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輝 夏志遠 莫小林 徐艷松
(1.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廣西 南寧 530021;2.廣西醫科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1;3.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廣西 南寧 530021)
臨床醫學本科見習課是本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理論向實踐的過渡階段,在醫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主要是由任課老師向全體學生公開講授其最基礎的教學理論知識,學生再通過臨床實踐理解所學知識,該教學方法的重點在于有合適的患者問病史、體格檢查等,然而結直腸外科屬于普通外科專業分支下的三級學科,其專科性非常強,臨床實踐往往關系到患者的隱私,且受近年來我國醫療大環境的影響,醫學生直接在患者身上參加臨床實踐的可能性大大減小,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培養我們的學生,對于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也在繼續深化中去探索。我國傳統課堂教學逐步變得漸漸脫離了現實,在課堂教學中仍然需要不斷注入創造性的活力。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真實的案例情境為教學基礎,通過對所有案例的綜合分析和總結,為學生提供傳遞所學的理論知識,是吸引教師和學生興趣的一種教學方式[1]。這樣的方法是為了調動和增強學生自主參與到課堂上的積極性,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本課題研究通過為結直腸教學者提供新穎的教學模式,目的是為了討論該教學模式在結直腸大學本科見習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和效果,為結直腸本科見習教學者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選擇。
2020年10月—2020年12月2017級3班、6 班、8班 臨床醫學本科152名學生在我院結直腸外科參加見習課,將其隨機地分成對照組(75人)和觀察組(77人)兩組,對照組使用傳統的見習課教學方法,觀察組則使用本研究介紹的案例教學法,比較兩組學生在理論考試成績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這方面有無差異。對照組學生年齡20—25歲,平均(21.02±0.54)歲,觀察組學生年齡分布在21—23 歲,平均(21.18±0.60)歲,兩組學生在年齡和性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具有一定的科學可比性。
2.1 對照組。采取傳統見習課教學模式。帶教老師向學生講授結直腸外科疾病的理論知識點,學生問病史、查體,學生匯報病史,老師分析講解;布置課后作業。
2.2 觀察組。采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第一,編寫標準化案例:教師在正式開展教學之前,參考McGraw-Hill出版公司推出的《CASE FILES-Orthopaedic Surgery》,再結合結直腸外科的臨床見習課特點,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真實臨床資料、臨床思政案例,并編寫成標準化的案例。案例內容應包括:病案介紹、問題導入、課程思政、學習思路及過程性評價等多個環節。將學生分成4—5人小組,把準備好的案例資料分發給各小組成員。第二,引導學生圍繞案例研究查閱相關前沿資料,進行分析討論、歸納與整理,并回答相應的問題。第三,帶教教師對重點知識和問題進行剖析,對學生回答問題進行點評,指導學生發現其中的不足之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總結知識點,并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相應的困難和問題。
以理論考試及教學效果評價作為觀察指標。理論考試:對兩組學生進行無差異的理論考試,由兩名教師進行閱卷,比較兩組的分值;教學效果評價:以不記名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評價,調查的內容包括師生互動、學習興趣、自學能力、臨床診療思維、團隊協作能力、記憶理解能力培養共6個方面。問卷的測評標準采用Likert五級評分法。共發放問卷152份,回收152份,有效回收率100%。
采用SPSS 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分值的對比,P<0.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比較(×±s;分)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的數據研究及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的比較(×±s;分)
結直腸外科的見習課是理論結合實踐學習的過程,傳統的方法是教師先講授理論知識,包括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方法、鑒別診斷和治療原則;而后學生進行臨床實踐,通過臨床問診、查體、病史匯報、討論,從而理論聯系實踐,達到充分理解理論知識的目的。該方法中,帶教的老師在課堂上需要尋找一位合適的病人,其能夠將自己的病情詳細地透露給醫學生以及配合相應的體格檢查,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常常會遇到以下困難。一是上課當天不一定能找到一位標準化的患者,如腸癌并發梗阻的患者;二是癌癥的患者中,家屬出于保密病情的考慮,大多數的患者對自己的病情并不甚了解,如病史資料等;三是患者不能配合直腸指檢等體格檢查。而案例教學是在教室對標準化的病例進行深入剖析,并討論相應的問題,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教學方法中遇到的問題,并能拓展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將專業課學習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本研究同其他一些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采用案例教學法,問題導入,分組討論,讓學生成為主體,以討論方式,團隊的方式,解決學習存在的問題,增加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們能夠積極地去學習。而教師由課堂的主角變成配角,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學習興趣,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具有更好的臨床思維。實現教學相長,構建學習共同體,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并形成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相關研究成果表明,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允許教師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和進行角色扮演,而不是“填鴨式”地灌輸所學知識,變被動為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自信心。
另有研究表明,基于案例的學習模式能使學生對臨床知識的記憶更加持久,進一步增強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應用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理論考核成績。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結直腸疾病的案例開展講解,言之有物,理論結合實際,使得理論知識不那么枯燥乏味,臨床中的問題又能找到解決的理論基礎,鞏固了對知識的印象,也加深了對疾病的理解,進一步提高其綜合水平以及臨床思維能力[2-3]。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依據自身理論知識,了解患者病史情況、臨床檢測結果等,綜合分析和評估患者實際狀況,進而予以患者疾病臨床診斷和治療等[4]。
本研究中的案例教學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運用案例教學法并未提高學生與教師的互動性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原因是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在學生詢問病史匯報病史等環節,對學生也進行了恰當的指導和溝通,并且在此過程中學生也進行了分工合作。在今后的授課過程中,我們可以細化專科知識,聯合運用MDT(多學科聯合診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扮演相應的學科醫生角色,團隊協作,會診教師給出的實際案例,解決實際問題。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發問,教師輔助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或難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此外,也存在案例不夠典型或不夠全面的不足之處,如思政案例跟專業課程契合度不夠,專業案例不能全面地融合多學科聯合診治的理念等。在以后的課程實踐中,我們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持續改進。
綜上所述,結直腸外科本科見習課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使得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有機融合,專業知識和思政教育無縫銜接,可以有效地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記憶和理解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得教學滿意度增加,提升教學質量,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穿插、聯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技巧,如MDT,總結、歸納、改進案例,因地制宜,制定最有利于學生成長成才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