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超
[摘要] 家訪是學校全面育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家校合作共贏的德育措施。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家訪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本文從“適度原則、歸因理論、辯證關系”三個哲學視角出發,對如何有效提升家訪教育內涵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 家訪;哲學視角;教育內涵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很多班主任在和家長交流時,都以QQ、微信、班級博客、班級郵箱、班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代替,很多家長也對家訪的意義產生質疑。這些現象必然會導致家校溝通效率的下降,家長和老師之間的關系緊張,不利于良好家校氛圍的營造。雖然信息化便捷了家校間的溝通,但家訪以其獨特的教育價值,依然是目前促進家校合作共贏不可或缺的方式。
一、家訪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1.教師角色偏差
家訪是建立在孩子共同成長、家校雙方共同解決問題基礎上的家校聯系方式,但有一些老師卻忽略了這一點,出現了角色上的偏差。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一些老師在和家長交流時,沒有做好“預案工作”,應對家長提問時信心不足,交流效果比較差;二是許多老師在家訪時,把家長當成自己的“教育聽眾”,給家長滔滔不絕地講教育的大道理,家訪成了老師的“一言堂”;三是一些老師在和家長交流時,總是搬出一套學校的規章制度,讓家長感覺家訪就是學校文件精神的傳達,而不是為了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這些教師的角色偏差讓家訪的效率比較低,家長必然對家訪不抱太大的期望。
2.教師指導意識不強
通常而言,需要家訪的學生多是“特殊學生”,這類學生要么是學習比較吃力的學生,要么是在行為習慣上與班級公約格格不入的學生,家訪正是為了幫助家長,引導學生自我成長。但在實際家訪過程中,有一部分老師會不斷強調孩子在校的種種不良表現,而缺少解決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樣家長就會對老師的能力持質疑態度,家訪也就無效果可言。
3.重形式輕結果
學生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家訪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家訪過程中,一些老師在內心只是抱著完成學校規定任務的態度,簡單和家長談一談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紀律問題,然后象征性地表示以后會重點關注孩子的成長,但卻沒有形成持續的跟進和學生幫扶方案,班主任對于學生的幫助和引導僅限于家訪后的一周內,這其實也使家訪流于形式。有的老師甚至從內心拒絕家訪,給家長留下應付差事的印象,家長對于孩子在校的一系列變化不能實時了解,自然對家訪后的班級工作支持度會有所降低,家訪工作很難做出成效。
二、哲學視角下的家訪改進措施
1.家訪必須遵循適度原則
適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準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我們在實踐中既要防止“過”,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確的方法,促使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功。例如,之前筆者在帶班過程中,有一位很頑皮的學生,幾乎所有帶過他的班主任都給他貼上“刺頭”的標簽,我在接手班級后,結合自己之前的帶班經驗和咨詢其他班主任的做法,嘗試了很多種教育方法,結果都不理想,于是,我決定家訪。當時其實沒考慮太多的客觀因素,單純地就想看一下學生生活的真實狀況,從而找到教育好學生的切入點。結果那位學生家長家里沒做任何準備,我看到了一位留守兒童的最真實的教育環境,并在和孩子的爺爺奶奶交流后,為他的成長制定了專門的幫扶方案。這位同學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自我,逐漸融入集體,不再刻意違反班級紀律,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在我去到他家之前,有班主任曾經做過家訪,但都是提前通知,孩子的爺爺奶奶每次都會精心布置,班主任沒能看到孩子最真實的狀態,也就不能針對實際情況做出更好的教育策略改變,這顯然不符合家訪要適度的原則,其家訪的效率自然是比較低的。
2.家訪要用好歸因理論
哲學家海德在其著作《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通過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歸因理論是用來說明和分析人們活動因果關系的理論,人們用這個理論來解釋和預測相關的環境,以及隨著環境變化而出現的行為。作為老師,家訪必須要用好歸因理論,體現老師扎實的教育理論功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筆者帶過一名學生,小學各科學習成績穩居年級前茅,但自從升入初中以后,學習成績及各方面表現直線下滑,這讓家長對班主任管理和科任老師教學能力產生質疑。為了消除家長對學校及班級管理的誤解,從根本上找到問題并幫助孩子盡快趕上去,我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細致的家訪。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其實孩子在每周回家后只給家長說自己在校的優秀表現,從未將自己成長的困惑或者內心的想法說給父母聽,小學一直是走讀,升入初中以后,孩子本身不適應寄宿制的環境,初中知識難度的增加,再加父母經常不在身邊,孩子內心缺乏歸屬感,所以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也不清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筆者建議家長就近上班,深入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并和學校保持溝通,給孩子創設快樂、和諧的成長氛圍。第二學期,孩子表現較之前有明顯提升,家長也對班級工作投入了很多的熱情。
3.家訪要理解矛盾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貫穿于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狀態。學習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能讓人科學地看問題、辦事情。因材施教就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特殊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必須以更為巧妙的方法給家長指出來,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自己的可操作性的建議,讓家長明確家庭教育需要配合的方面。例如,筆者在帶班時遇到兩個學生都比較喜歡上網,其中一名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但不穩定;另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位居班級末尾。基于這兩種情況的特殊性,筆者想從家庭教育的角度挖掘轉化孩子最有效的辦法,為此分別進行了家訪。經過了解得知,第一位成績好的學生從小喜歡繪畫和攝影,在網上可以找到很多書上沒有的素材,并不是真正沉迷網絡。筆者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建議他自己申請開設社團,并邀請感興趣的同學加入。在經過三年的興趣特長培養后,他順利地考上市里的重點高中。第二位同學的情況則不同,他上網是為了打游戲,因為他本身性格內向,現實生活中沒有自信,而在游戲中能夠找到比別人優秀的地方。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和家長深入溝通,通過“我的成長同伴”調查表,了解哪些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他,鼓勵他積極參與各類集體活動,幫助他逐步建立自信,充實他的校園生活,他在一學期后表現也有很大轉變。準確分析學情,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班主任家訪的最好切入點。
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每個學生都是具有個性特色的成長變化中的人。雖然教育信息化不斷加快,家訪越來越被弱化,但家訪對于師生成長的意義很重要,班主任有必要重新理清家訪的時代意義,提升家訪教育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