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泓
【摘 要】大學的發展以學科為基礎單位。高校合并后學科建設成為重要的管理課題。大學學科資源的優化與配置影響著學校的教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質量。本文通過搜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對經典案例進行分析,以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依托,主要研究高校合并后學科建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并通過客觀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合并高校學科建設的可能性策略建議。
【關鍵詞】合并高校;學科建設;策略分析
大學是培養現代化高新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的發展影響著現代人才的數量與質量。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校根據國家相關教育改革規定掀起合并大潮。學科的建設是合并高校改革面臨的巨大課題。學科作為大學的基本建設陣地,許多學術科技以及娛樂活動都圍繞學科產生和發展。如何正確處理學科的建設問題成為合并后高校建設的核心問題。
一、合并高校學科建設的優勢條件
1.學科基礎更加穩固充實
合并高校與其他普通高校相比,在原有學科的基礎上為學科建設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以合并組建的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為例,學校設有經濟學、管理學、理學、法學、文學、工學等學科門類,其中,經濟學、管理學為主干。學校設置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項目1個,本科專業33個。工商管理學科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B類)、上海市I類高原學科,應用經濟學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學科(B類)培育計劃,開放經濟與貿易學科為上海市重點學科,會計學、國際貿易、金融學為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同時也是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建設基地。
2.學科文化更加豐富多樣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思想范疇等等。學科之間的交叉和碰撞,為本學科自身的文化建設帶來新的思想同時又是增加學科間的交流。其實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不同學校又給學科加上了本校的特色。高校合并后,為學科的交叉、互補提供更好的條件,并且,這種融合滲透都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機遇,同時取得初步成效。比如浙江大學的“曙光計劃”,清華大學組建的跨系研究院和跨學科研究中心都是很好的范例。
二、學科建設中的存在的問題
1.學科設置不盡合理
合并使得新組建的高校擁有更為廣泛的學科門類,學科覆蓋范圍也不斷加大。然而,這種表面層次的門類齊全,并不是真正的合理和最后的目標。許多合并高校都存在著將學科門類的多少視為學科布置合理與否的衡量標準。盲目的追求學科設置的多門類、齊全性,很容易導致學科的結構失去平衡,不但不利于學科基礎的構建,而且重點學科的帶動作用也會變得不明顯。從而導致學科整體水平難以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2.校區建設較為分散
高校合并后,避免不了出現一批校區分散、相隔較遠的大學學區。不同的校區有著不同的辦學風格,在學科融合過程中很難避免學科文化的沖突。同時,在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還存在著辦學空間嚴重不足問題,本科學校設置標準(生均占地)為60平方米,而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生均占地僅僅為35.67平方米。這樣會加大辦學成本,不利于學科的融合與交流,學科專業布局困難。
3.教師隊伍素質水平的參差不齊
重點學科擁有較多青年博士,但由于缺乏高水平平臺,導致高水平人才引進困難,骨干教師流失嚴重,普遍缺少領軍人物。并校后的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學校專任教師數為1035人,基本與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規模相當,但高級崗位比例明顯低于上述兩校。(如表1)。
三、合并高校學科建設的可能性策略
1.建設科學的學科專業體系
科學的學科專業體系的構建,要根據學校原有的學科基礎,重點發展優勢學科,同時提高薄弱學科的水平。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努力構建以金融學、會計學為核心,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統計學為重點,經濟學、管理學、理學為主干,經、管、理、法、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按照建設一流地方財經類高校的標準和學科體系要求,學校將重點建設應用經濟學、工商管理和統計學三個一級學科。
2.重點培育優勢學科
根據本校學科的發展水平,重點發展優勢學科。加大優秀人才引進力度,尤其要加快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的引進;探索學科團隊的動態調整機制和適應學科發展的組織架構,已有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國際合作學術團隊要按照國家一流學科要求,提高團隊的國際化水平;對接行業發展需求,與本學科領域的大型骨干企業聯合開展智庫工作室建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實際應用價值的科研數據庫建設。
3.培育優秀學科教育團隊
優化師資隊伍結構,賦予學校高級職稱評審權,顯著提高正高級和副高級崗位設置比例,以解決目前因明顯偏低的教師高級職稱比例制約學科發展的突出問題。與此同時按照“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在重點建設的一級學科中培育優秀學科團隊。與國際知名大學、本學科領域大中型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究,匯聚形成國際化的高水平科研團隊,產出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高水平學術成果。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合并的學科建設是一個龐大又系統的項目。為了確保合并高校的穩定,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在面對合并后學科建設的重重矛盾的情況下,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發展實踐,整合現有學科資源、建立專業的學科發展體系,培養先進人才,加強國際交流。只有抓住高校合并后的發展機遇和提供的優勢條件,不斷突破現有條件的限制,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科建設,不斷提高學校的教育水平和能力,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董企銘.我國新一輪并校中的融合問題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12,21(3):100-lO3.
[2]高冀生.關于高校校園規劃的幾點認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6-11.
成長·讀寫月刊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