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霞 聞世祺
神經內科是內科學的重要分支,主要診治腦血管病(如腦部炎癥性疾病、老年性癡呆、神經系統變性病、四肢麻木無力等)。傳統的腦血管病治療方式為開顱手術,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口,并且對醫生的技術要求更高[1]。所以,傳統治療方法對于患者和醫生來說,都不是最佳選擇。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臨床正在尋找一種更佳方法,既可以減少患者的傷口和治療費用,又可以提升手術水平。介入療法就是醫生通過一些影像手段對患者進行治療。最常使用的介入療法是一些血管病(如腦血管病、心臟血管病等),均是采用介入療法進行治療。此方法的優點有許多,療效快、創傷小、可重復性強。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創傷小[2,3]。隨著腦血管病患者數量的不斷地提高,本院對患者使用介入療法治療,可以有效減少術后創傷面積,降低意外傷害率和并發癥發生率,對于醫生技術的要求不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患者對治療的配合度,有很高的推廣價值,現詳文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間60例就診的神經內科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0例。研究組中,年齡46~75 歲,平均年齡(53.42±7.92)歲;男21例,女9例;頸內動脈狹窄13例,椎動脈瘤10例,交通動脈瘤7例。對照組中,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52.67±7.89)歲;男21例,女9例;頸內動脈狹窄12例,椎動脈瘤10例,交通動脈瘤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經腦部檢查確診,排除精神狀態差的患者,患者均為自愿參與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開顱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接受介入療法治療,具體如下。
1.2.1 頸內動脈狹窄 在開展手術前,先為患者進行腦部影像檢查。例如:X 線、CT 等。觀察患者的腦部影像之后,為患者設計治療方案。手術前3 d 服用鹽酸噻氯匹定片(商品名:抵克立得)與阿司匹林。術前6~8 h 禁食(將此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以免不能按照計劃時間進行手術,耽誤病情)。手術過程中,先對患者進行麻醉,麻醉起效后用微導絲引導,應用球囊使頸內動脈的狹窄區域擴大[4,5],然后控制狹窄的彈性回縮或者夾層,置入頸動脈支架,確保血流通暢。
1.2.2 椎動脈瘤 檢查兩側的椎動脈,檢查后若管徑椎動脈血流正常,則表示病況良好。和頸內動脈狹窄一樣,術前6~8 h 禁食(將此注意事項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以免不能按照計劃時間進行手術,耽誤病情)。手術過程中,先對患者進行麻醉,麻醉起效后,椎動脈下端放引導管,將可拆式球囊置于患瘤動脈側椎動脈近端進行閉塞治療。進行對側血管造影后發現腫瘤尚未發展,檢查結果證實腦循環血供已恢復后,可拔管。
1.2.3 交通動脈瘤 治療時使用全身麻醉,要求全身肝素化。將導管放置C2水平,微導管超聲應用于動脈瘤體的中外1/3。或者在導管尾端的Y 型閥側孔上連接另一個Y 型閥,在微導管的幫助下進行加壓輸液治療并將電極插入動脈瘤囊可拆卸線圈,直至癥狀緩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明顯好轉,癥狀改善明顯;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逐漸平穩,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病情沒有改善,甚至病情更加嚴重。總有效率=(有效+顯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無效1例,顯效13例,有效16例,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無效6例,顯效15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為80.0%。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神經內科傳統的腦血管病治療方式需要進行開顱手術,這會給患者造成較大的傷口,并且需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是最佳選擇。介入療法就是醫生通過一些影像手段,例如:X 線、CT、核磁、B 超、超聲波等對患者進行治療[6,7],對一些血管病,例如:腦血管病、心臟血管病、外周血管疾病、下肢靜脈血管疾病,腫瘤等的治療也是采用介入療法[8-10]。此方法的優點有許多,療效快、創傷小、可重復性強。其中,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創傷小。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治療的方法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高超。在神經內科中,介入治療的應用變多。介入治療方式為股動脈插管、靜脈插管等。介入治療和傳統治療方式不同,傳統治療要進行開顱,會對患者造成創傷。而介入治療就可以避免這種缺點。作為一種微創手術,介入治療不會有創傷,不會對腦部神經造成嚴重影響,不會造成腦部水腫,不用創傷手術就可以治療。患者身體恢復速度快,是現在患者治療腦部疾病很好的選擇。所以,通常情況下,大部分患者都會選擇此方法,醫生也會比較推薦此方法。介入療法是老年患者進行治療的首選,其可以降低老年患者的創傷面積,減少并發癥,加快身體恢復速度。
神經內科缺血性腦血管病患病基數比較大,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在乎治療技術的水平,還應該更重視疾病的預防。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大對腦血管病的重視,尤其是有“三高”的患者和老年人。當有以下情況時要及時去醫院檢查:①突然視力模糊;②雙側肢體不自主抽動;③嗜睡癥狀,終日嗜睡;④血壓有明顯波動;⑤有惡心、嘔吐癥狀;⑥患者感覺虛弱無力;⑦感覺全身有疲勞感;⑧智力突然變化、性格突然明顯變化、或暫時性意識喪失;⑨突然昏厥或不明跌倒;⑩突然頭痛;不能體力活動、肢體無力;暫時性言語問題、口齒不清;感覺四肢麻木、突然手腳麻木、唇麻、側身麻木;患者頭暈目眩;有眩暈癥狀。出現以上癥狀的患者要及時檢查,做腦血管造影,經過專業的檢查后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此外腦梗死也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顱內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狹窄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夠及時發現疾病,對患者進行介入治療,可以有效避免腦梗死的發生[11,12]。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腦血管病患者采用介入療法治療,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很高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