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結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網絡課程的實際開發實踐,提出以提升成人學習者的職業技能、打通職業發展上升空間為導向的模塊化網絡課程設計方案,探討與反思在網絡課程開發中,如何優化教學設計,如何優化網絡課程資源,設計和開發出適合成人學習者的網絡課程,從而使課程知識體系以網絡精品課程呈現,為學生提供優質、完備的課程學習資源,以適應學生個性化、多樣化、泛在化學習的需要。
[關鍵詞]職業技能提升;網絡課程;模塊化設計;支付結算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1)06-0010-05
在基于網絡與移動終端的教育教學方法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結合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點與規律,如何提升他們的職業技能,打通他們職業發展的上升空間,設計和開發出適合成人學習者的優質網絡課程,已經成為當前成人高等學校遠程教育的關切問題。只有導向明確、設計合理并被恰當運用的網絡課程才能發揮其在成人教育中應有的作用。因此,在網絡課程建設中,如何發揮網絡教學的優勢與特色,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打造優質課程資源,使其與傳統課堂教學相互取長補短,為學生提供優質、完備的課程學習資源,以適應學生基于網絡的個性化、多樣化、泛在化學習的需要,是每一位遠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
一、網絡課程開發背景
(一)課程開發的理論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從既有經驗出發而建構起新的經驗,學習是一個積累、發展的過程。學習者一方面學習新知識,另一面對舊知識、既有的經驗不斷重復訓練,通過二者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完善和豐富自己的認知視域。學習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雙向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新知識點的掌握是通過新知識的獲得與舊的認知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既有的知識經驗因為新知識的融入,得到了鞏固與提升。因此,學習是一個動態的 、實踐參與的過程,學習者一方面是通過實踐活動中來獲取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是通過個體學習者的主動學習、主動加工而獲得,這期間需要學習群體間的互動與合作。
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探究式學習、支架式教學、情境教學等被認為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探究學習是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不斷嘗試自主解決問題進而獲取知識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有價值問題的引導,不斷激勵學生嘗試解決問題,從而形成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支架式教學是教師為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學生在完成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就像支架一樣提供系統支持,幫助他們完成在獨立情況下難以完成的任務。隨著學生能力的提升,逐步減少教師的協助支持,最后撤去支架而由學生獨立實現。在虛擬仿真環境下或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環境下的教學稱為情境教學。在虛擬或真實的任務式情境下的習得,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感知力,進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1]。
(二)課程背景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是北京市財政項目及北京開放大學新專業建設項目中重點建設的課程之一。該課程是北京開放大學會計專科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同時該課程也是原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科目的必考課程。課程的性質決定了該課程的受眾面廣泛,受關注程度高,對會計從業人員及有志于從事財務類工作的學習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教材是由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編寫的、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一書。該課程內容分會計法律制度、結算法律制度、中間稅收法律制度、財政法律制度和會計職業道德五大模塊,這五大內容模塊是財務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該課程是從事財會工作了解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的主要渠道,通過課程的學習,幫助學員掌握會計法律制度,熟悉會計核算和監督的依據、手段和過程,了解對會計機構與人員的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從業資格管理和繼續教育管理規定,掌握支付結算法規,稅收征收管理的相關規定以及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強化學員在會計工作中依法處理經濟業務,嚴格遵守會計準則與會計法規的意識,為學員順利走上財會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并為其他財會類課程的學習奠定理論基礎[2]。
該課程的教材、音視頻資源多依照財政部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考試大綱來編寫和制定,以法規的介紹為主要呈現方式,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缺少與學習者的溝通與互動。因此,以會計實務操作職業能力的提升為導向,提高該課程網絡化學習的教學效果,完善該課程的視頻與網絡資源,為成人學習者的職業生涯發展打通上升空間,建設基于Moodle 學習平臺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網絡課程資源,課程知識體系以網絡精品課程呈現迫在眉睫。
二、課程開發的目標
(一)以提升會計職業能力為課程建設的基本目標
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建設以會計實踐操作為導向,以提升學習者的會計職業能力為基本目標,將職業資格考試和學歷教育有機結合,課程的重點內容設計以會計實驗、會計實訓、會計職業道德案例的方式呈現,這不僅為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而且為有志于從事會計行業的學習者了解會計業務的實際操作提供幫助,真正實現學有所用。
(二)以打通學習者職業生涯的上升空間作為課程建設的提升動力
課程建設不僅滿足學生對課程基本內容的學習,而且著眼于會計、出納等實際業務的培訓需求,補充了大量的票據結算流程、票據結算會計處理以及會計案例分析的內容,作為課程內容的提升與擴展,同時統籌考慮成人學習者的學習特征,以階段性的模塊化學習為基礎,以便為學習者職業生涯的發展打通上升空間。
(三)以充分了解并緊密聯系行業需求,突出實務性作為課程建設的出發點
在課程教學大綱與錄制計劃的制定中,課程組通過企業調查與專家訪談等方式,充分了解行業與企業的需求,升級課程內容,通過支付結算實務的會計票據實驗與大量案例的講解,突出課程的實務性,以滿足行業與企業的業務需求作為課程內容建設的重點與出發點。
三、網絡課程開發的教學設計
(一)課程內容的模塊化設計
依據課程開發的總目標,按照“注重基礎、能力提升、突出實務、內容升級”的建設思路,將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了三個模塊(見下頁表1)。模塊一:課程基礎內容的講解。在依據文字主教材,對課程主要內容講解的同時,補充了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律制度。模塊二:支付結算實務。將支付結算實務分成票據結算實務與非票據結算實務兩個部分,以外景拍攝、錄制棚內出境講解、票據實物展示等多種方式單獨重點錄制。模塊三:案例解析。將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原則融入到實際案例,通過案例提升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基本原則的理解。
(二)課程錄制內容、表現方式力求突出特色與差異性
結算實務及法律制度的實務性強、難度大,在課程的文字教材中雖略有涉及,但講解不夠深入,因此,課程將支付結算實務作為模塊二單獨重點錄制,展示、講解了30多種結算票據,相比市場上其他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的電子資源,資源建設內容具有差異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市場的不足。
在課程視頻資源表現方式上,采用了出鏡講解、外景拍攝、票據展示、實操錄制等多種表現方法,力求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課程資源。例如, 除出鏡講解外,課程采用外景拍攝的方式展現了支票的填制與打印。
采用實操錄制的方式展示了企業網銀的操作,采用結合大量票據與合同展示的方式,講解了票據結算實務的內容(如圖1所示)。
(三)配套學習資源較完備,活動設計的多樣性與互動性較強
課程除了錄制、剪輯完成48次×45分鐘/次學時的視頻資源外,建設完成全課程、三個模塊的電子文檔,完成課程的配套題庫建設,完成3.4MB字節、共30多個文件的拓展閱讀、案例解析等多種閱讀資料,從而使課程具備了電子文檔、題庫等較完備的配套學習資源,為多種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資源基礎。
課程通過多種教學活動,例如每周測驗、課程討論、案例分析與拓展閱讀等方式,對課程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教學輔導,加強與學習者的溝通與互動,為學生學習課程內容,參與課程活動及師生互動提供了多樣化選擇。
(四)整合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課程資源,在Moodle平臺集中展現
根據課程的模塊化設計方案,課程整合了模塊化教學設計、多樣化課程內容(如表2所示)、多樣性教學資源與教學活動設計方案,在基于Moodle 平臺的Elearnig.bjou.edu.cn 的學習網站集中呈現。
從網絡課程實際使用情況看,教學過程與測試考評均順利完成(如圖2所示),課程教學運行順利,課程資源展示流暢,課程教學互動良好,形成性考核成績與集中網考成績均正態分布正常,網絡課程教學效果得到師生的認可。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網絡課程獲得2020年北京開放大學優質資源建設獎。
四、網絡課程開發的再思考
(一)注重教學設計,把握課程建設的重點與目標
教學設計是網絡課程開發的靈魂,是重中之重。重實用是成人學習者的學習需求與學習特點,因此,成人高等院校網絡課程的教學設計應更加注重開發內容的實用性,把握課程建設的重點與目標,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要以提升成人學員的職業發展能力為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同時,網絡課程設計需要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以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活動中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還需要注重教學資源的組織設計,其目的是為學生構建接近真實的學習環境,以提高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3]。
(二)明確任務分工,組建高效、聯動的課程團隊
網絡課程制作是團隊工作,而且必須是一個精誠合作的團隊。因為它是課程責任教師、課程制作公司、主講教師及其他教師反復溝通后的成果。課程團隊要明確任務分工,各司其職。課程建設總體設計與錄制內容的選取要以責任教師為主,因為責任教師是對課程內容最熟悉與了解的。表現形式的選擇可以邀請制課公司,公司在資源錄制及資源表現形式上的專業技術性更強,這樣二者相互結合,優質的教學內容輔之以專業的技術展示會大大增強網絡課程的建設質量。同時,各部門要在課程錄制內容、錄制與拍攝方式、教學道具的選擇與呈現方式等方面做到全面溝通,避免因信息溝通的脫節而導致課程的表現形式與錄制內容與課程建設的目標不符合[4]。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腳本是網絡課程制作的基礎,雙方需要共同進行腳本的制作,因為有時制作人員不熟悉專業知識而教師不了解表現手法,所以教師與制作公司需要進行深入交流,共同研究制作具有良好展示效果的課程腳本。
(三)網絡課程建設需要線下課程的創新與開發
建設好的網絡課程需要教師“吃透”線下課程的教學內容,并對線下課程進行創新與開發。因此,注重線下課程的創新與提升,線上與線下相輔相成,才能打造優質的線上課程。此外,教師需要終身學習,不斷學習現代網絡課程開發的新軟件、新方法與新技能,不斷積累課程開發的經驗,提出課程開發創新性的有效策略[5]。
(四)注重課程意見反饋,定期更新課程體系
網絡課程建設需要根據用戶體驗效果的反饋,定期更新課程體系。因此,它是一個積累、反復修正、更新課程內容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對課程進行持續更新,對課程進行有效維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課程的順利運行。因此,網絡課程建成后需要技術人員進行管理和維護。例如,有效設計教學活動并與學習者進行在線互動;及時解答學習者的疑問與課程重難點;反饋學習者提出的意見并及時改進;關注課程前沿理論、熱點問題和最新發展動態,補充新的課程內容與知識點等。教師對網絡課程持續、有效的維護是課程優化學習內容與效果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華英.高校網絡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J].中國成人教育,2013(15):110-112.
[2]全國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輔導教材編寫組.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欒桂芬.以學生專業技能發展為核心的職業學校網絡課程建設研究[J].才智,2021(6):59-60.
[4]張冬.互聯網+”背景下加強職高在線課程的標準化建設[J].中國標準化,2021(16):
145-147.
[5]唐云龍,岳文,楊義勇,等.網絡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J].科技與創新,2020(24):70-72.
[作者簡介]趙汕,北京開放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高等院校遠程在線教育、國際金融學、國際資本流動。
[責任編輯 韋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