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龐
編者按
揚州市班主任名師工作室成立于2013年,始終秉持“以專業精神、專業路徑引領班主任的專業成長”的工作理念。工作室成績顯著,引領了全市班主任的專業成長,30名獲得“揚州市特級班主任”殊榮的教師有一半為該工作室培養。工作室舉辦的特色活動和主題論壇,讓千名班主任每周都能獲享專業的分享。
新時代下,做“四有”好教師,適應育人方式的改革,班主任應該建構怎樣的素養?三位一線班主任將從自身實踐的視角予以解讀。
[摘要] 班主任應該具備哪些核心素養并如何建構?首先應該從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上去思考;其次,要從班主任的職責上去追問。在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從班主任自我發展到與學生、家長、同行的交往與溝通,再到班集體建設,班主任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是多方面的。新時代下班主任核心素養應該包括: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力,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力,與學生交往中的溝通力,班本課程的建構力;班主任自我發展的行動力和研究力。
[關鍵詞] 班主任核心素養;時代;建構
在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下,班主任應該具備哪些核心素養并如何建構呢?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該從教育的根本任務和目標上去思考,那就是立德樹人,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其次,要從班主任的職責上去追問,《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中指出:“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從實施者、引領者、人生導師這三個角色上說,班主任要緊扣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要促進并引領學生更好地發展,班主任的自身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從以上兩個角度來說,能促進學生發展和班主任自身成長的品格和能力,才是班主任的核心素養。
在班主任的實際工作中,從班主任自我發展到與學生、家長、同行的交往與溝通,再到班集體建設,班主任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是多方面的。從一線班主任實踐的角度看,我以為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背景下,班主任核心素養應該包括: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力、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力、學生和諧交往溝通力、班本課程的開發力、自我發展的行動力。
一、學生精神世界的引領力
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育的首要目標也是根本目標,關系到學生價值和精神世界的建構。影響學生價值和精神世界的引領要素有很多,我認為班主任和班集體是最重要的要素。
育什么樣的人?帶什么樣的班?這是一個班主任首先要思考和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既是一個班主任工作的原點,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標,是班主任日常工作的依照。
以我的班級為例,我在班級的育人目標:有陽光、好習慣、會自主、善合作、能成功。我的帶班目標:規則明,秩序好;有陽光,會合作;善規劃,能自主,是一個秩序井然、充滿陽光、堅守夢想、自主發展的班集體。我希望培養的是陽光學生,所帶的是陽光班級。
這樣的精神世界如何建構?這樣的建構來源于學生在班級中的價值感,這種價值感即為學生在班級中的存在感、獲得感和榮譽感。這樣的建構來源于班主任的帶班理念:班級的主體是學生,班級是學生精神建構的舞臺。
二、學生自主發展的指導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出:“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以我的班集體建設為例,學生的自主發展首先源于班集體建設,即改變以班主任為中心的管理形態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成長共同體建設模式。這樣的模式之下,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激發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內在潛能和動力,是學生的主動發展。在小組內,每一個人既是被管理者,更是管理者;在合作中,每一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和權利;在班級中,每一個人的行為都代表著小組的形象和利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發揮自己的能力和作用為本組做貢獻;這樣的管理方式和學生生存狀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小組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尊嚴,每一個人都在積極為小組的榮譽而努力著。學生在班級中不再是被看護的對象,而是主人,學生對自我生命的感知不再僅僅是學業成績,而是鮮活的自我存在、繽紛的日常生活和對未來發展幸福的期待。
在新時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發展不僅強調自主,更強調每個學生的個性和多元,而在以共性發展為特征的班級管理中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多元發展,對班主任來說是件難事。
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生進校起,組織學習綜合素質評價中的13個項目,班主任逐條解讀,學生逐條對照,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等初步形成自我發展的規劃。在學生自主規劃的基礎上,為每一位學生建立“成長檔案”,在過程中指導、過程中反思,每學期結束進行評比。“成長檔案”激勵的是學生發展動力,引領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記錄的是學生精彩的過往。
三、學生和諧交往的溝通力
溝通力是班主任的基本能力,也是班主任的關鍵能力。溝通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談話,不能簡化為我說你聽,更不能隨意地我想說就說,你必須聽。也許用“談心”可能更準確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很多時候,由于我們的表達方式不當、選擇地點不當、選擇時間或時機不當而導致談話效果不佳,有時學生甚至一言不發,成了班主任的自說自話。因此,溝通需要選擇適合的方式,談心需要設置適當的情境,走進心理、撥動心弦更需要班主任的精神引領。這種精神應該是在日常的班級生活中讓學生時時感受到的班主任的關愛,應該是學生在與班主任的交往中獲得的精神力量和價值引領,應該是學生感受到的班主任是“真”為我好,而不是為“分數”好。
設置適當談心的情景,選擇適合的時機和場所,需要班主任的用心。溝通不只是為了了解,更是為了喚醒和激發,為了點燃和啟迪,為了共鳴和引領。新形勢和新時代下,需要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更其包容力,更具親和力,更具激勵力。
四、班本課程的開發力
一個優秀的班集體一定是讓所有學生在班級中都充滿獲得感,一定是讓學生在畢業后仍然有美好的留存。這種獲得感,應為上進的班風讓我不懈努力,純正的學風讓我學有所得,豐富的活動和課程讓我得到全面發展,還有充滿責任心的老師時時給予我幫助。在育人方式改革的背景下,這種獲得感更應該是在學生班級個性化課程的開發、實施和評價中。班本課程雖沒有被大多學校列入學校課程,但班本課程關乎班級的文化建設,關乎學生的德行養成,關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中小學班主任規定》在班主任的職責和任務中指出:“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班主任,不僅要做本學科課程的優秀實施者,還要有較強的班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能力,以讓學生在班級中有更多的獲得感,讓我帶的學生更合時代的要求,讓我帶的班級更有特色,讓課程育人落地生根。
浙江省瑞安市第五中學孫有新老師20年來堅持做“幸福生日”班本課程,包括三大生日慶祝活動,即為學生慶祝生日、為任課教師慶祝生日、為孤寡老人慶祝生日,有效踐行“讓人們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班訓,學生獲得的不僅是當下的幸福,更是一輩子的難忘,過往的班級也不再是符號,而是充滿精神向往的高地。
班本課程的資源在班級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豐富的,涵蓋學生在班級生活學習中的一切,班主任要做有心人,班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要應合班級學生發展的需要,要應合育人目標的需要,要應合班主任的帶班主張落地的需要。
五、自我發展的行動力
班主任要適應新時代的教育要求,適應學生的發展要求,必須具備發展專業能力。班主任自我發展的行動力應該包括實現專業理想、培養專業習慣、提高專業能力、寬廣專業情懷。實現專業理想,就是要以目標的規劃力去引領、激發自己的成長,而不是在事務中、世俗中迷失。培養專業習慣,就是以更強的反思力總結自己的過往,而不是為經驗所累。提高專業能力,就是以務實、持續的行動力去踐行自己的帶班理想,以專業化的路徑去引領、促進并維持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而不是為短暫的低效“辛苦”而牢騷,為個別特殊學生的無效而懈怠。寬廣專業情懷,就是以寬廣的胸懷去包容學生成長中的不足,以期待的目光閃亮學生的優點,以期待的目光點燃學生的熱情,以期待的目光啟迪學生的智慧,以期待的目光歡呼著學生的成長。
新時代下,提升自我的發展力,就是要努力做一名有價值追求的班主任,做一名精神明亮的班主任。即在班集體建設中,做有帶班故事的班主任,做帶班有理念的班主任,做有帶班理想的班主任。
六、班級治理的研究力
班級治理的研究力是指班主任能準確把握教育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根據所帶班級的實際和學生特點,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指導帶班實踐,形成帶班的育人目標、方式、路徑等,并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形成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是高級能力,但也是必備的關鍵能力。因為班主任的自我發展除了要有行動力,更要有對自身專業的研究力。班主任的研究,應該包括對學生的研究、對所帶班級的研究、對工作路徑的研究等。班主任的研究會引領班主任的精神境界,決定班主任的行動方向,會提升班主任的專業能力。以高中班主任和班集體建設為例,現狀是:
部分班主任的工作質態堪憂。一是行為被動,上傳下達,一切圍繞事務。二是經驗行事,部分老班主任一切憑著多年的經驗行事,憑著過去自認為成功的案例推斷、判斷,工作缺少改進和創新。三是行事方式單一,長期的應試評價,讓班主任們的目光單一、短視,工作和評價方式單一。
班集體建設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是在觀念上,以教師為中心,沒有真正認識到學校教育的重心應該落腳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上,核心應該是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二是在內容上,以成績為中心,班主任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學業,忽視的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三是在行為方式上,班主任是班級的主宰,看、管、說教,是最常見,也最傳統的手段,苦口婆心,親力親為。四是對班級以外的活動包括校園活動、課程、校外實踐、家庭教育等,較少要求,缺少指導,缺少評價。
提升班級治理的研究力是帶班實際的需要,是自身專業成長的需要,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研究好學生、班級以及工作的路徑,班主任才能真正回答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時代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