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核心,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本文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為例,分析本學科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發展瓶頸探索本學科建設發展路徑,推進學科建設良性發展。
關鍵詞:雙一流;學科建設;發展路徑
0? 引言
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科技創新離不開儀器科學和測量方法創新。在當前國家振興、美國卡禁的關鍵時期,發展儀器科學和技術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探討如何發展本學科,提升核心競爭力,對學校“雙一流”建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雙一流”背景下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現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具有儀器科學與技術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并且設立了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本學科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省級精品課程等,與多個業內知名研究所和企業建立了聯合實驗室,擁有先進、齊全的實驗設備,牽頭和承擔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項目,水平處于國內先進,部分具有國際領先地位。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就業面寬廣,主要就業于電子行業、航空航天、工業產業的研究所、高校和知名企業。
學科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以航空航天技術和空間科學發展為牽引,將傳統儀器學科與空間科學有機地融合發展。在智能檢測與新型傳感器、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智能機電系統及測控技術等傳統優勢方向的基礎上,拓展了空間科學儀器與電磁測試技術、飛行器測控與空間信息處理等具有鮮明航天特色的研究方向。特別是在空間科學研究領域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在空間飛行器測控通信、空間目標導航制導控制、空間探測及空間環境感知、空間信息處理及結合衛星工程的空間科學實驗等方向取得了研究成果,特別是結合國家臨近空間開發重大需求,在復雜環境下的測控通信研究領域占據國內領先地位。
2? “雙一流”背景下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存在問題
由于各學科發展受到歷史承傳、發展歷程和學科組織等因素的不同影響,使得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相對緩慢,沒有成為學校的重點學科。我校“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位于B檔。2020年,我校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首次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前200名,但是排名前十的高校均為中國高校。從總體來看,我校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與國內同類重點學科、世界相關學科相比還有一定差距。
2.1? 人才梯度搭建有待改善
人才層次呈現啞鈴型,年齡大的和年輕人較多,中年骨干力量薄弱。缺乏領軍人才,博士后后備人才缺乏,青年教師引進的學科盲從,未能充分按照本學科建設的短板來針對性引進。該學科的師資隊伍中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員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學科國際化交流的層次。
2.2? 科研平臺支撐有待加強
科研平臺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是支撐基礎科研的重要保障,同時科研平臺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基礎科學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基石,要充分從思想上認識到基礎科研對學科發展的推動力,因此建設重要的科研平臺非常關鍵。平臺的拓展和提升,能夠幫助吸引高層次人才聚集,促進學科的持續發展。平臺的建設對貫徹科研育人理念、完善科研育人體系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3? 科研成果凝練有待提升
本學科在空間科學領域以應用技術型為主,取得了大量的創新性科研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凝練的論文在質量和數量上不夠高、不夠多,缺乏原理性高水平論文;科技成果的整合和成果申報工作相對滯后,對學科影響力的擴大和宣傳有一定的影響。
2.4? 國際交流合作有待提高
學科隊伍國際交流合作水平相對較弱,該學科的師生有國外求學、進修的經歷的人員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學科國際化交流合作水平。
3? “雙一流”背景下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發展路徑
以學科建設為牽引,以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中心,以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建立體系完善、特色鮮明、整體水平較高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
3.1? 彰顯學科特色
以電子信息領域的儀器科學與技術為特色,立足于空間科學、航空航天等方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實現新的理論突破,形成新的技術創新,驅動新的成果轉化,彰顯學科特色。
3.2? 加強隊伍建設
建設一支思想素質、知識體系、年齡梯度、學緣結構合理,具有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師資隊伍。積極培養或引進學術帶頭人、兼職教授、高水平博士和博士后;組建多個有學術影響力的團隊,重點拓展工程和應用梯隊,建設以研發-驗證-應用轉化全鏈條的人才梯隊體系,提升科研和工程應用轉化能力的均衡發展;及時補充后備力量,注重對青年教師培養,青年教師年富力強、充滿干勁,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自主能動性,在科研經費、學生資源配置方面給與最大支持,充分鍛煉并實現了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
3.3? 提升科學研究
保持學科的特色和優勢,圍繞國家和陜西省相關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學科各方向上產生多個重大、重點的科研項目,形成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填補科學技術空白,實現關鍵技術的突破,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促進學科發展。建設應用轉化基地,結合市場技術需求,加快新技術的落地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全國領先具有自主創新優勢的特色科研平臺,服務于學科、科研、教學、實踐。
3.4? 拓展學術交流
國際化和開放化是提高本學科研究和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持續加大國際交流力度,積極邀請國外知名專家講學和學術交流,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派遣青年教師出國交流,選派優秀學生進行國外研學、參觀活動,積極申請中外合作辦學等多種形式,為了解國外學術體系、拓展學術思路創造良好的交流平臺,加強和國外相關學科的合作與交流。
4? 結論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核心,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綜合實力。依托優勢學科特色和省部級科研平臺,積極培養和引進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形成特色創新團隊;主持承擔國家重大、重點科研項目,凝練科技創新成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極舉辦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加強學術交流,開展國際合作,提升學科知名度,從而推動學科發展,建設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高水平學科。
參考文獻:
[1]葛道凱. 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的內涵與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 2018(5):29-30.
[2]翁鐵慧.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中國高教研究, 2019, 11(2) : 1-3.
[3]劉小強, 孫桂珍.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地方高校學科建設的機制創新:基于江西師范大學學科建設“六定”工作的反思[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17(11): 30-33.
[4]鄒進文. 關于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的思考[J]. 高等教育評論, 2019(1).
[5]范玉鵬, 余小波. 一流學科建設的文化困境及其突破[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1): 69-74+86.
[6]馬陸亭. 新時期“雙一流”建設的推進戰略[J]. 中國高教研究, 2019(12): 15-20+28.
作者簡介:
王毅,男,漢族,1985年3月,河南新安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學科建設、科研管理,博士,工程師。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陜西? 西安 71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