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強
[摘要] 班本德育課程是基于班級實踐,旨在立足學生實際,塑造班級文化,培養學生實踐智慧,打造班級特色的系統化的教育方案和體系。本文從班級勞動教育課程為例的實踐研究出發,發現并提煉了目前班本德育課程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了自己思考與解決方法。
[關鍵詞] 班本德育課程;建構;勞動教育
德育課程力是班主任的核心素養之一。目前德育的大趨勢就是德育課程化,班主任的核心競爭力很大程度就是取決于班本課程的高下。因此,對每一位班主任而言,班本德育課程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一項挑戰性任務。
朱永新教授認為,所有的教育問題,里面最重要、最關鍵的因素就是教師。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教育的品質;誰站在講臺前,誰就決定孩子的命運。教師是所有問題的出發點,教師是課堂的生發點。作為班主任老師來說也是如此。班主任應是班本德育課程責無旁貸的研發者、實踐者和執行者。
班本德育課程是基于班級實踐,旨在立足學生實際,塑造班級文化,培養學生個性,培育學生實踐智慧,打造班級特色的系統化的教育方案或體系,是國家課程、校本課程的必要的有效的補充。
怎樣做好班本課程呢?筆者試圖以班級勞動教育為例,談談勞動教育班本課程設計與實施。
一、發現與提煉問題
發現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我們會看到有些學生不會打掃衛生或打掃不夠認真,甚至有學生逃避勞動,勞動委員檢查衛生不仔細,或責任心不強等問題。我們也可以和學生一起發現問題,列出班級勞動教育問題清單。發現不同于看見,發現會持續關注,并進一步深入研究問題進行提煉課程目標。
發展學生勞動素養,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這是勞動教育的課程總目標。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將目標細化、不同學段、不同班級、不同學生勞動教育目標應有所不同。
二、思考與實踐研究
發現并提煉出相關問題后,還要主動思考與探求。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檢索閱讀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如廣州教育局出臺的《勞動教育大綱》、教育部前不久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蘇霍姆林斯基談勞動教育以及網絡上一些勞動教育實例等;通過一些網絡視頻課講座,了解一些學術動態;或者找一些同行進行教研探討;還可以向專家請教指導。
根據問題或研究需要,挑出我們所需要的,從中找到研究方法、找到理論支撐,形成基于班本的勞動教育課程。班級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校內勞動、家庭勞動和社會勞動等三項。
學校班級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培養學生勞動能力的關鍵場所,能有效培養學生對班級和學校的責任意識和公德意識。校內勞動教育課程具體有日常衛生打掃、養花種植、圖書管理、班級超市經營等方面內容。
這一課程中,班級勞動委員是班級勞動教育的重要角色,承擔著課程設計任務,但僅靠勞動委員一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班級的校內勞動事宜是由勞動部團隊具體負責,勞動部又有部長、副部長和干事等,各有分工又相互協作。制訂勞動公約、設置勞動崗位、明確每日勞動常規、安排衛生打掃人員、擬定學期勞動任務單等,全部交給勞動部負責。勞動部每天有專人負責班級衛生的檢查、記錄和反饋,采用團隊內部輪換的方式,充分鍛煉每一個人的管理能力。
當然,班主任一方面要信任學生,相信他們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必要的指導與點撥,促使他們更快成長。從最初的衛生檢查總不到位,再團隊商議制訂完善衛生檢查表格,明確衛生打掃崗位標準;從固定打掃人員到衛生崗位輪換制,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班級每一項勞動崗位,極大地鍛煉了學生的勞動能力。
家庭生活日常也包括重要的勞動資源,能夠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家庭勞動教育課程主要有生活事務處理、家政學習(家居清潔、收納整理、簡單烹飪等)等。我們的學生要會照顧(種植養殖、照顧老人等)、會操作(洗衣機、電飯煲等家用電器)、會自理(烹飪、收納、清潔等)。所謂自理,我們梳理了三大系列,即烹飪系列:洗菜擇菜,做面食烘焙、做家常菜等;收納系列:整理書包、書桌、衣柜、房間,疊衣疊被等;清潔系列:掃地拖地、洗曬襪子和衣物等。
這一課程中,家長委員會起著關鍵作用,讓家長們參與課程項目設計,擬出家務勞動技能清單,進行篩選,擬定階段性目標。每一位家長既是家庭勞動課程設計的參與者,又是檢查者、促進者。
自主設計的班本課程中,所有的評判標準都需要行動主體自行設計。評估中的維度、指標、信度、效度等等,不是出于班主任主觀判斷,而是基于資料和客觀信息的判斷。像班級層面的勞動教育課程主要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班級衛生部評價”,班級衛生部對同學日常勞動有檢查有記錄,基本能客觀反映同學日常班級勞動狀況,還記錄參與非日常勞動情況,如幫助圖書館整理書籍、打掃校園衛生、參加校園義工活動等。
三、整合與利用資源
班主任要以研究者的姿態,整合和利用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資源,如前面提到的相關理論和制度、他人已有的成果等,看是否切題,是否有價值,能否給我們以啟示和思考。
人更是重要的資源。課程育人真正落地的關鍵之處不在于課程本身,而在于“人”。構建適合班情的勞動教育班本課程,需要班主任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學生、家長的參與,需要社區及社會力量的支持。多方協作才是班本勞動教育課程的打開方式,比如學生層面的班會教育、勞技展示等等。
班會教育。勞動教育主題班會,圍繞勞動是什么、為什么勞動、怎樣勞動,讓學生懂得勞動的意義和價值,以及自己要承擔怎樣的勞動任務;學生觀看微視頻《疫情之下的責任與擔當》,了解醫護人員、社區工作人員和快遞小哥工作的忙碌艱辛;帶領學生參觀改革開放成果展,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的道理,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
勞技展示。定期開展勞動技能展示,搭建展示勞動之美的舞臺。入學初勞動教育的重點是整理課程,學校整理書包、整理抽屜,在家整理書房臥室,以創造整潔的學習環境,也是在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于是“書房臥室秀”應時而生。逢年過節時的“我的拿手菜”等,也是班級的傳統固定項目。
四、總結與課程迭代
班本德育課程是新生事物,可研究的空間很廣泛。它像一根扁擔,一頭挑著教師的專業發展,一頭挑著學生的生命成長。對于剛剛接觸班本德育課程的班主任,建議可分三個階段學習研究,一是模仿踐行,二是學習反思,三是創新發展。班主任在理論經驗的基礎上,用課程的思路做德育,發現整合班級課程資源,提升德育課程力,開發設計適合班情的班本德育課程,促進師生的共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