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宣辰
如果你問江津區珞璜鎮合解村人:你的家鄉是什么樣的?
他們多半會給你唱起歌:花紅菜綠果飄香,魚兒游蕩水中央。平安和諧百業旺,高速公路家門旁,座座工廠排成行,幸福歌兒天天唱……
唱完,他們還會笑著跟你說:“實際上,家鄉比我唱的還要好。”
這是合解村的村歌《大美合解村》,一首由合解村村民原創的歌。這首歌還獲得2020年“慶豐收·迎小康”中國村歌大賽一等獎。
“從你們身上,我看到了鄉村文化振興的幸福模樣。”大賽現場,評委感嘆道。
富了口袋還得富腦袋
2001年,致富能手莊太前被大家推選為合解村黨委書記。那時合解村一窮二白,村里連辦公場地都沒有,甚至還拖欠著兩萬多元費用。
發展產業,讓村民擺脫貧困,是合解村的當務之急。
合解村土壤肥沃、地下水源充足,農民多以種植蔬菜為生,這讓莊太前萌生了發展蔬菜產業的想法。2002年,他一邊為村民擔保籌款,一邊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帶領10多位村民優先發展蔬菜大棚,第二年便見了效益,其他村民見狀,紛紛加入。
2009年,已發展為重慶市新農村建設推進村和重慶市無公害蔬菜基地的合解村,已有無公害蔬菜1200畝,大棚蔬菜600畝,還與重慶永輝超市簽訂了長期供菜協議,每畝蔬菜的年毛收入在3萬元左右。
與此同時,莊太前與其他村干部多方奔走,通過招商引資等渠道,先后引進了創構建材、富興包裝、七源食品等10多家企業,帶動了全村經濟發展,大家紛紛建起了“小洋樓”。
可日子好了,新問題也來了。
原本起早貪黑才能混個溫飽的村民,現在有了錢也有了閑,村里開起了麻將館,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多。
征地修路、建廠,原本是為群眾謀福利的好事情,卻有村民以“占了我家地”為由,拒絕工程隊施工;村里修建辦公室,增添公共設施,卻有人說是村干部給自己謀私利,不斷添亂;村民間的爭執更是常見……
“大家口袋富了,腦袋還是空的。”莊太前意識到,村里的工作重心,得調整了。
以賽促學唱起幸福歌
心不齊,難成事。為了能有效處理矛盾糾紛,莊太前在村里設立了調解室,有時候還開大會教育村民要誠實守信、勤勞節儉,但收效甚微,總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2013年的一天下午,莊太前和幾位村干部突然聽見退休教師楊天智家的院壩里響起了音樂,“走,我們去看看”。
原來,楊天智正在教10多位村民唱歌、跳舞。楊天智教得認真,村民也學得認真,其中有一位還是經常與其他村民起爭執的“刺兒頭”。
“‘刺兒頭很久都沒有‘光臨調解室了,原來是來了這里。”莊太前對其他村干部說道。
看著村民在陽光下的院壩里共同舞蹈,莊太前心生一計:或許讓村民多參加文化活動能潤物細無聲地提高村民素質,團結村民。
很快,莊太前就安排村里幾位有文藝特長的村民編寫出了合解村的村歌,還編排了村舞,莊太前則擔任起了老師。
此外,他還動員幾位熱心村民,成為合解村文化志愿者,使用他們的院壩作為練歌、跳舞場地,音響設備費用由村委會補貼。
老師、場地都有了,但最大的問題還未解決——如何讓其他村民主動來學村歌、村舞呢?
“給獎勵,辦比賽,以賽促學!”莊太前和村干部們制定了一套《大美合解村》廣場舞比賽制度。每個村民小組選派最好的隊伍比賽,根據得分,每個團隊能得到現金或物資獎勵。
一石激起千層浪。比賽消息公布后,村民紛紛主動參與,村里13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都組建了好幾支表演隊,大家忙完農活,放下鋤頭,換身衣裳,就跑去練習唱歌、跳舞。
2014年的重陽節,比賽開始了。
隨著《大美合解村》的旋律升起,村民跳起了輕巧的舞步。他們的姿勢雖然還有些生硬,有時甚至跟不上節奏,但臺下的幾百位村民卻看得津津有味,慢慢地也齊聲唱起了村歌。
準備上場的村民,在臺下互相鼓勵;有村民跳錯了,觀眾雖笑卻也鼓掌加油。
看到這些,莊太前高興地對其他村干部說:“見效了。”
靠著以賽促學的激勵機制和文化志愿者的努力,合解村走出了以文化促進鄉村和諧發展的第一步。
文化育人細無聲
合解村的第一場文藝比賽結束了,但它卻如驚蟄雷雨,催生著合解村的種種變化。
麻將館里的人少了,文化志愿者院壩里的人越來越多,還有人向村干部提議,多請專業老師來指導跳舞、唱歌。
村民的反應,讓村干部們大喜,他們決定“再添一把火”,制定了繼續豐富大家文化生活的“八個一”方案:唱響一首村歌,每個村民小組建設一個文化大院,組建一個藝術團,每年至少舉行一期文體培訓班、一次文藝匯演、一次文化體育運動會、一次村企文體聯誼活動、一次春節院壩聯歡會。
這些計劃在村“兩委”和文化志愿者的努力下,一步步變成了現實——
各具特色的文化大院先后被建起,有的鋪設了塑膠球場,有的設置了書屋,但每個大院都有跳舞的院壩和休息室;
村“兩委”邀請藝術團專業老師不定期來指導,還將村民送去藝術團學習,培養自己的文藝骨干;
村民從只會跳廣場舞,到會打腰鼓,跳竹竿舞、孔雀舞,還自編小品、相聲,成立了江津區的第一個農民藝術團,不時還受邀到其他村鎮表演;
春節院壩聯歡會已連續舉辦多屆,一屆比一屆熱鬧;
每年村里評選“好婆婆”、“好媳婦”,他們的故事感動、激勵了許多村民;
……
文化育人細無聲。近幾年,來調解室的人越來越少,村里引進了更多企業,新建了公共服務中心、文化廣場,水泥路通向家家戶戶。
村民自創了“村徽”,他們將“合”字化作三“人”重立的樣子,被花環包圍著,寓意合解村上下合心合力,共同創造鄉村美好生活。
有村民給村“兩委”寫感謝信:感謝村干部,真心為我們著想。引資建廠、修路搞產業,還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娛樂活動,讓我們農村人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干群一條心
在合解村文化廣場,展示著各個村民小組的表演掠影與合解村曾獲得的榮譽: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重慶市文明村、重慶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江津區文明村……
2020年,原珞璜鎮玉觀社區黨委書記黃林接下了莊太前手中的“接力棒”,成為合解村黨委書記。看到村里這些榮譽時,他感到難以置信:合解村為什么這么強?但很快,他明白了為什么。
黃林任職后,第一項工作就是人居環境整治。實施前,他本已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但沒想到短短幾天時間,村民就將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凈整潔。
“村民都相信村干部,根本不用多費口舌解釋、勸告,甚至還有村民自發組織了清潔小組。”黃林在合解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干群一條心”。
贏得這一切的原因,都源于村“兩委”多年來的初心:為民辦實事。而這,也將是黃林的使命。
來到村里后,黃林帶著村干部為發展產業四處奔波,為爭取項目熬夜工作,繼續完善村內文化活動制度和娛樂設施,吸引更多村民參加文娛活動……
2020年11月,黃林帶著村民一起參加2020年“慶豐收·迎小康”中國村歌大賽。在大賽總決賽及頒獎儀式現場,黃林站在領獎臺上將一等獎的獎杯高高舉過頭頂,他強壓著內心的激動說:“我們合解村會越來越好!”
此時,正坐在村內文化廣場和數百位村民一起觀看比賽直播的莊太前,眼含熱淚。
在歡呼雀躍中,不知是誰帶頭,大家齊聲唱起了村歌,歌聲響徹夜空:“有一個炊煙裊裊的村莊,那是我美麗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