師每次都設法找出學生的閃光點,且對學生一點點的進步都給予充分肯定,讓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學生就會對說話越來越感興趣了。那么,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將進一步加強。
三、重視訓練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語言訓練為主線、思維訓練為主體,讓每位學生都有“說”的機會,且讓學生都有話要說。同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發言給予積極的反饋和評價,讓學生說的熱情得到激發,說的能力得到提高。
1.獨立思考
小組討論和獨立思考本來是不矛盾的,但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卻很困難。學習好的學生一般會在教師提問后,首先把自己的答案、想法表達出來。這可能會導致學困生覺得已有同學分析了題目且解答了題,那自己就不用再思考了。這使得學困生沒有發表自己的真正想法。所以,在小組討論前,每位學生應獨立思考,思考過后再在小組內部發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共同商討形成小組的集體意見。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要說、有話可說,使全體學生的“說”能力都得到發展。
2.小組討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理論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而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因此,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小組成員要互幫互助、相互提問、共同商討,以達解決問題的目的。經過小組內部討論后得出結果,并由小組組長代表小組全部成員發表見解。小組長可以輪流交換,這樣可使每位學生都有表達的機會,也為膽子小、口頭表達不好的學生提供發言的機會。
3.大組交流
在小組討論后,學生的學習熱情一般處于高漲狀態,教師要懂得抓住時機,組織班級進行交談,再次為學生提供信息交流、共享、共學的機會,使得信息資源在全班全面暢通,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學生語言思維得到升華。在課堂中,教師要做到先讓學生自言自語地說——說給自己聽聽,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想說的告訴學生所在的小組——說給同伴聽聽,最后再請學生單獨發言——說給大家聽。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學生從怕說到敢說到會說。長此以往,學生就逐漸會敢講、愛想,從而呈現出積極表達交流的學習欲望,進一步使學生非正式的書面語言向正式的書面語言轉化。
四、循序漸進,培養學生語言的邏輯性
不少學生把作業完成得很好,但教師讓學生把自己在做作業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卻總表達不出來。就這一現象,教師應想策略,設計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把自己腦海中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思維具有邏輯性,所以語言表述時要有依據、要清晰、有條理。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邏輯思維順序,向學生傳授思考的方法,引導學生有邏輯地思考,使學生學會用語言表達數學知識。
1.啟發學生說算理
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學生對于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一些算理知識好像是聽明白了,但到實踐計算時卻總是解答不了或者解答步驟出現錯誤,這是理解的表現嗎?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取決于學生是否能清楚地將算理的意思表達出來。其實,讓學生講解一下算法的過程,也就是檢驗學生對知識是否理解與掌握。
2.引導學生講思路
應用題的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簡潔的數學語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應用題的內容,有利于學生對題目中的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與解讀。在這一過程中,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會看到這一現象:部分學生能用書面語把應用題解答出來,但卻不能通過語言表達把解題的思路說清。解決這一現象問題需要從口語表達訓練入手,培養學生解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如,王阿姨買了9.5千克的蘋果,給售貨員30元,找回7.2元。每千克蘋果多少錢?教師可先讓學生認真分析、解讀題目,并引導學生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回答問題:
(1)求每千克蘋果多少錢,應該要知道哪些條件?
(2)從題目中,我們可得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未知條件是什么?
(3)我們應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
(4)題目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如何列式?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回答問題的這一過程,就是讓學生有條理、有步驟分析的過程。通過反復的語言訓練,學生就能把分析的過程用具有邏輯性、完整性的話語表述出來,久而久之,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慢慢就會更加通順、流利,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培養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數學能力的提高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把“說的訓練”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且要認真地完成。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耐心引導學生,為學生多提供“說”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說、不斷地說、流利地說,從而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使學生運用語言大膽展示自己個性的思維,進而使學生把數學“說”好,學好。
參考文獻:
[1]高秀娟.中職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J].神州,2020(1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