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雪

[摘要]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著學校不可替代的作用,特殊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心理。本文通過對個別案例的分析,對不良心理產生的根源對癥下藥,通過案例呈現、原因探究等提出轉變策略,從而幫助學生一點一滴地進步與轉化,最終反饋教育效果。
[關鍵詞] 不良心理學生;個案診斷;輔導策略
一、案例呈現
“老師,老師,不好了!小安和小冰吵起來了!”周三大課間,下課鈴聲剛剛響起,就有學生一路小跑到我的辦公室,心急火燎地向我比劃著。我來到班級,原來是我班的一名“問題學生”小安和同桌小冰發生了一些矛盾。此時,小安正大聲罵著小冰,咬牙切齒、面目猙獰。見此,我大聲制止了他進一步的打架行為:“小安,你過來!跟我去辦公室一趟!”聽到我的話,原本還面紅耳赤的小安突然大聲哭泣起來,轉身拔腿就跑,推開了我和勸慰的其他同學,一股腦兒沖出了教室。面對小安的反應,一時間我驚呆了。沒想到,一向桀驁不馴的他,對老師叫去辦公室這件事的反應竟然如此強烈。
二、原因探究
小安是我班出名的“問題學生”,他除了擾亂課堂秩序外,還動輒因為一些小事無端向同學發火,挑起班級矛盾。為了弄清楚小安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表現,我控制住自己想對他發飆的情緒,對他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行為觀察,并做了一張“問題學生”小安觀察記錄表,從這一樁樁一件件行為背后深度分析小安的心理特征,了解他的稟性。記錄表呈現如下:
束手無策
這一個月,我始終默默觀察、堅持記錄,采取了家訪與談話相結合的方式,將原因歸納為以下幾點:首先,小安是一名“學困生”,成績比較差,長期缺乏身邊人的關注,經常感到自卑,體驗不到存在的價值。于是,他便時常用挑釁、破壞課堂秩序、欺負同學等手段,企圖吸引老師的關注。其次,通過家訪得知,小安父母常年分居,處于離異邊緣,他跟隨母親生活。小安母親工作較忙,并且沒有什么文化,面對小安學習成績差、考試“吊車尾”的情況,小安母親不會用科學的手段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只會簡單粗暴地毆打、辱罵。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了小安在處理問題時同樣簡單粗暴。
針對小安存在的這些問題,我決定多管齊下,采用《孫子兵法》中“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戰略方針”。我相信,叛逆期是一個人的心理逐漸走向成熟時必須經過的“瓶頸期”,只要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掌握他們行為背后的想法,多管齊下,對其不良行為與表現不是簡單地斥責制止,而是給予耐心地指導,那么最終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
三、轉變策略
1.“走心”傾聽,讓學生安心
《學記》中說:“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師生溝通的起點在于有效傾聽。教師要想“知生心”,就必須不斷地和特殊家庭學生平等交流、溝通,深入其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思想。
最初,在對小安進行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我無數次耐心地傾聽小安的陳述,可根本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小安依舊是懇切地檢討、承認錯誤之后,沒過幾日便重蹈覆轍,令我灰心不已。但我相信量變引起質變,“十年樹木,百年育人”。對教育頑固叛逆學生這項艱巨的任務,我作為班主任,更需要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拿出更多的愛心與耐心,傾聽他、感化他、改造他。終于,在一次傾聽之后,小安有了很大的轉變:某天下午,又是同學矛盾,我和小安在辦公室靜坐5分鐘之久。我打破了沉默,并沒有指責他,而是給他倒了一杯熱水,拍著他的肩膀,平靜地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接過茶杯,小安的鼻翼開始抽動,眼角也輕微地泛起了紅,竹筒倒豆子一般向我傾訴了多年埋藏在心底的委屈:小學時同學嘲笑他是“沒爸的孩子”;老師認為他是差生,處理他和同學矛盾時不分青紅皂白偏向其他同學,一味地批評他;被別人欺負后,母親的冷漠與忽視、責罵與毆打……小安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抽泣的聲音更加大了。原來,無論從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沒有引導他通過正確的途徑去解決問題,反而讓他的內心越來越封閉。我握住小安的手,并讓他相信我。他看了看我,眼里流露出信任的光芒,鄭重其事地點了點頭。莎士比亞說過:“即使用十二把鎖,把‘美牢牢地鎖在密室,‘愛也照舊能把一個個鎖子打開而斬關直入。”我很慶幸,這一刻,我用愛以傾聽的方式打開了他的心鎖。
2.“用心”訓練,拾學生信心
小安是一個具有強烈的自卑感的學生,針對這一點,我平時有意識地對他進行行為訓練,讓他養成積極的心理暗示。例如,我鼓勵小安參與班級建設與管理中去,任命他為小組長,讓他在自習課上監督大家遵守班級紀律、檢查同學的作業是否完成。同時,我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對于小安母親,通過家訪、電話與微信聊天的方式,多次與她交流,請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在精神上關注孩子,讓缺失父愛的小安能多感受到母愛的溫暖。
3.“精心”打造,喚學生愛心
開展主題班會,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使小安正確對待同學矛盾,我把目標鎖定在學生成長轉變上,開了一場模擬類主題班會。我讓班級其他同學扮演欺凌同學者的角色,讓小安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并鼓勵他從旁觀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幫助欺凌者分析原因,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經過一次次的班會后,小安逐漸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分析出自身的原因,并學習了控制情緒,做出了積極的改變。
四、效果反饋
通過我的近一個學期的默默耕耘,小安終于慢慢糾正了以前的壞習慣,在行為模式上有了極大的轉變。現在的小安就是一朵開得燦爛的花朵:上課時遵守課堂秩序,認真聽講;與同學相處和睦,能用正確的心態處理相處時發生的矛盾……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班主任作為學校教育的主要踐行者,對待特殊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當然,我深刻地認識到對于特殊家庭孩子問題的解決,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教師應不急不躁,明確任務、堅定目標,反復抓、抓反復,在反反復復的過程中把后進的同學引上上進之路。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城市新區初中特殊家庭學生發展的優化策略研究”(編號:D/2016/02/35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