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梅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會發生隨機教育,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和啟發孩子從當前外控到內驅力驅動的轉型型學習,即深度學習?如何運用教學機智,創設有效課堂?本案例分析采用敘事心理治療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守望孩子成長,引領教師成為智慧型教師。
【關鍵詞】深度學習;教學機智;守望成長
幼兒園里的某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里,長出了一棵神似“含羞草”的植物,在微風中輕輕地舞動著優美的身姿……不知不覺中吸引了一位小朋友的目光,他輕輕地走了過去,小心的撫摸了一下它,故事就這樣悄悄地發生了……一天、兩天、三天,可愛的小男孩都會輕輕地去撫摸一下它,給它澆水、給它治病,跟它訴說心中的秘密……
在幼兒的學習生涯中,作為幼師,如果只是為了交給幼兒知識而教,那也許只是做到幼師最為基本的職責。什么樣的老師才能超越職責,成為幼兒們心目中喜歡的、崇拜的、交心的好老師、好朋友呢?筆者想,在“含羞草”的故事中,教師和學生不經意間的一個停頓,一份相互之間對承諾的守望,或許是對教育的一點感悟,又或許是對自己更深層次的一些啟發吧。
一、教師眼中有什么?——觀學生、抓契機、激動力
因安全巡查,筆者走到了園區的一個角落,恰巧觀察到了一位可愛的幼兒對自然知識的渴望。一顆想知道幼兒正在對什么感興趣的心理驅使下,筆者停下了腳步,在不打擾幼兒學習的思想下,忍不住拿出了手機,悄悄地錄下了這段視頻,也聽到了小朋友發自內心的好奇話語:“不知道它是什么草,在幼兒園怎么會出現這種草?這是不是一棵含羞草?”觀察到他邊伸手邊觸摸這棵草,繼續自言自語地說:“咦,它怎么沒有縮起來?”然后還用手快速地去碰了碰它幾下,發現沒有卷縮,他沒有再說話,只是靜靜地觀察,像是在思考著什么。
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筆者輕輕地走了過去,安安靜靜地和他一起觀察,等待他下一步的行為。幼兒發現了筆者,輕輕地說:“宋媽媽,不知道這是一棵什么樣的草?很像含羞草,可是它又不卷起來。”筆者也情不自禁地和他進行了對話:“你認識含羞草嗎?它是什么樣子的?”幼兒說:“我認識含羞草,樣子和這個很像,但是葉子沒有這么大,它會卷起來。”筆者繼續追問:“他是怎樣卷縮起來的,你能學給老師看看嗎?”說著,他馬上邊說邊用自己的小手模仿含羞草合攏的動作:“他的葉子會從兩邊向中間合攏,就是關起來。”幼兒簡單又形象的描述,讓筆者非常驚喜,內心深處涌現出一股熱流和沖動,要和這幼兒深度探究,這到底是一棵什么樣的草?”
二、教師手中培什么?——培興趣、找方法、共學習
大家都知道,幼兒園的生活和學習都是有時間的規律和限制,在筆者和幼兒的觀察中,絲毫沒有感覺到時間的流逝,但早餐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幼兒不得不盡快回到班級,筆者看到他意猶未盡,不想離開的眼神,判斷出他對知識的渴望程度。如何保持幼兒繼續學習的興趣?筆者想,何不在此時順水推舟,將問題推給幼兒,繼續幫助他發現問題,尋找方法,探索結論?于是,筆者說:“寶貝,很感謝你和老師分享你發現的秘密,這到底是不是一棵含羞草?你幫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來驗證?想到了,明天早上你上學時,老師繼續在這等你分享發現的秘密,好不好?”他開心地往教室走去,筆者也繼續巡查安全。突然,他又跑回來,比劃一個愛心的手勢給筆者:“宋媽媽,愛你哦,明天見!”此時,筆者開心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筆者用雙手舉過頭頂,回給他一個大大的愛心,這也許就是師生之間的約定,對快樂明天的期待……
一位教育家說過:“教師的天職是讓學生健康成長,不只是身體,還有心理。”是啊,作為教師,關心的不僅僅是常規的教育教學,還要留心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隨機教育,關注幼兒在學習興趣的導向下對知識的渴望。
三、教師口中說什么?——給問題、悟方法、找結論
有了第一天的討論做鋪墊,第二天,筆者然遵守承諾,邊巡查邊等待他的到來。遠處,一個小小的身影小跑步式地來到了筆者的面前,開心地向筆者問好,拉著筆者的手走向這棵草,師幼兩人從葉子的大小、外形特征以及枝干的多少開始了觀察和記錄,他認真地數著每一個樹枝上分別有多少片小葉子,他們發現每一片小葉子的排列規律是從大到小,顏色是從深綠到淺綠……
幼兒邊記錄邊回憶著他曾經在一個植物園看到的那棵含羞草的模樣,分享爸爸媽媽帶著他在植物園玩耍的故事:
筆者:你是什么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的植物園?
幼兒:我不記得了。
筆者:你去的時候天氣很熱不?
幼兒:很熱,我穿的短袖,爸爸給我買了冰淇淋。
筆者:你是在植物園的哪個位置發現的含羞草?
幼兒:是在一個墻角發現的,它開了花。
筆者:花是什么顏色的?
幼兒:花是粉色的,一碰葉子會縮起來,像這樣縮的。
幼兒用雙手模仿伸開和合攏。
……
從第一天師幼兩人的交流,第二天師幼兩人約定一起共同找秘密,心中的那份喜悅帶給我們的是對時間的期待。第三天,因臨時有事情要處理,當發現自己有約定時,時間已經過去了5分鐘了。遲到了,當筆者小跑步趕去約定的地點時,遠遠地看到幼兒在門邊拐角處不斷地向筆者來的方向張望徘徊,筆者一時忍不住深深地自責,失信了。自責讓筆者不由地在臉上表現了出來,幼兒小心地問:“宋媽媽,你是不是不舒服啦?老師說不舒服要多喝水的。”筆者蹲下來擁抱著他,小聲地說:“對不起,老師遲到了。”“沒關系,我等你的,你肯定有事情才遲到的。”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筆者為自己的失信感到臉紅。這時,幾位小朋友從這經過,也對我們的觀察產生了好奇,在他的邀請和解說下,他們一起趴在欄桿上觀察著葉子在風中飄擺,用腳踢著葉子玩。過了一會,他們感覺沒有什么,就說:“這是什么呀?不好玩,你干嘛在這里啊,我們走吧!”這句話就像一瓢冷水一樣,給同伴們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持久性造成了打擊。直覺告訴筆者,幼兒們對事物探索的學習興趣即將可能減弱,要馬上解決問題,但要怎樣解決呢?筆者想,最好的辦法是尋找新問題來吸引幼兒迎接挑戰。這時,筆者發現草周圍的泥土已經干出了裂口,于是故意驚訝地問:“呀,這個泥土怎么啦?大家看,出現了什么?這棵草會不會出現生命危險啊?”大家被筆者的提問吸引了,紛紛蹲下來摸土地,摸這棵草……“泥土太干了 ,才有裂縫的。”“要給小草澆水,不然它會死掉的。”“老師,你看,它的葉子下面有蟲子了,原來在葉子的反面有很多的蟲卵。”“老師給它除害蟲吧!”“有什么辦法可以除害蟲?”“我知道,我家有藥水。”“什么藥水?是消毒液嗎?”“那你明天將它帶過來吧”……在筆者的一個問題的帶動下,啟發了幼兒們更多的問題,培養了他們在觀察中建立學習的興趣,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擁有一顆愛心。
四、教師心中育什么?——創情境,用真心,伴飛翔
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他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需要從當前同質化、整齊劃一的學習向個性化、選擇性學習變革的學習中不斷轉變觀念,才能更有效的幫助孩子們轉知成智、轉識成慧。筆者想,這也許就是學習的活力、感知力、思維力,這也許就是從當前外控到內驅力驅動的轉型型學習,即深度學習。
在幼師們的日常教育工作中,經常會發現偶發事件,也許它是課堂上的節外生枝,也許是課堂上幼兒們思維花朵的盛開,更或是幼兒們在課堂上自主學習的源泉涌動。這些偶發事件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契機,但也同樣擁有多元化的教育機智。如果幼師會運用和把握好教育策略與原則,在和幼兒共同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傾聽、提問,幫助當事人找出遺漏片段,以喚起當事人自己對處理經驗而感興趣,進而幫助他自行找出問題的解決之道,而不是教師直接給予建議。如,在第二天筆者和幼兒一起觀察和記錄這個神似含羞草的植物時,通過觀察發、比較法引導幼兒說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覺的部分,也就是在咨詢過程中喚起當事人生命中曾經活動過的、積極的東西,以增加或改變幼兒學習興趣持久性的內在能量。創設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創設一個擁有故事的環境,在這個故事的敘事中,教師最常問的一句話是:“你是怎么發現的,你是怎么做到的……”隨后,會將焦點放在當事人曾經的努力,或他內在的知識和力量上,幫助他、引導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循的原則:第一是正確面對,及時捕捉幼兒們的奇思妙想,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讓智慧之花閃爍光芒。第二是不逃避,設身處地地站在幼兒們的位置上去幫助他們看這個問題,既回答他們的問題,又輕輕地把他們帶回到原來的話題上。這個環節,經常需要采用的是敘事心理治療方法,幫助當事人找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假如當時幼師對其行為嚴厲的批評,或者是直接強行要求幼兒們觀察,那又會怎么樣呢?結果可想而知。幼兒們的學習興趣會因為幼師的權威而強行維持著,但一定不是長久,也許他們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當然,幼師的威嚴也會隨之降低。第三是,抓住機遇,不錯過為幼兒們學習創設的任何情境。這個情境可以是他們引發,地點、時間以幼兒為主,也可以是幼師和幼兒們共同商定,而不是一定局限在教室。幼兒園里的任何一個角落,哪怕只有一平方米的位置,也可以發揮她的教育價值。諸多事實證明,幼師對幼兒們所持的心態不同,產生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因此,幼師應當堅持正確的教育原則,因勢利導,激發積極因素,在積極的教育課堂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是教學機智應當成為幼師們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它必須在不斷的反思與經驗積累過程中獲得。
筆者相信,通過不斷的學習和總結,幼師們一定能夠成為善于運用教學機智,創設有效課堂,守望幼兒成長,成為智慧型教師。感謝這位可愛的小朋友帶給筆者一個“含羞草”的故事,愿用為師之心,伴幼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