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莉
關鍵詞:生活化課程;幼兒園;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
引言:
圍繞著生活化德育來說,生活絕不是紙上理論的空談,從過去純理論的教育中總結缺乏實踐的弊病,這樣一來,生活化的說法就有了更多可以投入于實踐的必要了。拋去純理論或者是形式主義的教條性教學工作,生活化教學的意義就在生活本身,源自于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創造力以及藝術性,這恰恰就是現在德育工作缺乏并且需要的特質,要培養富有創造力、尊重生命、熱愛自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同時,學習是伴隨人一生的過程,絕不是在一個年齡階段中的任務,更不是實現某個目標的手段,應當從幼兒園開始就教育學生重視學習行為,重視并有意識地培養道德意識,本文就這一主題詳細闡述。
一、以幼兒生活經驗為基礎,構建生活化德育園本課程的目標
在處理德育工作的相關問題的時候,最終都需要明確落實到實際的實踐工作中,那么實際的工作目標就很重要,同時在實踐工作前還需要對理論進行構建。基于以往工作方法論給出的指導,先要確定實踐目標,那么在本文中又是以生活化作為德育工作需要吸取的對象,首先就要確立關于生活化的定義,生活化的涵蓋范圍以及其作用于現實客觀需要的作用,那么接下來就需要重點展開其對德育工作,尤其是幼兒園學前階段德育工作的作用[1]。
我們知道關于生活的分類有個人生活、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對于幼兒園的幼兒來說,其個人內心世界自由發揮的那部分是幼兒個人生活,其參與幼兒園活動以及學習的過程是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再加上幼兒還不能獨立處理的社會生活,這就是幼兒的所有生活。至于為什么要將生活和德育工作聯系來看,我們再從生活中細分,生活作為一種容納萬千事物的變化性載體,其能夠存在主要在于其可以區別與動物的生存方式,而生活卻是人類所獨有的,是人富有生命力、創造力的存在方式,就這一區別來說,教育工作者也就將培養認識人類生活以及融入生活實踐的人作為教育目標,這種教育無疑也要包含德育,所以談論德育時必然脫離不了包容其存在本身的生活內容。
那么從生活中找到可以被德育吸收的內容就成為了實踐前的重要方法。同樣,我們知道道德在我國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關于傳統中的德育教學內容從春秋時代的儒家思想開始,關于中華文化傳統美德就一直有所傳承,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儒家經典古籍《論語》、《道德經》等,作為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展開實際工作中,一定需要不斷翻閱領會的書籍,即使是放在現代多元文化的中國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并且傳統古典著述的書籍也有很大程度上是理論來自于現實生活的。把幼兒的生活分為家庭領域、學校領域和社會領域便可以得到,家庭中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是孩子伴隨終生的教育生活,家長有什么樣的表現最終都會影響到孩子,這對還處于模仿性學習的幼兒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對于還處于適應幼兒園生活階段的學前兒童來說,幼兒園中的任何事物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最重要的就是對老師和同學的認識和接觸,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幼兒的認知提供系統且適合幼兒的教育模式,教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社會中,雖然幼兒不存在完全融入進的可能,但是社會化的學習階段也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學前兒童,例如電影、電視、動畫片以及現在流行的直播或短視頻等新媒體,這些對幼兒的影響是除去家庭學校生活中最大的。
二、從生活中提煉,構建生活化的德育園本課程體系
我們知道了生活中對幼兒行為中無處不在的影響,就知道德育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但是光是有方向還不行,還需要有能夠具體實施的方法論,而這同樣也需要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活是孩子們學習最好的老師,從后天性教育培養學說來看,孩子將來成為什么樣的人很大程度上要取決于孩子的人生經歷對他的影響,再加上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有所不同,所以才會有不同的個人。同樣我們再引導孩子們學習并培養道德素養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決不能形式化地培養,扼殺孩子的天性,使其無法真正地形成個人的獨特性格,這也是道德教育不可忽視的。按照這個思路來說,教育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決不能是教條式的,而是僅僅在生活上給孩子們一定的指導,在孩子自由發揮創造力的時候又不會過多干預的角色。同樣還需要指出教科書絕對也不能是規范的權威,教育工作者在使用教科書的過程中要根據孩子們具體的生活情況來引導,教科書只能作為參考規范,要給孩子留下一定的創造和思考的空間。實際上,這也并不意味著教育工作者很難做到這樣的平衡,在孩子的自由思考和教科書的規范中總能有各種各樣的方式來促進孩子認識并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例如孩子的趣味生活伙伴,也就是游戲。對于孩子來說,生活無處不游戲,游戲的一大好處就在于其能夠在趣味性的開發尚處在學習階段的孩子的智力,好的游戲對孩子的道德素養也有一定的教化意義[2]。
關于實踐結果,在理論的指導下,一部分的幼兒園成功地將游戲與德育融合在一起,在實際教學中逐漸形成了生活化的系統德育課題。生活中不僅僅只是尋常的吃喝睡之類的生存需要,還有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重要的就是通過游戲式的引導幫助孩子培養出一雙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眼睛,使孩子們有意識地培養自身的道德修養,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幫助父母做家務、幫助同學克服困難,誠實守信,真誠友善地對待身邊的人們,這樣的優良品質更需要讓孩子們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并終生學習下去。
三、結束語
生活從來都不與生存同屬于一個區間,正是由于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形成了屬于人類獨特的存在方式,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德育也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絕不可能存在能夠脫離生活的美德,也絕不存在能夠脫離美德的生活,所以恰恰需要持續地用生活化的課程方式來對待德育工作。還能夠考慮的重要教學方法依舊是最受孩子喜愛的游戲,游戲也從生活中來,重視對游戲教學的開發更有利于引導幼兒自主培養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 崔榮煥.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建設的實踐探究[J]. 幼兒100:教師版, 2021(1):3.
[2] 施葉馨. 幼兒園生活化課程背景下保教一體的實踐研究[J]. 當代家庭教育, 20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