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源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端正受教育者的思想,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然后用已成的正確的思想觀念,指導自己日常的行為。針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是這樣甚至要求更高,因為大學身還是是一個國家未來的代表,肩負著未來建設國家的重要任務。但是現在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影響教育效果的嚴重問題之一,如何應對是我們現在思政教育所需要重視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并以此提出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的內涵
逆反心理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學術上并沒有特別明確的定義。在中國接受度比較高的有行為說、情緒說、態度說和主體需要說。因此更多人把逆反心理定義為:“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也就是說教育對象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勢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信息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它主要的表現有:面對正面的宣傳,他會選擇做反面的思考;對社會宣傳的榜樣無端的方案否定;認同不良的傾向或行為;對思政教育做消極抵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1.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特點
首先,絕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是住校生活,集體的生活環境很容易對他們造成影響。才擺脫了高壓和枯燥的高中生活,許多學生活潑的天性逐漸展示出來,他們喜歡與人交流,參加各種各樣的社團,形成一個又一個的集體。尤其是同一個宿舍的同學,如果有一個人產生了逆反的心理,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其他的同學。其次,同學們情緒起伏大,變化快,對思政課和相關老師的態度時好時壞,老師有的時候就會很難把握他們的心理狀態。而且因為這種心理的一大特點就是它產生以后會相對比較穩定,形成之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很有可能會一直伴隨整個的教育過程,影響教育成果。最后,要想讓學生按照教育的內容來控制自身的行為,這一點要做到還是相對比較困難。因為思政教育不僅僅是思想上讓同學們樹立正確的觀念,用這些觀念指導自己的行為也是教育的重要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第一,選擇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相對立。新時代的大學生們,自尊心強,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強烈。有的同學對領導和教師的針對自身的批評絲毫不放在心上,甚至會與他們起沖突,越是批評,其逆反心理就越強。就比如任何一所高校都嚴格禁止逃課,但是越是禁止越是有學生愿意冒險逃課,對于正確的教育和建議也是拒絕接受,因為不能過于反抗,所以他們就選擇對就思政的教育者們采取疏遠的態度,拒絕接受教育的內容,甚至故意違反課堂紀律來影響教學。
第二,對教育的內容疏遠、排斥。一些學生對思政的教育有抵觸的情緒,他們甚至并不清楚教育的主要內容以及真正的目的,就是從心里產生厭惡的情緒,盲目逆反。認為這種教育沒有意義,只是一個勁兒的唱高調,說假話,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和未來的工作并沒有任何的意義。許多學生將這類課程當做聊天、睡覺、寫作業或者其他的課程,甚至有學生敢在課堂上吃飯,同學間流傳最廣的也最有諷刺意義的莫過于“下課了,我們上課再聊”這種言論。對于期末的考試普遍觀點就是死記硬背過了就行。
第三,否定作為宣傳教育的先進典型。樹立優秀的榜樣和典型加以宣傳是現在比較多的一種教育方式,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激勵他們的進步。但是有的學生越是對他進行宣傳,越是不聽不看。部分學生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習慣性的嘲諷和否認,選擇用社會上那些陰暗的事例以偏概全,片面的認為宣傳的正面的東西都是虛假的偽善的,種種行為都會阻礙學校教育活動的開展。
二、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大學生方面
1.大學生身心發展不平衡
一方面,大學生的生理機制基本處于最棒的時候,精力充沛敢于探索,但是心理方面依然處于發展的階段,從高中到大學帶來的巨大變化會讓他們陷入茫然。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環境與之前接受教育的環境相比,變化還是很大的,在大學里需要的是自覺,但是學生的認知能力不可能一下就成熟起來,這就使得有的學生將自己的頹廢和混時間歸結于學校的不作為。這種身心不平衡的情況容易造成學生們對自己的困惑,也就使得大學生思維的多向和不穩定以及缺乏理智,這就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
2.大學生自我意識不穩定
現在的大學生是追求獨立,具有反叛精神的。社會對現在的大學生的評價是個性張揚、敢說敢做、特立獨行,這是這一代人的好的一些特點。但是事物皆有兩面,他們對于家庭的依賴和對自己所擁有東西的占有欲都比較強,只要是他人想要干預個人的生活,就會引起強烈的反彈情況。不同于初高中的叛逆,這時出現的這種心理是因為環境相對的自由和放松以及對外界信息瘋狂吸取,經驗和能力增長速度很快,面對思政教育很少會順從地接受,喜歡用自己的方式看待問題,主觀性很強。在這種追求獨立和具有反抗精神的影響下,逆反心理的產生也是很容易的。
(二)教育因素方面
1.教育者自身素質缺乏
課堂上,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素養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心態和對這門課的印象。思政課是一門涵蓋面很廣的課程,這需要老師自身的涉獵廣泛。但是很多老師自身對這門課的認識就不夠,他們的知識面窄,觀念陳舊,不愿意主動拓寬自己的視野。這樣的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通常會出現觀點與當今社會不符,勉強圓話的情況。還有些老師對教學缺乏激情,將課程當做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不與學生交流,這樣的態度對學生,學生也會用這樣的態度進行反饋,逆反心理的產生也就是必然。
2.教學方法落后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學校自然也是要跟上發展的步伐,這也對教學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的灌輸法是沒有強制的意味在里面的,但是現在大家的普遍思維就是灌輸等于強制。這是由于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缺乏交流互動,課堂中多用命令式的語氣來讓學生接受內容,灌輸的量超過了學生接受的度,學生就會覺得無聊、乏味,逆反心理也很容易滋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應對措施
(一)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教育是否有效,最終還是由教育對象來評判的。主動的教育,其實就是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自己對自己進行教育,是一種自發的行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自己教育自己,這需要自覺性和能夠堅持的好品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開展自我教育,使自己的修養得以提升,形成正確的觀念然后知道自己的行為,可以有效的遏止不良思想和行為滋生,避免他們不斷發展而帶來更多不好的影響。
(二)提升教育者素質,改進教育方法
提升教育者素質方面,第一,要讓教育者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和理論素養素養得到提升;第二,思想道德水平也必須得到提升;第三,對逆反心理的認識要改變。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逆反心理是有害的,對它持以否定的態度。實際上,逆反心理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出現。它會阻礙思政教育的進行,對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是老師更應該客觀的看待事物,還應該看到逆反的心理實際上是一種對這門課程這種教育的提醒,有時候甚至有引領大家開拓創新的可能。因此,教育者該做的是積極引導,循循善誘,積極與學生進行互動,切實的了解學生真正的看法和需要,對癥下藥逐漸消除逆反心理。
教育者們還應該嘗試其他的方式,比如討論、實踐等,活躍起來課堂的氣氛,讓學生能夠融入在里面,尤其是現在多媒體設施的普及,新的東西很容易就能通過網絡展現給學生,學生也更有興趣,這也有利于消除學生的抵觸心理。
(三)重視高校心理咨詢平臺的建設
雖然我國對于逆反心理并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不可否認逆反心理是一種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定要有一定的渠道去疏導從而使得這種問題得以緩解或解決。每一所高校都設立有心理咨詢室,但是其使用率卻非常的低,還是有很多同學不夠重視自身的心理這方面的健康狀況,還有些同學依舊將心理咨詢或者心理疏導看作是“精神病”,對此諱莫如深。其實真正的健康不僅是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同樣重要,定期的心理咨詢和心理疏導已經逐步的進入到現代人的生活,社會方面對此也是鼓勵和推崇的。高校也應該對此積極宣傳,將逆反心理的疏導歸納其重,在保證學生隱私的情況下,鼓勵有這方面困擾的同學及時咨詢,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進行科學的評估,幫助他們增強心理素質、排遣心理痛苦、維護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幫助青年學子規范自我行為,提升素質的重要輔助力量,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這方面的建設,用恰當的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來緩解、消除逆反心理的產生和形成,幫助學生接受思政教育。
參考文獻:
[1]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郭聰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陜西人民出版社[M].2008.
[3]吳玉剛.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與優化措施分析[J].高教學刊.2016(16).
[4]馬鑫.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逆反心理及其對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5.
[5]陳新.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研究述評[J].河南社會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