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琰
腹部開放性創傷是銳力導致腹壁裂開或穿通,腹腔與外界相通因此多伴有內臟損傷。作為常見的創傷類型腹部開放性創傷患者病情較重,嚴重時需進行手術治療,但圍術期受應激刺激、免疫力、身體狀態等多種因素影響術后易發生傷口感染,導致細菌乘虛而入致使傷口感染、惡化,影響其預后效果。近年隨著廣譜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導致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類型較廣,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其耐藥程度的不同增加了整體治療難度,繼而影響患者病情恢復[1-3]。鑒于此,本研究選擇2018 年7 月~2020 年12 月本中心救治的100例腹部開放性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分析術后醫院感染的病原學特征及危險因素,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7 月~2020 年12 月本中心救治的100例腹部開放性創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女為28/22,年齡20~70 歲,平均年齡(44.52±8.50)歲。對照組患者中,男∶女為27∶23,年齡21~72 歲,平均年齡(44.78±9.0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上報醫院倫理委員會。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認知及表達能力正常者;②年齡>18 歲者;③存在明顯外傷史者;④臨床資料齊全者;⑤知曉本次研究目的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 ①臨床資料丟失;②認知及表達障礙者;③合并精神及心理疾病者;④對抗菌藥物過敏者;⑤病情不穩定者;⑥合并惡性腫瘤者;⑦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在術后密切觀察患者臨床癥狀、病情變化,并進行血壓、血糖、體溫等指標的監測,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抗菌藥物治療,避免出現抗菌藥物濫用情況。觀察組采用綜合治療:①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及時處理威脅患者生命情況,并對其內臟損傷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得出診斷性結論;②快速完成術前準備工作,并建立輸液通道進行交叉配血,手術在氣管內麻醉下進行;③術后禁食,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情況,并應用廣譜抗生素、生長抑素、營養支持進行治療;④對傷口情況進行評估,若發現傷口感染情況即刻使用抗菌藥物,若感染較為嚴重需進行清創、引流,若出現肌肉壞死情況需靜脈滴注青霉素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術后醫院感染率、愈合率),分析兩組病原菌感染分布情況,進行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獨立危險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術后醫院感染率6.00%低于對照組的24.00%,愈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5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病原菌感染分布情況分析 100例創傷患者發生術后醫院感染15例,占比15.00%,其中革蘭陽性菌3例(20.00%)、表皮葡萄球菌2例(13.33%)、金黃色葡萄球菌2例(13.33%)、革蘭陰性菌2例(13.33%)、肺炎克雷伯菌1例(6.67%)、糞腸球菌1例(6.67%)、陰溝腸桿菌1例(6.67%)、銅綠假單胞菌1例(6.67%)、真菌1例(6.67%)、白色假絲酵母菌1例(6.67%),經藥敏試驗后結合其實際情況進行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癥狀均消失。
2.3 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 傷口類型、受傷嚴重程度、住院時間、年齡是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單因素分析(n)
2.4 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Ⅲ類傷口類型、重度傷、住院時間>21 d、年齡>60 歲是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見表3。

表3 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腹部開放性創傷是指受傷部位的內部組織與外界相同的損傷,例如刺傷、切傷、撕裂傷等,此類疾病多為交通事故、墜落等因素所致。腹部開放性創傷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因創傷發生時傷口多受到污染情況,若未及時進行有效處理不僅可引起術后并發癥,亦可影響其傷口愈合速度及效果,嚴重時導致其發生殘疾危及患者生命[4,5]。
正常情況下腹部開放性創傷可分為三區,第一區為表面直接接觸區域,此區域內存在異物及壞死組織可能性較高;第二區為周圍區域,該區域內各層組織的損傷均會導致其發生壞死,若未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感染;第三區域為外周組織震蕩反應,若出現感染會加劇震蕩反應。及早進行處理不僅可預防感染,亦可降低并發癥,但在傷口清潔時需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且在手術實施前需做好全身、局部檢查工作,以便準確判斷其病情從而制定初步治療方案,降低感染發生率[6-8]。
本文通過對比發現,觀察組術后醫院感染率6.00%低于對照組的24.00%,愈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58.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Ⅲ類傷口類型、重度傷、住院時間>21 d、年齡>60 歲是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可見綜合治療在控制病情中更具優勢,且治療同時需及其對上述指標的控制,旨在改善其預后效果。原因分析為[9-13]:Ⅲ類傷口均為污染傷口,在治療中感染控制難度較大,導致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較高;在受傷程度中重度傷感染率最高,可見病情越嚴重感染發生率越高,考慮是病情越重患者免疫力、抵抗力越低,導致機體免疫系統調控功能異常,出現感染;>60 歲人群耐受能力、免疫能力均下降,導致其對病菌防御能力較弱,加之住院期間患者長期保持臥床姿勢,缺乏鍛煉,因此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較低,鑒于此在腹部開放性創傷手術后醫務人員需加強對傷口細菌、分泌物的檢驗工作,并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同時重視并加強對病房的消毒工作,在處理傷口過程中需嚴格遵循無菌原則,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發生率,縮短其住院時間,降低其經濟壓力。
綜上所述,Ⅲ類傷口類型、重度傷、住院時間>21 d、年齡>60 歲是誘發術后醫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且經綜合治療后患者病情得以控制,感染發生率降低,因此后續在腹部開放性創傷手術治療中不僅需及時進行預防及控制,還需從多方面入手進行治療,旨在改善其預后效果,但基于本研究設計較為簡單、納入樣本數量有限,雖可證實重度傷、住院時間較長等可誘發感染,但尚未明確最有效治療方案,亦無法規避研究偏畸性,基于此后期需優化研究設計方案,通過大數據、多指標對比為臨床控制及預防術后醫院感染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