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強調民族振興、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在2014年提出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地理等課程應結合教學環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這一綱要的提出,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向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文章論述了如何將傳統文化元素注入地理課堂,實現課程開發的多元探索,提升并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地理教學;傳統文化;學科融合;古詩詞;古代思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人們精神的家園。遼闊的疆域和特殊的地理環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生活,地理學科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我們把地理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探究,實際上是對地理學科本身的突破和深化。
在地理課堂中,我們如何將傳統文化的不同形式在地理課堂中自然地融合,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挑戰。這除了對教師的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外,更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必須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在平時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如何把素材用活,如何運用得恰到好處、事半功倍,創設有趣、靈動的課堂,使學生能快速理解并有一定的啟發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本節地理知識的同時,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提升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文章特以人教版七下歷史與社會一節公開課《稻作文化的印記》課堂教學中的幾處典型教學設計進行論述。
一、 創設情境,構建傳統文化認同
地理學科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導入環節從實際生活出發,創設小活動:【勤四體、分五谷】,教師出示五谷實物,請學生來分一分,并穿插講解“五谷”一詞最早出現于《論語》,為:麥、菽、稷、黍、稻,學生對這些谷物的探究興趣非常濃厚,在教師引導下,做出了正確的區分。一日三餐中的大米,即水稻在五谷中有著“優越”的地位——五谷之首,那么水稻作為五谷之首,生長在怎樣的自然環境中呢?順利導入本節課主題。此設計有助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符合中學生關注新鮮、有趣事物的個性特點。由于本節課內容主要學習的區位是湄公河平原,學生主觀感受比較遙遠,那么我們第二個小環節【追根溯源】,則拉近了學生與水稻之間的關系。作為課外知識的補充,教師出示了我們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碳化的稻谷遺存,它是世界上已知較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也更加明白古今中外,無論人們生活在哪里,都在積極利用當地的自然環境,創造著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
水稻之所以能在這些地方留存至今,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此處筆者引用《晏子·春秋》中大家熟知的一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給予學生啟發,同時為本節課主要探究的內容——湄公河平原適宜種植水稻的自然條件作出鋪墊。
二、 活用詩詞,提升綜合思維能力
通常我們在分析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時,從地形、氣候、水文、資源、土壤、光照等角度來分析,筆者引用了《呂氏春秋·審時》中“夫稼,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這是傳統文化中樸素的自然農業觀,也是分析自然環境的方法論,學生從傳統意境中體悟農業生產所需具備的三大因素,受到了很好的啟發。
在分析自然環境時,筆者列舉了幾首詩詞,如:“西南望平原,汝水稻千頃”(《北山雜詩十首 其六》宋·蘇過)啟發學生想象該詩中描繪的水稻景象,是一片一望無際的稻田,那么我們可以推斷水稻最適宜種植的地形是平原。“雨過山村六月涼,田田流水稻花香”(《山村》宋·戴復古)啟示水稻適宜在降水充沛、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辛棄疾)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詩詞,“蟬、蛙”等詞向學生傳遞出水稻生長的時節。
中華經典傳統文化有許多是通過詩詞歌賦呈現出來的。如果單刀直入地將分析自然環境的方法教授給學生,未免過于枯燥和僵化,通過這種形象的設計,結合實際生活,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更直觀地了解自然環境包括哪些要素。這一方法的應用體現了“以生為本,以導為方”的教學理念,進而激發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興趣和成就感,也增強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紛紛上臺展示自己的小組成果,取得了非常好的課堂效果。
一方面,在分析湄公河平原這里的自然環境時,按照傳統地理課堂,向學生展示出地形圖、區位圖、氣溫曲線與降水量柱狀圖等,引導學生從圖當中獲取信息,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地理課堂上分析區域地理位置問題時,如在什么樣的地方適合發展水稻種植業,還可以用孔子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進行解讀,這啟示我們首先要了解世界上的各個地區的特色,經過一番深入考查、對比(自然環境的各個要素),才可以真正了解、選擇出最適宜的地區。無論是發展農業還是其他行業,都適合用同樣的方法全面考查,深入探究,權衡利弊,找到最適宜的自然環境,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
《淮南子·齊俗訓》中“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是對中華民族智慧生存理念的最高概括。在本節課堂的總結升華階段,筆者結合這篇古文,啟發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思考。學生從水-漁、山-木、谷-牧、陸-農這些對應的詞中,更能充分直觀地認識、體悟人們總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從事與之適宜的生產活動,從而加深對“因地制宜,人地和諧”理念的認識。
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利用古詩詞中傳遞的地理信息,啟發學生思考相關的地理知識原理以及分析地理問題的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使課堂不再是枯燥的講解式分析課,變得更有趣味性。古詩詞為課堂提供了特殊的學習情境,讓地理課堂大放異彩。
三、 體悟傳統,建立和諧人地觀念
在地理學科中,最主要的核心就是研究“人地關系”,它不僅是解決地理問題的方法論,還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理念。
細細研究,便會發現地理學科中的“人地和諧”理念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謀而合。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質上就是將天、地、人作為和諧的整體來看待,它強調自然萬物的協調統一,也強調“應時”理念,只有符合自然的發展規律,才能“順其自然”,其中蘊含著因地制宜、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思想。在地理學科中,我們講“人地和諧,因地制宜”,應該說與“天人合一”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世界區域地理,都是殊途同歸。習近平主席說:“如果破壞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壞了水,山就變成禿山,水就變成洪水,泥沙俱下,地就變成了沒有養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溝壑縱橫。”學習地理知識和理念,有助于我們在現實中解決問題。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先民在日復一日的勞作中凝結成了寶貴的智慧,我們既要把所謂的“理”講清楚,也需要引領學生思考“理從何來”,筆者認為,將傳統文化融入課堂,絕不是簡單的旁征博引,更應當對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內涵進行滲透,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為地理課程的學習提供更多元的探索,也是對地理課程的深化。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突出“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這一主線,自始至終貫穿地理學習過程,促進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深化。
四、 學以致用,提升地理實踐能力
如何把知識落到實處,學有所用,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近年來,隨著學科素養落地教學,中考命題時常滲透對傳統文化中相關地理知識的考查,通過地理課堂與傳統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學生逐漸提高了分析、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考試中對古詩詞的分析理解能更加游刃有余。另一方面,學生提高了從地理學科角度挖掘傳統文化的興趣,養成了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探索的學習習慣,極大地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會主動和教師探討古詩詞中有趣的地理知識,在一次次充滿詩意的切磋中,實現了教學相長。我們需要根據時代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階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樹立人地和諧的理念,更要重視對學生區位認識素養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踐力的能力給予高度關注。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主陣地,它承載著多重使命。《歷史與社會》課程總目標旨在對學生進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創新精神、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作為一門綜合性的人文課程,其價值在于整合歷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從這個角度來講,將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融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五、 為學而教,探索創新課堂路徑
總之,時代更迭,教師已經逐漸從知識的傳播者角色過渡到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新課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師,要敢于對基礎課程進行多元探索和創新,基于學科知識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無論是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傳統文化的體認都具有巨大的意義。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們應當放遠目光,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探索,突破定勢思維的局限,形成自己獨特、新穎、富有創新的見解。我們更應當身體力行,創新課堂教學策略,將傳統文化精神厚植于人文學科之中,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育。在融合實踐的過程中,對教師自身的素養和知識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教育從來沒有一蹴而就,歷史與社會的教師深有感觸,變化總是日新月異,怎樣在不斷變遷中一次次突破自我,適應新的教育環境,做出新的教育嘗試與探索,值得我們去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宏英.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2017(3):13-14.
[2]李遠亮.地理核心素養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課堂的探究[J].課堂教學,2019(42):44.
作者簡介:楊帆,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采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