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寶榮

[摘? ?要]大數據在給教師專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及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教師應圍繞這些挑戰轉變教育理念,更新并反思知識結構,形成智慧與素養,提高數據處理及應用能力。基于大數據的支撐,為有效促進專業發展與成長,教師可以對專業發展的決策機制、培訓模式、評價方式做出要求,在專業發展的行動自覺與共同體發展方面做出要求,走外促與內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
[關鍵詞]大數據;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變革
21世紀是大數據的時代,為了更好地促進大數據與教育的結合,我國先后發布了《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重要文件。大數據與教育的結合是發展的必然態勢,如何有效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切實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一、大數據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挑戰
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發展、完善,從專業新手到專家型教師發展的過程[1]。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及大數據理念、技術的滲透與應用,對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知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教學理念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海量信息資源,使學生可以使用多種終端設備進行自主學習,極大地挑戰了教師作為主要知識傳播者的傳統角色。傳統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代表掌控著課堂并對學生進行單向度傳授,弱化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種情況在大數據時代發生了改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逐漸得以回歸,這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教學理念,由“教師如何教”轉向“學生怎么學”,探討有效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
2.教育教學知識的挑戰
大數據表現的高存儲性、易獲取性、可共享性、高價值性等特征使得教師的知識權威日漸式微[2],給教師的知識學習內容、學習時間與空間帶來了挑戰。教師知識學習的內容更加豐富化與精細化,除了教育教學知識、學科知識及學科教學知識外,還包括教育技術知識以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知識(TPACK)。知識學習時間的高效化,得益于大數據技術及平臺能夠精準分析教師的日常學習數據并精心定制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時間效益。知識學習空間的交互化,在于通過大數據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促進教師的線下培訓與線上學習的結合,實現現實空間學習(如教師培訓)與虛擬空間學習(如網絡研修)的交互,沖擊了傳統學習局域化、區隔化的空間障礙,有利于知識的進一步更新與發展。
3.教育教學能力的挑戰
大數據時代的教學資源平臺更加開放,互聯網、人工智能、微課、翻轉課堂等平臺逐步改變著學生的信息獲取方式、知識的建構與學習途徑,也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基于數據的教學將成為常態,這就需要教師具備適用于大數據時代的教學能力。教師既要具有根據教學目標與內容的要求對海量信息資源進行甄選并且確定最優輔助教學資源的能力,也需要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知識、熟練操作并在課堂活用新技術的能力。
二、大數據背景下
教師專業發展需要的應有之變
面對大數據對教師專業發展提出的要求,教師需要直面挑戰,思考應對之策。
1.轉變教育教學理念
一是在教育教學觀上,實現由“教學者”向“助學者”的轉變。大數據沖擊了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教師需要從知識的傳授轉向對知識的引導,從單向傳輸變成學習的助產,實現由主宰課堂的“教學者”向教會學生學習的“助學者”轉變。結合新時代學生的培養目標,教師從教授學生的記誦之學轉向授“漁”之學,將促學之道與助學之法落實在課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方法與能力以應對大數據帶來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進度的挑戰。
二是在教育研究觀上,實現由“教育研究的邊緣人”向“教育教學的研究者”的轉變。受傳統觀念與知識能力的限制,教師雖然身處教學現場但卻遠離教育研究而淪為邊緣人。大數據時代的教師應借助獲取和熟悉第一手數據的便利性優勢,利用大數據技術去研究已有或潛在的問題,同時保持一顆純粹的研究之心,不急功近利地追求理論建樹,而是期望在研究中指導教學,改進實踐。
三是在教師學習觀上,實現由“職前受教者”向“終身學習者”的轉變。在知識門類激增、更新周期縮短的背景下,教師過分依賴集體培訓可能會使個體的獨特性與能動性湮沒于形式化的培訓中,因人云亦云而產生同質化危機。為此,教師需要強調自主學習的價值,緊跟教學新動態,成為終身學習型教師。
2.更新并反思教師專業知識結構
埃德加·莫蘭指出,知識是在學科間被肢解、分離、箱格化的,這樣就難以解決多學科性、多維度、全球化的現實問題[3]。學科間的壁壘將隨著大數據技術及平臺的推廣使用逐漸淡化甚至被破除,各學科之間的聯系與溝通將加強,這也需要教師打破固有領域的知識學習,提高跨領域學習的能力,使知識結構從封閉單一走向多元開放,最終適用于包容、互通的大數據時代。另外,純粹追求獲得知識并非教師專業發展的最終目的,教師還需要實現從信息到知識的轉換,并經歷自我內化與理解而升華為智慧與素養的過程。因而,在信息井噴式蔓延的大數據格局下,教師更需要形成有關數據的智慧與素養,準確觀察并精準把握教育領域的數據變化,實現“數據—信息—行動化知識”的轉變,持續地促進教與學。
3.提高教師的數據處理與應用能力
作為信息資源與技術工具的大數據可以成為問題思考與行為決策的基本出發點,讓數據開口說話[4]。有效的教師專業發展需要更加科學化和顯性化的大數據支撐,更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發展能力,尤其是數據的獲取、處理、分析、應用的能力。大數據可以實時監控師生在課堂中產生的行為數據,將其反饋到教學過程中以改進實踐,但如果教師使用數據不當或“生搬硬套”技術,可能會導致教學的形式化、機械化,教學質量與效果反而下降。在面對大數據技術及平臺中的龐大信息與炫目的技術中,教師也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避免因使用過度或失當而產生倫理與道德問題。例如,在沒有加密與保護措施的情況下,隨意將師生的隱私數據泄露給軟件開發商或科學研究者會產生嚴重的倫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