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戴發祥
慢性膽囊炎是臨床常見的肝膽系統疾病,常反復發作,由細菌感染、膽管阻塞等引起,遇勞累、飲食不規律等情況可急性發作,出現右上腹疼痛、黃疸、發熱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病理研究顯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時膽囊壁及膽囊周圍組織伴有明顯的炎癥反應,出現充血水腫,局部組織解剖結構模糊不清,導致手術難度較大[1]。因此,以往臨床把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期作為手術禁忌證。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發展迅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微創、視野清晰、操作精密度高等優勢,為慢性膽囊炎急性期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2]。但臨床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仍存在爭議。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慢性膽囊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6 年1 月~2020 年10 月在本院外科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50例慢性膽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時機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觀察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28~76 歲,平均年齡(54.2±11.3)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6.4±2.1)年。對照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26~75 歲,平均年齡(53.8±11.4)歲;病程2~14 年,平均病程(6.8±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B 超、CT 等檢查確診為慢性膽囊炎,伴有明顯右上腹疼痛、發熱等癥狀,伴肌緊張,部分伴有黃疸,B 超下可見膽囊炎癥明顯,壁厚>0.5 cm,體積增大,周圍可有滲出,伴或不伴膽結石,查體或可捫及腫大疼痛的膽囊,血常規顯示WBC>10.0×109/L,中性粒細胞比例>80%。排除標準:合并全身感染、疑似急性胰腺炎、伴肝功能異常及嚴重軀體疾病者。
1.2 方法 兩組均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照組在發病72 h 后進行擇期手術,觀察組在發病72 h 內進行急診手術。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取仰臥位,頭高左傾,采用三孔法或四孔法,于臍孔做一切口,建立氣腹,維持氣腹壓在13 mm Hg(1 mm Hg=0.133 kPa),置入腹腔鏡,探查膽囊及周圍組織情況,先行膽囊穿刺減壓,分解、切除粘連組織,解剖Calot 三角,游離膽囊管,明確與膽總管及肝總管之間的關系,夾閉膽囊管并切斷,解剖膽囊動脈,夾閉后離斷,剝離膽囊,以順逆結合方式為主,對于難以完整剝離的肝內膽囊或膽囊壁致密者可保留部分肝床處膽囊壁,電灼破壞黏膜,膽囊裝入標本袋,從臍孔取出,沖洗腹腔,電凝止血,無異常后結束手術[3]。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中轉開腹率)、并發癥(無腹腔出血、膽漏、腹腔感染、膽管損傷、胃腸損傷)發生率、手術前后炎癥指標(采用全自動生化儀測定WBC和CRP 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中轉開腹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n(%)]

表1 兩組手術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8.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2.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WBC、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WBC、CR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炎癥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aP<0.05
近年來,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各種膽囊疾病中應用廣泛,已成為主流膽囊切除方法。對于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患者來說病情有一定特殊性。以往臨床認為,在發病早期,膽囊及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反應明顯,膽囊增大、膽囊壁充血水腫,手術操作具有一定風險性,在解剖分離膽囊組織時容易發生膽道損傷及腹腔出血問題[4-7]。臨床另有研究認為,發病早期雖然膽囊及周圍組織充血水腫明顯,但膽囊壁與肝床更容易剝離,若延遲手術則會出現血管再生和纖維化,導致膽囊壁剝離較為困難[8-10]。同時,發病早期的炎癥反應程度尚輕,膽囊三角解剖結構尚清晰,而延遲手術則可能因炎癥累及膽囊三角而發生粘連和形成瘢痕組織,增加手術難度和風險性[6]。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住院費用均少于對照組,術后疼痛持續時間、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中轉開腹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WBC、CRP 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充分證明發病早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更好,早期的病理反應程度更輕,組織粘連更少,解剖結構更為清晰,能減少術中出血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術后炎癥反應程度,加快術后恢復速度[11,12]。
綜上所述,慢性膽囊炎行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更好,臨床應在明確診斷后盡早實施手術,以免炎癥反應進一步發展后增強組織粘連及瘢痕程度,提升手術風險。